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零吧 关注:23贴子:2,038
  • 8回复贴,共1

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历史上的贾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贾诩(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IP属地:天津1楼2014-03-19 17:54回复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世界上哪有百发百中的谋士?
      但三国就是有这么一位谋士。他计出必成,从不失手。用句古代的话说,叫算无遗策。
      卧龙、凤雏、冢虎、幼麒,三国的谋士称号一般较为高雅,而这位谋士称号为,毒士。
      毒士,别摸我,否则必亡。
      这位谋士就是贾诩,现代人对这位老先生的称号是:老狐狸。京剧《战宛城》中贾诩足智多谋、绝顶聪明、诡计多端、狡猾无比、老奸巨滑、这些词角度不同,都适用于贾诩。
      所有词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在军事上他神机妙算,用兵如神;二是在生活中他左右逢源,明哲保身。
      这源于他少年时期的一段经历。
      贾诩生于甘肃普通人家,这地方并非礼仪之乡。所以他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贾诩早年时被察孝廉为郎,后因病辞官。返回家乡路上,他遇到了叛乱的氐人。氐人将他与同行的数十人一起抓住,准备全部坑杀。危难之机,贾诩灵机一动,对这些人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家人一定会用重金来赎。”当时太尉段颎为边疆上将,威震西土。氐人听说后,不敢再害他,还和他称兄道弟,请他吃吃喝喝,最后礼送他回家。其余的人则都遇害了。
      这件事给死里逃生的贾诩两个启示:一、江湖险恶,一定要保全自身为上;二、无论处境何等恶劣,使用计谋都能化险为夷,一个书生用一张嘴就可以战胜几十强盗。


    IP属地:天津2楼2014-03-19 17:55
    回复
        战乱要来,安全第一。贾诩早就想离开虎口,他带着全家投靠自己的老乡段煨去了。对于贾诩的到来,段煨是又喜又忧,喜的人来了重量级人才帮助自己,忧的是自己不是重量级人才的对手。所以他表面上对贾诩礼遇甚厚,实际上却不重用。
        人家对你表面非常客气,但一有重大事项的时候就避开你,防着你。看来此地也不是栖身之所,贾诩准备到张绣那里去。
        有人就劝贾诩说:段煨待您还是不错的,您就留下来吧。贾诩说:段煨对我疑而不用,长期下去肯定会产生矛盾。我走了,对内,他的权力稳固了。对外,我在外面可以援助他。他不但不会留我,还会高兴地欢送我。而张绣则不同,他正缺乏谋士,对我一定重用。
        结果张绣率家属前来隆重迎接贾诩。段煨拍着胸脯,照顾贾先生的家属。皆大欢喜。
        建安二年(197年),在贾诩的建议下,张绣屯兵宛城,与荆州牧刘表联合,形成了一方势力。北有袁绍,东有吕布,南边又冒出来个张绣,这让曹操十分恼火。他亲自起兵十五万,征讨张绣。
        当年贾诩就曾劝李傕他们投降曹操,他对曹操的实力心知肚明。而刘表,只想坐守自己的地盘过日子。
        与曹操大军开战,胜负难料。刘表援军到位,可以维持一段时日。如果援军不力,张绣很可能会败给曹操,失去自己的地盘,成为刘表的附庸。如果投降曹操,则可以避免军事冲突,化解眼前的困局。张绣军事实力可以保存,以后还有周旋的余地。
        综合考虑,贾诩劝张绣投降曹操。张绣惟贾诩是从,这是他聪明的地方。
        见了前来投降的贾诩,曹操的态度是:
        甚爱之,欲用为谋士。深深地喜爱。
        正如陈宫对于吕布一样,贾诩对张绣也有很深的感情。想当初,张绣在自己处境为难的时候,带着一家老小,热情地接纳自己。来宛城后,张绣对于自己可谓言听计从,所以贾诩委婉地拒绝了曹操的邀请。
        不久,张绣因为曹操霸占自己婶婶之事,和曹操翻脸。他找来贾诩商量对策。张绣是自己的主公,是自己的朋友。贾诩并没有因为曹操势力大而劝张绣忍耐。他建议张绣以清理叛军为由将军队靠近曹营,趁夜里点起大火,偷袭曹操。
        结果:曹操长子、侄子、爱将典韦,包括坐骑大宛马都死于军中。曹操命大,只是右臂中箭,否则死于乱军也是有可能的。
        自出征出来,这是曹操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在贾诩的策划下,张绣继续扩大战果,连下南阳、江陵数县,曹洪抵挡不住。曹操只好第二次再携兵前来征讨。
        曹操在城下观察地势。但他的一举一动,都被贾诩观察得一清二楚。曹操对城东南角比较留意,花的时间最长,贾诩估计他是要从此处攻进。
        于是贾诩让精壮之兵,饱食轻装,尽藏于东南房屋内。却让百姓假扮军士,虚守西北。
        晚上,曹操精兵从东南角上爬过壕去,砍开鹿角,进去城中全无动静。呵呵,果然不出我所料,曹操一声令下,魏军一齐拥入。只听得一声炮响,城中伏兵四起。曹军急忙后退时,张绣亲率勇壮从背后杀来,两路夹击。
        结果曹军大败,奔走数十里,折兵五万余人,失去辎重无数,吕虔、于禁受伤。
        在大好形势下,刘表劝说张绣一起追曹兵。贾诩说,不要追,追之必败。刘表想的是,现在机会难得,不追可惜。在刘表一再劝说下,张绣头脑发热了,他第一次没有听贾先生的话。追得快,回来得也快,两人大败而还。
        张绣后悔了,贾先生,我没有听你的话,是我的不对。贾诩说,没关系,现在可以整兵追赶了。刘表说,贾先生,你不是开玩笑吧。贾诩说,此番追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
        自信,自信到极点,但不是自大。
        刘表还是不信,他不去。张绣信了,他追了,曹兵大败,军马辎重连路散弃而走。
        毛宗岗评语,亏他信。
        刘表服了,先生,你是神仙吧,贾诩说:曹操深知兵法,他虽败必有劲将为后殿,以防追兵。我兵虽锐,却不是曹军的对手,所以必败。此次曹操急于退兵,肯定是许都有急事。他破了我们的追军,但也耽误了时辰。所以,他们必轻车速回,不再防备。我军再追过去,他们既想不到也准备不及,故能胜。
        别人都怕你曹操可不怕你。
        两次交手,两番大败,曹操知道了贾诩的厉害。建安四年(199年),曹操不想再打张绣了,他想说服张绣投降。此时,袁绍也派人来和张绣结盟。
        袁绍强大,曹操弱小。袁绍与张绣无仇,曹操和张绣有夺婶杀子之恨。袁绍遥远,曹操相邻。从表面上看,张绣肯定选择袁绍。和强者南北两面夹击,曹操肯定被灭。
        贾诩却认为投靠曹操有三大好处:
        一、曹公奉天子明诏讨伐天下,这和当初自己提出的“奉国家以征天下”的战略构想是一致的,曹操有眼光,前途。
        二、袁绍强盛,我们弱小,他有我们没我们都一样,因此他们肯定不会重视我们。袁绍此人对自己的兄弟都不厚道,何况我们外人。曹操就不一样了,他还弱小,还要求生存发展。所以,他一定会需要我们,看重我们。
        三、曹公这个人不简单,他识大体,顾大局。为了天下,为了名声,他能够做出牺牲,能够先公后私,他会宽待我们。
        杀了别人的儿子,还是长子,然后放下刀枪,走到别人面前,接受别人处理。贾先生,你这个建议太冒险了吧。
        贾诩对张绣说,主公莫忧!你想啊,曹操儿子死了,人死不能复生,损失不可挽回。但曹操可以收获地盘和兵马,将军和谋士,收获心胸广阔、诚待人才的名声。这笔生意,曹操是赚大了。所以啊,你放心地去吧,没问题,我可以用性命担保。
        果然,曹操封张绣为扬武将军,让儿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结成亲家。
        对于大功臣贾诩,曹操是感恩戴德。他拉着贾诩的手说:“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于是拜贾诩为执金吾,相当于首都**局长。并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IP属地:天津5楼2014-03-19 17:58
      回复
          西部刚刚平定,南部关羽领军又来犯境。
          曹操手下大将庞德请战,率领七军去抗关羽。为了显示决心,庞德备了一口棺材,要与关羽一决生死。
          曹操听后,十分欣喜,“庞德忠勇如此,孤何忧焉!但贾诩却看出其中的问题,他告诉曹操,战争需要平和的心态,不需要激动的情绪。有了情绪,就容易被对手利用。庞德不顾一切地与关某决死,这是一个把非常危险的预兆。
          曹操听后,急令人传旨戒庞德曰:”关某智勇双全,切不可轻敌。可取则取,不可取则宜谨守。“
          庞德不听,果然被关羽刀斩。
          好不容易外部太平了,内部的争斗开始了。曹操几个儿子纷纷培养自己的势力,朝中大臣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
          不选择,就没有机会。选择了,就会得到曹操的怀疑。选择错误,比不选更麻烦。
          贾栩早已看透这一点,凭他的眼光,早已判断这个人选是曹丕。
          我要帮助曹丕,但表面上一定要和他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
          因此,当曹丕主动问计于自己时,贾诩就说,希望将军修养品德,勤于学习,日夜孜孜不倦,不违背作儿子的道义,这就够了。这些话听起来朴素简单,而且劝人为善。外人听了,只能说贾诩说得不错,但心里想,这不是废话吗,还用你贾诩说?但是这里面的话,曹丕明白了。才能是次要的,品德是主要的。让曹操感受到父子亲情、真情,感受到曹丕的孝心、关心。这是一种看似普通,却最有效果的手段。
          以后,凡是曹操出征的时候,曹植就发挥所长,歌功颂德,发言成章,让曹操十分高兴。而曹丕则相反,他边哭边说,父亲,你建多大的功业,取得多大的胜利都不重要,希望您保护身体,平安回来。
          两人相差如此之大,不由得让曹操陷入深思:植儿说得好听,他是不是在演戏?丕儿真心对我,重视父子亲情,让我感动。
          关于立谁为世子的问题,以曹操面前,贾诩绝对是想隐藏自己的态度。但还是躲不过。
          这天,曹操找来贾诩,当面问个究竟。
          贾诩飞快地想着应对之策,原则是:
          1、 目的是劝立曹丕。
          2、 一定要顺着曹操的心意,不能有大的偏差,让曹操不满。
          3、 直接说出来,肯定会引进曹操部分儿子们的不满,以及一些大臣的反对。所以要注意方式。
          于是,贾诩摆出一幅思考的样子。
          曹操就问他,你只要给我名字就行,还考虑什么。贾诩回答说,我正在考虑袁绍父子、刘表父子的一些事情。
          曹操知道了贾诩的答案,又为他的狡猾逗笑了。于是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
          220年,曹丕顺利登基,封贾诩为太尉。
          223年,曹丕想起兵出征,他问贾诩:“朕欲一统天下,先取蜀乎?先取吴乎?”
          贾诩回答:蜀主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能治国。东吴孙权识虚实,陆逊屯兵于险要。现朝中诸将,都不是孙权、刘备的对手。即使是陛下您亲自出征,也不一定能够获胜。
          我们只可持守,以待二国之变。
          曹丕不听,三路大军都大败回来,于是喟然叹曰:“朕不听贾诩、刘晔之言,果有此败。
          后来听说刘备死去,曹丕心想,贾先生不是说以待两国之变吗?现在机会来了,于是准备起兵讨伐。贾诩劝阻说,刘备虽亡,必托孤于诸葛亮。亮感刘备知遇之恩,必倾心竭力,扶持嗣主。陛下不可仓卒伐之。
          曹丕不听,又无功而返。
          这一年,贾诩也去世了,终年七十七岁。在那个人均寿命都不长的时代,魏室的许多老臣都故去了,包括荀氏叔侄,郭嘉、杨修、程昱、还有会保养的董昭。
          四十五岁起步,五十二岁归顺曹操,之后又为曹操工作了二十一年。
          同志们,健康是本,长寿是福啊。
          贾诩知道,自己没有随曹操起家,归顺之前还让曹操屡屡受挫,加上自己策谋深长,种种因素都会引起曹操猜嫌。于是他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不与高官结亲。
          这就是他的生存之道。
          易中天说他是三国演义里最聪明的人。
          我哪是聪明的人,要说聪明,杨修比我聪明多了。我是智慧的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是毒士。


        IP属地:天津7楼2014-03-19 17:59
        回复
            归纳贾诩:
            李傕听贾诩两次,成功;不听两次,失败;
            张绣听贾诩四次,成功;不听一次,失败;
            曹操听贾诩两次,成功;不听一次,失败;
            曹丕听贾诩一次,成功;不听两次,失败;
            成功率,百分之百。
          (本贴为转载,原作者未知,本人从太平洋游戏网转来,原文地址http://wangyou.pcgames.com.cn/zhuanti/sgs/hot/1112/2407416_all.html#content_page_1,感谢原作者,佩服)


          IP属地:天津8楼2014-03-19 18:02
          回复
            厉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3-30 13:5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