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史料和地方志乘记载,李白曾与甘肃省徽县之南的青泥驿有过一段缘分,是这里蜿蜒起伏、直入云际的奇绝山岭激发了他的灵感,写下了《蜀道难》这首传诵千古的名篇。
李白(公元 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东)。他本人生于西域碎叶, 5岁时随父迁居蜀地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青年时正值唐朝“开元之治”时期,便热切希望“投竿佐皇极”(见《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怀揣“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之志。为实现理想,李白在 25岁时毅然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见《上安州裴长史书》),想在广泛的交游中树立声誉,得到荐举进入朝廷的机会。在这期间,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素称陇蜀咽喉、甘陕通道的青泥岭,自然不会例外。正由于李白在这里获得了对青泥岭山川地貌的感性认识,才给他后来创作《蜀道难》提供了丰富的比兴素材。
经长期漫游,李白于天宝元年(公元 742年)应诏入京时可谓踌躇满志,但朝廷昏庸,权贵排斥,他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李白不满这样的处境,对腐朽权贵更是鄙视轻蔑、嬉笑怒骂,因此受到了朝廷中腐朽势力的种种诋毁,终于于天宝三年(公元 744年)被排挤离开长安。安史之乱期间,李白因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受璘败牵累,以“附逆”罪名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中途遇赦才得以东还,此时他已 59岁。
宦海的沉浮,仕途的失意,虽未能使怀着“上为王师,下为伯友”的李白去实现自己“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伟大抱负,却使他在诗歌的创作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就在这一时期,他满怀悲愤地写出了一系列揭露唐朝统治阶级的黑暗,表达拯物济世理想和反对黑暗现实、蔑视权贵的惊世之作。《蜀道难》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蜀道难》这首诗大约是李白被贬谪出长安时写的。诗中的“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实际上是以“悬崖万刃,上多去雨,行者多逢泥淖,故号青泥”(见《元和郡县志》)的青泥岭和青泥河(今甘肃成县东河下游)为比兴素材创作的。据考,青泥岭即今甘肃徽县南 20公里处的铁山,唐时设有青泥驿。张维《陇右方志录》载:“铁山在徽县南 40里,悬崖万刃,其色似铁,上多云雨。宋刘子羽谓蜀口有铁山栈道之隘,即此。”据陕西《略阳县志》记载:“青泥岭为唐时入蜀要道,李供奉(白)经此,作《蜀道难》。”另据甘肃徽县新旧县志记载:“青泥岭位于县南 40华里处,主峰铁山海拔 1940米,雄伟壮观。远看‘疑是山体破裂,近看石峰耸立,直插云霄’,山上松柏参天,山腰白云缭绕,山巅恍若仙境。唐代诗人李白往返陇蜀间,经此曾赋《蜀道难》,传为千古绝唱。”
李白作古 48年后,即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 810年),诗人元稹奉使东蜀,使还“分司东台”,为监察御史,期间应弹劾贪官,触怒宦官,被辱驿门,被贬为荆州士曹。元稹出蜀也曾途经此地,写下了《青云驿》一诗,诗中对青泥岭的描绘与李白如出一辙:“昔游蜀关下,有驿名青泥。闻名意惨怆,若坠牢与狴。云泥异所称,人物一以齐。”元稹此时的遭遇与李白被贬之后的情形大致相同,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
宋神宗熙宁初年,擢任参知政事的诗人赵抃,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再知成都,蜀郡晏然。赵抃曾两度知成都,前后达 20年,中间曾七次往返于青泥岭,有两首诗记述其事。其中《过铁山》一诗写到:“暂留山驿又晨兴,西望旌旄想旧朋。三院华簪曾对直,两川兵印复交承。年光头鬓华如雪,世态心情冷似冰。境上凭诗遂意远,青泥寒晓入云登。”据此看来,在唐宋年间尚有不少因仕途失意的名士曾经过青泥驿。
李白(公元 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东)。他本人生于西域碎叶, 5岁时随父迁居蜀地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青年时正值唐朝“开元之治”时期,便热切希望“投竿佐皇极”(见《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怀揣“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之志。为实现理想,李白在 25岁时毅然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见《上安州裴长史书》),想在广泛的交游中树立声誉,得到荐举进入朝廷的机会。在这期间,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素称陇蜀咽喉、甘陕通道的青泥岭,自然不会例外。正由于李白在这里获得了对青泥岭山川地貌的感性认识,才给他后来创作《蜀道难》提供了丰富的比兴素材。
经长期漫游,李白于天宝元年(公元 742年)应诏入京时可谓踌躇满志,但朝廷昏庸,权贵排斥,他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李白不满这样的处境,对腐朽权贵更是鄙视轻蔑、嬉笑怒骂,因此受到了朝廷中腐朽势力的种种诋毁,终于于天宝三年(公元 744年)被排挤离开长安。安史之乱期间,李白因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受璘败牵累,以“附逆”罪名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中途遇赦才得以东还,此时他已 59岁。
宦海的沉浮,仕途的失意,虽未能使怀着“上为王师,下为伯友”的李白去实现自己“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伟大抱负,却使他在诗歌的创作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就在这一时期,他满怀悲愤地写出了一系列揭露唐朝统治阶级的黑暗,表达拯物济世理想和反对黑暗现实、蔑视权贵的惊世之作。《蜀道难》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蜀道难》这首诗大约是李白被贬谪出长安时写的。诗中的“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实际上是以“悬崖万刃,上多去雨,行者多逢泥淖,故号青泥”(见《元和郡县志》)的青泥岭和青泥河(今甘肃成县东河下游)为比兴素材创作的。据考,青泥岭即今甘肃徽县南 20公里处的铁山,唐时设有青泥驿。张维《陇右方志录》载:“铁山在徽县南 40里,悬崖万刃,其色似铁,上多云雨。宋刘子羽谓蜀口有铁山栈道之隘,即此。”据陕西《略阳县志》记载:“青泥岭为唐时入蜀要道,李供奉(白)经此,作《蜀道难》。”另据甘肃徽县新旧县志记载:“青泥岭位于县南 40华里处,主峰铁山海拔 1940米,雄伟壮观。远看‘疑是山体破裂,近看石峰耸立,直插云霄’,山上松柏参天,山腰白云缭绕,山巅恍若仙境。唐代诗人李白往返陇蜀间,经此曾赋《蜀道难》,传为千古绝唱。”
李白作古 48年后,即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 810年),诗人元稹奉使东蜀,使还“分司东台”,为监察御史,期间应弹劾贪官,触怒宦官,被辱驿门,被贬为荆州士曹。元稹出蜀也曾途经此地,写下了《青云驿》一诗,诗中对青泥岭的描绘与李白如出一辙:“昔游蜀关下,有驿名青泥。闻名意惨怆,若坠牢与狴。云泥异所称,人物一以齐。”元稹此时的遭遇与李白被贬之后的情形大致相同,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
宋神宗熙宁初年,擢任参知政事的诗人赵抃,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再知成都,蜀郡晏然。赵抃曾两度知成都,前后达 20年,中间曾七次往返于青泥岭,有两首诗记述其事。其中《过铁山》一诗写到:“暂留山驿又晨兴,西望旌旄想旧朋。三院华簪曾对直,两川兵印复交承。年光头鬓华如雪,世态心情冷似冰。境上凭诗遂意远,青泥寒晓入云登。”据此看来,在唐宋年间尚有不少因仕途失意的名士曾经过青泥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