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科学成果只属于有品德、有意志、有学识、有好奇心的人
11月18日,著名画家、国学大师范曾为第十届“挑战杯”竟赛系列创新论坛带来题为“科学家的好奇心——致赛先生的徒子徒孙们”的精彩讲座。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主持讲座,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张静,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葛墨林以及第十届“挑战杯”竞赛各参赛高校代表团、观摩团聆听了讲座。
当天晚上,讲座正式开始之前40分钟,南开大学主楼小礼堂内已座无虚席,座位旁的通道、讲台周围都坐满了听众。
科学家的旌旗上写着“向极限挑战
众所周知,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曾倡导以“德先生”和“赛先生”救国,“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民主和科学。范曾以该典故开始他的演讲,介绍了当时一批进步青年所走的科学之路。他对如今参加“挑战杯”竞赛的青年学子说:“能够做‘赛先生’的徒子徒孙,绝对是美谈。”
进而,范曾以诗意的语言感叹自然造化之伟大,“造化不仅使地球上形成了大山巨壑、海洋川流,生出了无以数计的、不同界目的生命,更精彩的是她造就了人——一种有灵、有智、有慧的生命。”
“人在不断改造自身,由与草木鸟兽同生的普通生物变为神仙。”以宇宙飞行员杨利伟在“神舟”飞船上所萌生的对宇宙敬畏之心为例,范曾认为,好奇心是科学之母,科学家无不对神奇的造化和杳不可知的宇宙怀着极端好奇心。然而,面对无限宇宙,人类时常感到自身的渺小,“今天我们已经能试图描述一百亿年前的宇宙,能够从实验室探测一百亿光年之遥的星球,然而面对‘无限’这一哲学概念,人类依旧处于咿呀学步的阶段。”
以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孜孜不倦的探索为例,范曾认为,即便宇宙杳不可知,然而“科学家的数目与日俱增,他们的好奇心相应的也与时俱进,在科学家的辞典上只有‘极限’而没有‘终结’,科学家的旌旗上写着‘向极限挑战’。”
由此,范曾寄语广大“挑战”学子:“诸位都将是未来科学界的宇航员,凭着年轻人的勇气,你们会驰骋遐思,上穷碧落下黄泉,向未知的宇宙挑战。”
科学家往往天真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宇宙的奇妙是“恰到好处”。范曾举例阐释杨振宁的话:“这样一个细胞,如果是各种生命元素偶然的巧合,其难度宛若我们拆开一架波音747飞机,包括每一颗螺丝钉,然后忽焉一阵大风,使他们相互撞击,又完整无损地恢复为一架波音747,这几乎是匪夷所思的神话。”范曾说:“我自命为一个无神论者,然而在宇宙的奇妙之前,我不免会偶尔产生信心的动摇。”
“人类的好奇心和幻想总会出其不意地提出对未知世界的睿智之语,科学家的语言和哲学家的语言会不期而遇,他们的描述是那样使人目迷心醉、心驰神往。”范曾介绍了那些“使人目迷心醉、心驰神往”的科学家睿智之语,如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劳伦斯说:“巴西森林中一只蝴蝶的翅膀的扇动,会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飓风。”
范曾认为,宇宙的奇妙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好奇心不等于钻牛角尖,但由于科学家往往天真,因此“他们提出的问题常使庸人感到滑稽,譬如,歌德巴赫猜想‘1+1’的命题。”
“甚至,有时候这种好奇心是没有由头的。”范曾说他曾就“哥德巴赫猜想”的意义问数学家孙家昶,孙家昶回答说:“数学家的题目可能最初没有具体的意义,但是陈景润解的这道世界难题就更难说意义了。宛如一个田鼠,打的洞很深,但是只能自己进去,自己出来;这深入地底的洞有什么用?不知道。”
伟大的科学成果只属于有品德、有意志、有学识、有好奇心的人
光有好奇心还不够,范曾说:“好奇心固然是可贵的,但好奇心需要有支撑它的渊博的基础科学修养和睿智高雅的判断力,然后有专心致志于一件有意味的研究的坚韧毅力,不被伪科学和赝科学所迷惑。那时你会沉浸于一种内心宁静而愉悦的思考,矢志不移,积以年月,你会登上科学的崇高殿堂。”
11月18日,著名画家、国学大师范曾为第十届“挑战杯”竟赛系列创新论坛带来题为“科学家的好奇心——致赛先生的徒子徒孙们”的精彩讲座。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主持讲座,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张静,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葛墨林以及第十届“挑战杯”竞赛各参赛高校代表团、观摩团聆听了讲座。
当天晚上,讲座正式开始之前40分钟,南开大学主楼小礼堂内已座无虚席,座位旁的通道、讲台周围都坐满了听众。
科学家的旌旗上写着“向极限挑战
众所周知,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曾倡导以“德先生”和“赛先生”救国,“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民主和科学。范曾以该典故开始他的演讲,介绍了当时一批进步青年所走的科学之路。他对如今参加“挑战杯”竞赛的青年学子说:“能够做‘赛先生’的徒子徒孙,绝对是美谈。”
进而,范曾以诗意的语言感叹自然造化之伟大,“造化不仅使地球上形成了大山巨壑、海洋川流,生出了无以数计的、不同界目的生命,更精彩的是她造就了人——一种有灵、有智、有慧的生命。”
“人在不断改造自身,由与草木鸟兽同生的普通生物变为神仙。”以宇宙飞行员杨利伟在“神舟”飞船上所萌生的对宇宙敬畏之心为例,范曾认为,好奇心是科学之母,科学家无不对神奇的造化和杳不可知的宇宙怀着极端好奇心。然而,面对无限宇宙,人类时常感到自身的渺小,“今天我们已经能试图描述一百亿年前的宇宙,能够从实验室探测一百亿光年之遥的星球,然而面对‘无限’这一哲学概念,人类依旧处于咿呀学步的阶段。”
以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孜孜不倦的探索为例,范曾认为,即便宇宙杳不可知,然而“科学家的数目与日俱增,他们的好奇心相应的也与时俱进,在科学家的辞典上只有‘极限’而没有‘终结’,科学家的旌旗上写着‘向极限挑战’。”
由此,范曾寄语广大“挑战”学子:“诸位都将是未来科学界的宇航员,凭着年轻人的勇气,你们会驰骋遐思,上穷碧落下黄泉,向未知的宇宙挑战。”
科学家往往天真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宇宙的奇妙是“恰到好处”。范曾举例阐释杨振宁的话:“这样一个细胞,如果是各种生命元素偶然的巧合,其难度宛若我们拆开一架波音747飞机,包括每一颗螺丝钉,然后忽焉一阵大风,使他们相互撞击,又完整无损地恢复为一架波音747,这几乎是匪夷所思的神话。”范曾说:“我自命为一个无神论者,然而在宇宙的奇妙之前,我不免会偶尔产生信心的动摇。”
“人类的好奇心和幻想总会出其不意地提出对未知世界的睿智之语,科学家的语言和哲学家的语言会不期而遇,他们的描述是那样使人目迷心醉、心驰神往。”范曾介绍了那些“使人目迷心醉、心驰神往”的科学家睿智之语,如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劳伦斯说:“巴西森林中一只蝴蝶的翅膀的扇动,会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飓风。”
范曾认为,宇宙的奇妙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好奇心不等于钻牛角尖,但由于科学家往往天真,因此“他们提出的问题常使庸人感到滑稽,譬如,歌德巴赫猜想‘1+1’的命题。”
“甚至,有时候这种好奇心是没有由头的。”范曾说他曾就“哥德巴赫猜想”的意义问数学家孙家昶,孙家昶回答说:“数学家的题目可能最初没有具体的意义,但是陈景润解的这道世界难题就更难说意义了。宛如一个田鼠,打的洞很深,但是只能自己进去,自己出来;这深入地底的洞有什么用?不知道。”
伟大的科学成果只属于有品德、有意志、有学识、有好奇心的人
光有好奇心还不够,范曾说:“好奇心固然是可贵的,但好奇心需要有支撑它的渊博的基础科学修养和睿智高雅的判断力,然后有专心致志于一件有意味的研究的坚韧毅力,不被伪科学和赝科学所迷惑。那时你会沉浸于一种内心宁静而愉悦的思考,矢志不移,积以年月,你会登上科学的崇高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