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死囚们的道德如何觉醒
我国君主专制社会主要是以儒家政治伦理思想为根本指导方针的,因此儒家的“大同”、“太平”等治世思想,就是一个封建统治者最高的政治理想。
《汉书·刑法志》中说: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善人为国百年,可以胜残去杀矣。”言圣王承衰拨乱而起,被民以德教,变而化之,必世然后仁道成焉;至于善人,不入于室,然犹百年胜残去杀矣。此为国者之程式也。
虽然这个没有杀戮、仁善为国的政治理想境界在唐朝以前从未真正达到过,但是它却成为了一种衡量政治治乱、效绩的标尺,鼓励和吸引着后人去为实现这一“治世”理想而去努力、奋斗,为此李世民就曾经这样说过:“善人为邦百年,然后胜残去杀。大乱之后,将求致化,宁可造次而望乎?”【9】。
唐太宗父子都是非常笃信儒家治国思想的,至少表面上是如此。在唐初时,高祖李渊就命令在太学中立周公孔子庙。在唐太宗还在做秦王时,他就在自己的王府“开文学馆,召名儒十八人为学士,与议天下事”,“既即位,殿左置弘文馆,悉引内学士番宿更休;听朝之间,则与讨古今,道前王所以成败,或日昃夜艾,未尝少怠。贞观六年,诏罢周公祠,更以孔子为先圣,颜氏为先师,尽召天下敦师老德以为学官。数临幸观释菜,命祭酒博士讲论经义,赐以束帛。生能通一经者,得署吏……帝又雠正《五经》缪阙,颁天下示学者,与诸儒稡章句为义疏,俾久其传……二十一年,诏‘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二十一人,用其书,行其道,宜有以褒大之,自今并配享孔子庙廷’……”【10】
显然还不止于这些,这其中尤以唐太宗命令当时的名儒孔颖达等人作《五经正义》,此举遂被后人视为儒教自两汉以来重又逐渐恢复统治思想地位的标志——至少大唐王朝的坚固根基是李世民打下的,它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乃至隋朝四百多年间国家屡陷分裂、政权反复更迭的乱象。
唐太宗李世民不但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也是一个非常有抱负和能力的君主,他一生都在追求圣明之治,比如《贞观政要》中就记录了一些他的发言:“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敝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可爱非君,可畏非民”(贞观六年),“朕观古来帝王,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不能远述古昔,至如晋武平吴、隋文伐陈已后,心逾骄奢,自矜诸己,臣下不复敢言,政道因兹弛紊。朕自平定突厥、破高丽已后,兼并铁勒,席卷沙漠,以为州县,夷狄远服,声教益广。朕恐怀骄矜,恒自抑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如此,庶几于时康道泰尔”(贞观二十二年)。
当然,一般来说开国之君都是很有进取之心的,明太祖朱元璋在这方面的表现也非常显眼。
因此,综合以上种种情况,我们就可以看出,“唐太宗纵囚”事件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政治事件,也不单纯是太宗皇帝一时的心血来潮,在这整个事件的背后,实在牵涉了很多重大的甚至本质性的东西。而我们或许也正可从中揣度出一些唐太宗宽仁的政治举措——其对于天下人心的感化,这同时就更增加了唐太宗无比巨大的政治权威、道德权威,无形中它就形成了对于普通民众的一种强烈的精神感召!具体到那些死囚们身上,他们难免会觉得像唐太宗这样的仁者——不可欺也不能欺,更不忍欺!
这样,我们再重新回过头来思考“纵囚”事件中的那些死刑犯们的心理时,也就有了一些值得且经得起推敲的东西了。
首先,让我们看,这些所谓的死刑犯并不是什么绝对意义上的罪大恶极的“小人中的小人”(欧阳修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犯了形而上的毛病),他们本来也可能是一些朴实、顺从的良民;这样说,就是他们良心未泯。
其次,他们在当时一定知晓唐太宗实行的那些深得人心的政治举措,而且作为他们自己也是深深地感同身受了一回,不管他们是否抱有一丝重新齐聚京城时被赦免的侥幸心理,起码他们已经先对太宗皇帝感恩戴德了——在他们的心底,他们一定知道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罪孽,是死有余辜(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良心发现”);然而堂堂天子竟然还那么关心他们,体贴他们,对他们法外施恩,此时他们的内心也一定会被深深的触动——虽死而无撼。
所以,最终已经道德觉醒的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来秋来就死”——这就是死囚们的道德选择。
当然,怕连累家人实质上也是一种道德选择。不过,这忽而令人不能不想到发生在今天的那个抢劫犯的故事。
印象中这个故事好象是发生在美国的事情:一个为生活所迫的抢劫犯拿枪当众劫持了一位妇女,可是就在这名劫持者与警察们紧张对峙的时候,突然这位本来怀有身孕的妇女因为受到惊吓而早产,眼看在这种情形下两个生命就要危在旦夕。可是,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那名劫持者却选择了道德——毅然将这位妇女放开并一路护送到了医院……
不记得劫持者的结局是怎么样了,按照美国由陪审团来定罪的司法原则,这位良心未泯的抢劫犯很可能会被无罪开释,至少会被轻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