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糤定义
白糤即玉林米花,壮如圆盘,白中微黄,甘香酥脆,稍压即碎裂数块,既取其洁白松散之意。玉林人俗称“白糤”。
制作方法
白糤制作,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
1、选料。选用的糯米要纯净、粒大、粘性好、洁白,筛去碎米后,置容器中浸泡一夜,滤起、晾干。
2、笼蒸。把糯米放置蒸笼中,用猛火蒸。要掌握好糯米的熟度,过熟则板结,难透气,打胚时难脱模,油炸时难松散,吃时硬而不脆;熟度不够则粘性差,作胚时易散不成形,油炸时爆裂不完整。
3、打胚。用刻有吉、福、喜、寿的凹字的木模,有大、中、小三种型号;打胚要趁糯米饭热,迅速填入木模,摊平、略压实,打在晒箕上,饭热度不够则粘性差,难成形。
4、晒胚。待胚散热后,移置竹筛上晾晒,要勤翻,正反都晒,以干爽为度。
5、拖糖水。把干爽的白糤胚在已煮好的糖(白糖或黄糖)水中,浸匀后即捞起,叫拖糖水;要掌握糖水的浓度,过稀则不甜,过浓则使白糤在油炸时不散,一般糖和水的比例以三比一为宜;拖糖后的白糤胚要晒干,置容器中密封待炸。
6、油炸。茶油最好,花生油次之。油炸前,把白糤胚晒(或烤)一次,去水气。油在锅中煎沸,逐个把白糤胚放进,正面朝下,用长竹筷不断拨动,使朝同一方向旋转,待糤胚浮起,即用筷把胚身翻转,压沉,再炸一二分钟,即可捞起,搁置盘中,漏去余油,退温后即可密封储藏后用。
话说玉林白糤
白糤是玉林人的传统年货,每逢过大年,如果你到玉林人家中做客,好客的玉林人必定会拿出玉林一种独特的食品招呼宾客。它圆圆鼓鼓像筛子倒扣,上面往往伴以各种各样的阳刻书法字,字的内容通常是“福、禄、寿、喜”。食用之前,主人用手在上面一压,这个精美的艺术品顷刻间散开,往嘴里一咬,香、甜、酥、脆,回味无穷。这道特产食品就是玉林人称之为“白糤”的大米花。
“吃‘白糤’,是祈祷新年吉祥。”玉林人对和谐、吉祥的中国传统“和”、“合”观念根深蒂固,这圆圆的白糤象征着“合家团圆”。鼓起的形状配上吉祥字样,是在恭祝大家新的一年里“福多、禄多、寿长、喜悦”。
百年延续
玉林白糤,始于何年何人,历史文献无记载,民间也无相关传说。但光绪版州志记载有当时民间食用“白糤”和茶泡。据祖父辈的老玉林讲,他们小时候玉林家家户户都在做啦。爷爷的爷爷们已继承着前人的传统风俗了,这样粗略算来已有一百多个春秋了。难得的是现在的玉林人家,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对以“白糤”供奉、招呼宾客的习俗情有独钟。才使“脆弱”的玉林白糤能够跨越时代变迁,以一种实物的形式继续在玉林部分家里的现实生活中流传。
独特工艺
制作“白糤”的工艺很特殊,对主要材料糯米有很多讲究,对糯米的蒸煮也有严格的要求。接下来才是在雕刻方面考究、选用上好铁力木或格木的“白糤模”里做“白糤”。
作成饼状的“白糤”拿到太阳底下晒一个多月才能干透,然后选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给干爽的“白糤”在糖汁里“过”糖,再次在太阳下晒上10多天,用食用朱砂把“白糤”面上的字描红。
待到腊月底时,才把干透封存好的半成品“白糤”拿出来,以花生油炸开。成形的“白糤”——大米花大的直径足有30厘米。
从选米到油炸,约有10道环节,但都很讲究,每一道环节不到位,都有可能在油炸时,出现破碎、不成型、拱不起或炸不开。
家庭自产
玉林白糤有个特点,虽说玉林人家家户户都吃“白糤”,但至今专业生产“白糤”的厂家没一个。
难道玉林人的商业意识这么薄弱?非也,玉林白糤有两个特点:其一是食用的季节性,家家户户只在春节期间食用。年一过完,白糤也就随之消失。其二代代相传的“白糤”都是以家庭自产自“销”,或是几户联合一起“生产”。
市场呼唤
近年来,由于商品经济的进程,的确有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在寻求“白糤”买卖的市场。一来越来越多的玉林本地人成为了单位职工、小商品经营户、企业主,快节奏的生活不容许他们再有时间去做这些工序繁琐的“白糤”了。二来城市化的进程,也使得本地的居住条件不能像以前那样有广宽的晒地来晒制“白糤”。所以,近年来在垌口市场等地,也出现了销售成品和半成品玉林“白糤”的摊点。多少透露出“白糤”日益凸现的商机。据垌口市场的一名大嫂说,她的摊在天气好的日子能卖出几十个。
生产瓶颈
这么好的市场前景,为何还没有商家介入呢?权威的“老玉林”分析道:其一,“白糤”为季节性食品,作为商家不能忍受长达11个月没有生意的境地;其二,机械化生产“白糤”还存在着技术上的难题;其三,保存与运输的问题最为突出。假如,玉林白糤能像月饼一样,成为玉林以外的大众所接受,那季节性问题将不存在;如何让蒸熟的糯米均匀地分布在模子里,这项技术难度大,大于月饼的加工工艺;如何通过包装,有效地保存“白糤”让其在长途运输中不破碎,这是阻碍“白糤”走向市场化的关键难题。因为破碎无型的“白糤”,品相与内涵都将不复存在,享用的人无异于等同食用一般米花,将失去寄托玉林人无限美好愿望的文化内涵。
他山之石
无独有偶,远在湖北的孝感,有个全国驰名的“孝感麻糖”。同样是地域性、易碎的食品,孝感人通过不懈努力硬是把麻糖做成“中国国际食品科技之星”、“国际金奖”、“中国市场名牌产品”,从此“孝感麻糖”流行天下。
这他山之石让自命为商业头脑灵活的玉林人有所感触吧?有关心玉林的前辈为白糤献策:能不能把白糤做小些,一来便于包装,二来便于运输,其实现在市场上就有很多膨化食品为大家做出了探索与实践。
随着有远见的企业家的进入,上述技术的解决,玉林白糤这个承载了玉林儿女新年祝福的美好愿望,将随着玉林的会展经济、小商品经济、中药材经济、运输业一起,传播到世界各地。
白糤即玉林米花,壮如圆盘,白中微黄,甘香酥脆,稍压即碎裂数块,既取其洁白松散之意。玉林人俗称“白糤”。
制作方法
白糤制作,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
1、选料。选用的糯米要纯净、粒大、粘性好、洁白,筛去碎米后,置容器中浸泡一夜,滤起、晾干。
2、笼蒸。把糯米放置蒸笼中,用猛火蒸。要掌握好糯米的熟度,过熟则板结,难透气,打胚时难脱模,油炸时难松散,吃时硬而不脆;熟度不够则粘性差,作胚时易散不成形,油炸时爆裂不完整。
3、打胚。用刻有吉、福、喜、寿的凹字的木模,有大、中、小三种型号;打胚要趁糯米饭热,迅速填入木模,摊平、略压实,打在晒箕上,饭热度不够则粘性差,难成形。
4、晒胚。待胚散热后,移置竹筛上晾晒,要勤翻,正反都晒,以干爽为度。
5、拖糖水。把干爽的白糤胚在已煮好的糖(白糖或黄糖)水中,浸匀后即捞起,叫拖糖水;要掌握糖水的浓度,过稀则不甜,过浓则使白糤在油炸时不散,一般糖和水的比例以三比一为宜;拖糖后的白糤胚要晒干,置容器中密封待炸。
6、油炸。茶油最好,花生油次之。油炸前,把白糤胚晒(或烤)一次,去水气。油在锅中煎沸,逐个把白糤胚放进,正面朝下,用长竹筷不断拨动,使朝同一方向旋转,待糤胚浮起,即用筷把胚身翻转,压沉,再炸一二分钟,即可捞起,搁置盘中,漏去余油,退温后即可密封储藏后用。
话说玉林白糤
白糤是玉林人的传统年货,每逢过大年,如果你到玉林人家中做客,好客的玉林人必定会拿出玉林一种独特的食品招呼宾客。它圆圆鼓鼓像筛子倒扣,上面往往伴以各种各样的阳刻书法字,字的内容通常是“福、禄、寿、喜”。食用之前,主人用手在上面一压,这个精美的艺术品顷刻间散开,往嘴里一咬,香、甜、酥、脆,回味无穷。这道特产食品就是玉林人称之为“白糤”的大米花。
“吃‘白糤’,是祈祷新年吉祥。”玉林人对和谐、吉祥的中国传统“和”、“合”观念根深蒂固,这圆圆的白糤象征着“合家团圆”。鼓起的形状配上吉祥字样,是在恭祝大家新的一年里“福多、禄多、寿长、喜悦”。
百年延续
玉林白糤,始于何年何人,历史文献无记载,民间也无相关传说。但光绪版州志记载有当时民间食用“白糤”和茶泡。据祖父辈的老玉林讲,他们小时候玉林家家户户都在做啦。爷爷的爷爷们已继承着前人的传统风俗了,这样粗略算来已有一百多个春秋了。难得的是现在的玉林人家,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对以“白糤”供奉、招呼宾客的习俗情有独钟。才使“脆弱”的玉林白糤能够跨越时代变迁,以一种实物的形式继续在玉林部分家里的现实生活中流传。
独特工艺
制作“白糤”的工艺很特殊,对主要材料糯米有很多讲究,对糯米的蒸煮也有严格的要求。接下来才是在雕刻方面考究、选用上好铁力木或格木的“白糤模”里做“白糤”。
作成饼状的“白糤”拿到太阳底下晒一个多月才能干透,然后选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给干爽的“白糤”在糖汁里“过”糖,再次在太阳下晒上10多天,用食用朱砂把“白糤”面上的字描红。
待到腊月底时,才把干透封存好的半成品“白糤”拿出来,以花生油炸开。成形的“白糤”——大米花大的直径足有30厘米。
从选米到油炸,约有10道环节,但都很讲究,每一道环节不到位,都有可能在油炸时,出现破碎、不成型、拱不起或炸不开。
家庭自产
玉林白糤有个特点,虽说玉林人家家户户都吃“白糤”,但至今专业生产“白糤”的厂家没一个。
难道玉林人的商业意识这么薄弱?非也,玉林白糤有两个特点:其一是食用的季节性,家家户户只在春节期间食用。年一过完,白糤也就随之消失。其二代代相传的“白糤”都是以家庭自产自“销”,或是几户联合一起“生产”。
市场呼唤
近年来,由于商品经济的进程,的确有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在寻求“白糤”买卖的市场。一来越来越多的玉林本地人成为了单位职工、小商品经营户、企业主,快节奏的生活不容许他们再有时间去做这些工序繁琐的“白糤”了。二来城市化的进程,也使得本地的居住条件不能像以前那样有广宽的晒地来晒制“白糤”。所以,近年来在垌口市场等地,也出现了销售成品和半成品玉林“白糤”的摊点。多少透露出“白糤”日益凸现的商机。据垌口市场的一名大嫂说,她的摊在天气好的日子能卖出几十个。
生产瓶颈
这么好的市场前景,为何还没有商家介入呢?权威的“老玉林”分析道:其一,“白糤”为季节性食品,作为商家不能忍受长达11个月没有生意的境地;其二,机械化生产“白糤”还存在着技术上的难题;其三,保存与运输的问题最为突出。假如,玉林白糤能像月饼一样,成为玉林以外的大众所接受,那季节性问题将不存在;如何让蒸熟的糯米均匀地分布在模子里,这项技术难度大,大于月饼的加工工艺;如何通过包装,有效地保存“白糤”让其在长途运输中不破碎,这是阻碍“白糤”走向市场化的关键难题。因为破碎无型的“白糤”,品相与内涵都将不复存在,享用的人无异于等同食用一般米花,将失去寄托玉林人无限美好愿望的文化内涵。
他山之石
无独有偶,远在湖北的孝感,有个全国驰名的“孝感麻糖”。同样是地域性、易碎的食品,孝感人通过不懈努力硬是把麻糖做成“中国国际食品科技之星”、“国际金奖”、“中国市场名牌产品”,从此“孝感麻糖”流行天下。
这他山之石让自命为商业头脑灵活的玉林人有所感触吧?有关心玉林的前辈为白糤献策:能不能把白糤做小些,一来便于包装,二来便于运输,其实现在市场上就有很多膨化食品为大家做出了探索与实践。
随着有远见的企业家的进入,上述技术的解决,玉林白糤这个承载了玉林儿女新年祝福的美好愿望,将随着玉林的会展经济、小商品经济、中药材经济、运输业一起,传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