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习
预习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环节。预习是指在教师讲课以前,学生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工作。所以,预习实际上是学生进行课前自学的一种良好形式。
二十一世纪信息激增,日新月异。为了不成为功能性文盲,帮助孩子“学会学习”是极为重要的,而预习便能使孩子的自学能力得以增强。另外,预习能使课堂学习更有针对性,可以带着问题去听讲。
孩子也并非每天都需要预习,一般在上主要科目的新课之前需要进行预习。家长要培养孩子的预习习惯。
预习首先是通览教材,初步理解基本内容和思路,如果发现新课所需的某些旧知识欠缺或遗忘,就查阅、补习。其次可试做习题,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之处,做些简单的预习笔记,以便听课时用。
二、上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小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是这一环。
课堂上正确的做法是:
带着问题上课。 如果孩子带着一些未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就保持着较强烈的求知欲。此时,孩子会集中精力听教师讲重点、难点和要点。一堂课的开头结尾往往不可忽视。此外要学会放松,因为一节课始终绷紧了弦是不可能的,所以调节课上不同阶段的紧张程度便很重要。
紧抓老师思路。课堂听讲须注意教师讲课的逻辑性。如果听时遇到某一问题没听懂可迅速记下来,此时不必死钻“牛角尖”,还要继续顺着老师的讲解去听,课堂问题可课后思考或提问。
要当课堂主人。听讲时学生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认真思考老师的问题,仔细观察演示,大胆提问,大胆发表看法,积极参加讨论。
养成笔记习惯。学生课上要边听边记,以听为主。记录时善用符号,简洁明了,迅速整齐,可有自己的批语,重点处用重彩或着重符标明。
三、复习
复习是学习过程5环中的中间环节,承上启下,十分重要。在复习中可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并提高对知识运用的技巧,进而使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系统化。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为自己所有。如果平时不复习,考前突击,不会做题了,才想起要复习或复习时一味死记硬背,没有章法,就要对其加以指导,让孩子掌握以下复习要点:
多形式复习。复习是对信息的重新编码,可采用看、听、记、背、说、写、做等多种形式复习整理知识,不必一味机械重复。
当天复习。要求孩子听讲之后尽早复习以减少遗忘。使新知识联系起来,搞清楚知识前后的联系和规律。
单元系统复习。这一般在测验和考试之前进行,这种复习重点领会各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要抓重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