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钗黛问题为例,传统的红学就实在有许多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譬如,传统红学向来把宝钗判定为所谓的“卫道士”,把黛玉判定为所谓的“叛逆者”,但《红楼梦》全书却偏偏以宝钗的《螃蟹咏》骂世最狠,以黛玉的《杏帘在望》“颂圣”最力!这究竟该作何解释?第18回,钗、黛均作“应制诗”以称颂元妃。照一般红学家的看法,宝钗此举自然是“有意讨好”,黛玉则多少是出于“不得已”。可小说却清清楚楚地写明,“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一心要博取元妃欢心、满堂喝彩的,恰恰是黛玉,而不是宝钗!脂砚斋也明确指出,对于写应制诗歌功颂德一类的事情,“在宝卿有生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庚辰本第17、18合回双行夹批),在宝钗“此不过颂圣应酬耳”,在黛玉却有着“以幻入幻,顺水推舟”的机心。这又该作何解释?
多年以来,在红学家们的笔下,尤其是那些“拥林派”红学家的笔下,黛玉被描绘成一个清高、孤傲、一尘不染的仙子形象;宝钗则被涂抹成一个“老于世故”、“八面玲珑”,一心欲夺“宝二奶奶”之位的角色。可我们却看到,在第40回贾母携刘姥姥等人游览大观园这样的关键时刻,恰恰是黛玉以自己殷勤的接待、周详的礼数,博得了贾母的欢心;而宝钗蘅芜苑“雪洞一般”的居室布置,却引起了贾母的严重不悦,以为甚是“忌讳”、“离格”!那么,又到底谁更“清高”,谁更“圆滑”呢?第22回,宝钗的一首灯谜诗,竟引得贾政大为扫兴,以为“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详,皆非永远福寿之辈”。相比之下,黛玉作为一个所谓的“叛逆者”,她又是否有过宝钗这样的敢于直接开罪家长权威的举动呢?为什么小说中像“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双瞻御座引朝仪”、“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这样的明确表示自己渴慕功名、向往恩宠的诗句,恰恰皆出自黛玉之口?为什么像“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三山半落青天外,处处风波处处愁”、“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这类明显具有禅宗、老庄之忧世、愤世倾向的辞藻,又偏偏皆同宝钗相关,俱出于她的推介或原创?进入到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领域,人们说黛玉是宝玉“志同道合”的知己,宝钗与宝玉在思想上则“处处相反”、“完全对立”;可脂砚斋却公然提示读者:“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内中的道理又究竟何在?很多人喜欢拿《终身误》中所谓“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一句,来证明宝玉对黛玉的“专情”,以为作者“右黛左钗”的倾向,“原甚明显”。但在甲戌本第8回题头诗——《金玉姻缘赞》里,作者却也同样写下了“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的忠告。若依此而论,则作者“右钗左黛”的倾向,不也“原甚明显”吗?——不用多举,只从有限的这么几个例子当中,我们就不难看出,传统的红学对《红楼梦》的研究,是何等的粗线条、想当然,是何等的挂一漏万、破绽百出!
多年以来,在红学家们的笔下,尤其是那些“拥林派”红学家的笔下,黛玉被描绘成一个清高、孤傲、一尘不染的仙子形象;宝钗则被涂抹成一个“老于世故”、“八面玲珑”,一心欲夺“宝二奶奶”之位的角色。可我们却看到,在第40回贾母携刘姥姥等人游览大观园这样的关键时刻,恰恰是黛玉以自己殷勤的接待、周详的礼数,博得了贾母的欢心;而宝钗蘅芜苑“雪洞一般”的居室布置,却引起了贾母的严重不悦,以为甚是“忌讳”、“离格”!那么,又到底谁更“清高”,谁更“圆滑”呢?第22回,宝钗的一首灯谜诗,竟引得贾政大为扫兴,以为“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详,皆非永远福寿之辈”。相比之下,黛玉作为一个所谓的“叛逆者”,她又是否有过宝钗这样的敢于直接开罪家长权威的举动呢?为什么小说中像“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双瞻御座引朝仪”、“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这样的明确表示自己渴慕功名、向往恩宠的诗句,恰恰皆出自黛玉之口?为什么像“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三山半落青天外,处处风波处处愁”、“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这类明显具有禅宗、老庄之忧世、愤世倾向的辞藻,又偏偏皆同宝钗相关,俱出于她的推介或原创?进入到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领域,人们说黛玉是宝玉“志同道合”的知己,宝钗与宝玉在思想上则“处处相反”、“完全对立”;可脂砚斋却公然提示读者:“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内中的道理又究竟何在?很多人喜欢拿《终身误》中所谓“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一句,来证明宝玉对黛玉的“专情”,以为作者“右黛左钗”的倾向,“原甚明显”。但在甲戌本第8回题头诗——《金玉姻缘赞》里,作者却也同样写下了“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的忠告。若依此而论,则作者“右钗左黛”的倾向,不也“原甚明显”吗?——不用多举,只从有限的这么几个例子当中,我们就不难看出,传统的红学对《红楼梦》的研究,是何等的粗线条、想当然,是何等的挂一漏万、破绽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