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玩综述 第一节 古玩源流 古玩旧称“骨董”,零杂之意也。 董其昌《骨董十三说》谓:“杂古器物不类者为类, 名‘骨董’。故以食品杂烹之曰‘骨董羹’,堆埋饭中蒸之 曰‘骨董饭’。”又谓:“‘骨’者,所存过去之精华,如肉腐 而骨存也。‘董’者,明镜也。‘骨董’云者,即明晓古人所 遗之精华也。”或者又谓“骨董”云者,即古铜之转音。然骨 董非皆铜器,似亦不近情理。其余解释尚多,但均不圆通, 总以零杂之义为切当。且有书作“古董”者,盖 即“古”“骨”同音之误也。然于义尚合,以古董所有多古物 也。今人于此名词更另有解释:所谓古董者,即古代遗存珍 奇物品之通称,久已失去原来零杂之含义矣。明时诸家记载 尚称“骨董”或“古董”,“古玩”乃清季通行之名词,即古代 文玩之简称也。 按收藏为人类之天性,保古尊古亦为世人共有之美德, 故世界各国无不以保存其先哲遗迹为盛事。惟中国文明最 早,名物之产生亦最先。禹铸九鼎,三代争宝,是为中国保 存古物之肇始,其后历代无不以保存前朝文物为要事。 惟古玩以现存为限,中国文明虽始自黄帝,然人文之备 实起自三代之文艺,产量虽多,乃自遭秦始皇毁灭之后一切 无存,今日所能见到者只有入土之铜器、玉器而已,其他均 不可得也。 秦汉人文尤进,名产亦多,铜玉各器仍能延续,三代之 遗韵向前迈进,故秦汉铜玉尚可与三代并称。至新兴文艺为 数亦夥,特著者为文字上之开发,秦蒙恬之造笔,汉蔡伦之 制纸,均为人文之最大发明。虽今日原物无存,而现在之所 有确为原物之演递而来。至秦砖汉瓦妇孺知宝,碑碣摩崖士 林同珍,盖数千年文字之变易,此为准绳。 晋人书法为万世楷模,南北朝之造像为后代艺术之胎 原。唐代绘画之成功,砚石之开采,均为中国文艺史中之光 荣事件。五代之季,虽兵荒马乱,然文艺仍能保持相当之进 展,柴世宗高火度瓷器之成功,李后主升元拓帖之创制,均 为人类之奇功,任何变易所不能泯灭者。 降及炎宋,国势虽极度不振,然各种文艺竟能极度发 达,为中国文物之最成功时期。如瓷器、玉器、铜器、漆 器、书法、绘画、造纸、印书无不尽善尽美,迄于大成。故 今日谈古玩者,均以宋产为最高标的,最精妙,最正确。宋 代以前者,其真实精美之说姑存之,姑听之,正确与否至难 分明也。 元代有国甚暂,且北方民族不重文艺,故八十年间并无 新产。朱明代兴,取法唐宋,极力恢宏文艺,虽未创生新 意,然瓷器、书画尚能与唐、宋雁行。而宣德之炼铜、景泰 之敷彩,尤为明代文艺之特色。 清则一切仿古,凡古人所有者无不设法仿制。且各朝帝 王之热心提倡,全国臣民之努力效行,古迹之保存,新物之 产生,在数量及质量上均有空前绝后之成就。故今日市上所 存古玩,清代产物总在半数之上。时代接近保存较易固其所 宜,产量之多,品质之妙,亦不为无因也。清末之市场以宋 器为优,明代所产可收可弃,视无重轻。民初以明器为贵, 清器不在古列。今则洪宪之瓷已为稀世之宝,其上者非特不 可得,亦不可见矣。古物之销亡日甚,新品之产生无期,是 古玩日与减少,乃必然之结果。有心人起而提倡之,光扬 之,是固国人之所共馨香祝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