山水意境
“明代的文豪茅坤熟读《永州八记》,一心神往之,乃至亲赴永州,不畏艰辛,一看究竟,结果大失所望,原来柳宗元赞不绝口的竟是几堆不起眼、随处可见的小山丘。”当我读到上面这段文章的时候,感觉大快,虽出人口,却合我意,而且它还暗含了一个重要的美学原理。
在我小的时候,每看到画上的山水:那山,巍峨险绝、古松怪石;那溪,曲曲折折,傍山依谷;那白云,飘游山腰溪涧,随意舒卷;几间茅棚,一两个人物,那人之神情,好似不食人间烟火,半人半仙----常常让我看得入神。长大后,也按图索骥,走了一些地方,才知道,那画上的风景,本不是人间所有,大自然中是找不到的,而是画家的笔下才有的。这山水风景,一旦画成画、写成文章,就不再是本然的出水了。
为什么不再是本然的山水了呢?因为这画,这文章,是经过了人的情意浸染,经过了人心的过滤,是人工所为的,自然就不再单纯了,而是按照人的幻想式样而创造出来的。这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们习惯叫它山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结果。向来中国画的山水,不看重摹拟的形似,而讲求的是写意的神似。
那么这山水艺术追求的神,到底是什么呢?从外来讲是自然之“道”,从内来说,是人的“心”,最高妙的就是外道与内心相契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这话说得有点玄,让我来稍作解释,把它讲明白一些。所谓自然之道,就是指大自然自己的规律,在自然方面,黑格尔老人所说过的话:“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应该是没问题的。一切都是按照自然的规律在运行衍化,动物、植物、化合物,它们既有自己的生存转化规律,也能与大自然的总规律相谐一致,从而形成了纷繁复杂、千姿百态的自然风景。
大自然的规律是客观的,不是我们人力所能改变的,应该说,它是不存在善与恶之分的。所以有下面的情况出现:春雨如油,农夫喜其润泽,路人恶其淋漓;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同样的春雨,同样的秋月,对不同的人来说,喜恶却各有不同,甚至相反。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但我们却可以取舍自然的不同属性。比如柳宗元,它就选取了永州山水的荒寒偏远、不为世用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正好能恰当地表现他的遭贬后孤寂落寞的心境!所以有人说,山水,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喜欢怎样,就可以把她打扮成怎样。
现在来说说内在的心,儒家的心,是讲仁的道德之心,追求内在的圣人之心。讲山水,是比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为山的稳重和水的流畅,它可以与人的德智相比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以用来比人的不为严寒的品质;用菊来喻不慕名利的隐逸与高洁。道家的心,是逍遥自在的心,想摆脱一切尘世束缚的心,这有两个不同程度的摆脱,一是对势利官场的摆脱,而逃向纯朴的乡间;二是对人世的摆脱,而逃向无人的自然山水。而在释家,心是无物的空心,因为一切皆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假有,连我之身、之心都是假有,更何况世间的其他事与物。因而从释家来说,自然山水能借来修炼我心,作为禅观的对象,“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山水艺术的神,儒道释都是从自己不同的心意出发,去寻求自己所需要的山水之道,从而形成不同特色的山水意境。从中国山水艺术来看,道家的相对于其它两家,要中道一些,也最为突出,所以徐复观等大家们,都认为道家的山水精神是中国的艺术精神。
“明代的文豪茅坤熟读《永州八记》,一心神往之,乃至亲赴永州,不畏艰辛,一看究竟,结果大失所望,原来柳宗元赞不绝口的竟是几堆不起眼、随处可见的小山丘。”当我读到上面这段文章的时候,感觉大快,虽出人口,却合我意,而且它还暗含了一个重要的美学原理。
在我小的时候,每看到画上的山水:那山,巍峨险绝、古松怪石;那溪,曲曲折折,傍山依谷;那白云,飘游山腰溪涧,随意舒卷;几间茅棚,一两个人物,那人之神情,好似不食人间烟火,半人半仙----常常让我看得入神。长大后,也按图索骥,走了一些地方,才知道,那画上的风景,本不是人间所有,大自然中是找不到的,而是画家的笔下才有的。这山水风景,一旦画成画、写成文章,就不再是本然的出水了。
为什么不再是本然的山水了呢?因为这画,这文章,是经过了人的情意浸染,经过了人心的过滤,是人工所为的,自然就不再单纯了,而是按照人的幻想式样而创造出来的。这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们习惯叫它山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结果。向来中国画的山水,不看重摹拟的形似,而讲求的是写意的神似。
那么这山水艺术追求的神,到底是什么呢?从外来讲是自然之“道”,从内来说,是人的“心”,最高妙的就是外道与内心相契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这话说得有点玄,让我来稍作解释,把它讲明白一些。所谓自然之道,就是指大自然自己的规律,在自然方面,黑格尔老人所说过的话:“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应该是没问题的。一切都是按照自然的规律在运行衍化,动物、植物、化合物,它们既有自己的生存转化规律,也能与大自然的总规律相谐一致,从而形成了纷繁复杂、千姿百态的自然风景。
大自然的规律是客观的,不是我们人力所能改变的,应该说,它是不存在善与恶之分的。所以有下面的情况出现:春雨如油,农夫喜其润泽,路人恶其淋漓;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同样的春雨,同样的秋月,对不同的人来说,喜恶却各有不同,甚至相反。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但我们却可以取舍自然的不同属性。比如柳宗元,它就选取了永州山水的荒寒偏远、不为世用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正好能恰当地表现他的遭贬后孤寂落寞的心境!所以有人说,山水,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喜欢怎样,就可以把她打扮成怎样。
现在来说说内在的心,儒家的心,是讲仁的道德之心,追求内在的圣人之心。讲山水,是比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为山的稳重和水的流畅,它可以与人的德智相比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以用来比人的不为严寒的品质;用菊来喻不慕名利的隐逸与高洁。道家的心,是逍遥自在的心,想摆脱一切尘世束缚的心,这有两个不同程度的摆脱,一是对势利官场的摆脱,而逃向纯朴的乡间;二是对人世的摆脱,而逃向无人的自然山水。而在释家,心是无物的空心,因为一切皆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假有,连我之身、之心都是假有,更何况世间的其他事与物。因而从释家来说,自然山水能借来修炼我心,作为禅观的对象,“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山水艺术的神,儒道释都是从自己不同的心意出发,去寻求自己所需要的山水之道,从而形成不同特色的山水意境。从中国山水艺术来看,道家的相对于其它两家,要中道一些,也最为突出,所以徐复观等大家们,都认为道家的山水精神是中国的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