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特别重男轻女,估计是遗传了我爷爷的性格吧,老一辈人都说女孩是个灾星,看到谁生了男孩,那地位立马就不一样了。我从小就属于被忽视的那个,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弟弟是个小霸王,要什么有什么,家里再困难,弟弟过生日的时候还是会收到玩具。而他们从来都不会给我买东西,即使是几块钱的贴画。索性我就不抱什么希望,以后我自己努力去挣就是。他们已经伤透了我的心,我决定嫁人后,就跟他们老死不相往来,我挣多少钱,都不会为他们花一毛钱。”
青少年阶段是孩子行为习惯以及性格定性的关键成长阶段,孩子在这个时期容易敏感多疑,父母在这个时候应该多于孩子交流,不仅要知道孩子想法,还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即使父母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也应该注意多给孩子一些心灵上的关怀,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他们的,让他们正确地体会爱、认知爱和付出爱。
家庭教育中要让孩子学会爱
爱是一种感受,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同样一个人关爱别人、关心他人的过程中也同样能感受到无穷的快乐。然而现在的孩子却是一家一户一根“独苗”,孩子成了家长的掌上明珠,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知道接受爱,却不知道爱别人。 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才会收获别人及至世界对他的爱,而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爱,就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了。
1、父母要做好表率。董进宇老师认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就是父母,对于他们的一举一动,孩子可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这样的良好氛围熏陶下,就会成为一个善良、有爱的人。
2、不要拒绝孩子爱的表达。当孩子自己对于“爱别人”有了朦朦胧胧的认识时,家长千万不要扼杀这纯真的幼苗,应该愉快地接受他的爱心,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付出爱是一件让大家都感到温馨的事情。
3、让孩子懂得感恩。要学会爱别人,首先要从爱父母开始。父母亲不要太过于宠溺孩子,什么都不愿意让他们做,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要让他们懂得生活的不易,明白父母为了操持这个家,也为了让自己过上好日子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力。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更加珍惜这一切,并且学会付出自己的感恩之爱。
4、让孩子从身边小事做起。其实教育孩子并不一定要刻意为之,在生活中无时无刻都有机会,只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它。比如上街时搀扶盲人过马路,把地上的香蕉皮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防止有行人摔倒……当孩子做完这些事的时候,要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感受到助人的快乐,这样一来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也会更加愿意去付出他的爱心。
5、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孩子在了解到付出爱可以收获幸福感的时候,一定会很兴奋地时常想着要做好事。就像是走在街上,看到有人乞讨,善良的孩子也会恳求父母给他一块钱“去帮助那个可怜的叔叔”。尽管作为大人心里很清楚那乞讨的未必是真的,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根本没有办法理解他为什么要伪装,其中的缘由一时之间也无法让孩子理解。这个时候不能粗暴地阻止孩子这么做,不然孩子会有阴影,觉得为什么做好事居然还被骂。家长应该先完成孩子的心愿,等到孩子已经到了学会分辨是非的时候再把事实解释给他听,这样才不会打击孩子想要做好事的积极性,也避免将来孩子的善意遭受欺骗。
6、要善于寓教于乐。孩子毕竟年纪小,喜欢做游戏、听故事,家长可以把一些深奥难懂的道理融合于这些形式当中,在让孩子享受到乐趣的同时,也能够形象又生动地有所体会。如果是干巴巴地告诉孩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孩子不一定听得懂也未必记得住。
孩子想跟父母“老死不相往来”,这本就不可能,他们是有一种血缘关系,是切断不了的。孩子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失败,父母没有让孩子感觉到爱,孩子没感受到爱,自然也不会爱。
本文转载自http://www.dongjinyu.cn/转载请说明出处。
青少年阶段是孩子行为习惯以及性格定性的关键成长阶段,孩子在这个时期容易敏感多疑,父母在这个时候应该多于孩子交流,不仅要知道孩子想法,还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即使父母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也应该注意多给孩子一些心灵上的关怀,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他们的,让他们正确地体会爱、认知爱和付出爱。
家庭教育中要让孩子学会爱
爱是一种感受,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同样一个人关爱别人、关心他人的过程中也同样能感受到无穷的快乐。然而现在的孩子却是一家一户一根“独苗”,孩子成了家长的掌上明珠,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知道接受爱,却不知道爱别人。 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才会收获别人及至世界对他的爱,而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爱,就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了。
1、父母要做好表率。董进宇老师认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就是父母,对于他们的一举一动,孩子可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这样的良好氛围熏陶下,就会成为一个善良、有爱的人。
2、不要拒绝孩子爱的表达。当孩子自己对于“爱别人”有了朦朦胧胧的认识时,家长千万不要扼杀这纯真的幼苗,应该愉快地接受他的爱心,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付出爱是一件让大家都感到温馨的事情。
3、让孩子懂得感恩。要学会爱别人,首先要从爱父母开始。父母亲不要太过于宠溺孩子,什么都不愿意让他们做,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要让他们懂得生活的不易,明白父母为了操持这个家,也为了让自己过上好日子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力。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更加珍惜这一切,并且学会付出自己的感恩之爱。
4、让孩子从身边小事做起。其实教育孩子并不一定要刻意为之,在生活中无时无刻都有机会,只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它。比如上街时搀扶盲人过马路,把地上的香蕉皮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防止有行人摔倒……当孩子做完这些事的时候,要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感受到助人的快乐,这样一来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也会更加愿意去付出他的爱心。
5、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孩子在了解到付出爱可以收获幸福感的时候,一定会很兴奋地时常想着要做好事。就像是走在街上,看到有人乞讨,善良的孩子也会恳求父母给他一块钱“去帮助那个可怜的叔叔”。尽管作为大人心里很清楚那乞讨的未必是真的,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根本没有办法理解他为什么要伪装,其中的缘由一时之间也无法让孩子理解。这个时候不能粗暴地阻止孩子这么做,不然孩子会有阴影,觉得为什么做好事居然还被骂。家长应该先完成孩子的心愿,等到孩子已经到了学会分辨是非的时候再把事实解释给他听,这样才不会打击孩子想要做好事的积极性,也避免将来孩子的善意遭受欺骗。
6、要善于寓教于乐。孩子毕竟年纪小,喜欢做游戏、听故事,家长可以把一些深奥难懂的道理融合于这些形式当中,在让孩子享受到乐趣的同时,也能够形象又生动地有所体会。如果是干巴巴地告诉孩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孩子不一定听得懂也未必记得住。
孩子想跟父母“老死不相往来”,这本就不可能,他们是有一种血缘关系,是切断不了的。孩子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失败,父母没有让孩子感觉到爱,孩子没感受到爱,自然也不会爱。
本文转载自http://www.dongjinyu.cn/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