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为似水殿下,内含科普,以下是原文:
那日与人谈《秦时明月》,有人说我们幼稚;那日在教室放琅琊阁的《菁华浮梦》,有人说我是另类。中国动漫似乎在国人心中没多少地位,被排挤,被压迫。我所爱的歌在现实中似乎找不到几个知音,被孤立,被蔑视。社会怎么了,古风怎么了?中国传统怎么了?
谨以此文表达一下对古风音乐的感想。
有些歌,只给自己听;
有些歌,只给喜欢的人听;
有些歌,只给能听懂的人听。
近几年,流行音乐多了爱情,少了激情;多了伤感,少了励志。当然也不排除进步因素,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中国社会风气的变化------传统被遗忘。毕竟中国一个大国,千年的传统怎能被忽视。而只有三百年历史的美国虽是强国,却缺乏一种艺术与工艺,以“模仿说”为理论根据,美国人常常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认识作为艺术活动的终极目的,将艺术作为理性行为的载体,因而,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研究雕塑,从透视学的角度来研究绘画,从几何学的角度来研究园林,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小说,结果是研究来研究去,唯独忘却了艺术本身的审美目的。以“宣泄说”为理论根据,美国人又往往借助艺术行为来发泄被压抑的情感和潜意识,将艺术作为感性情欲的躯壳,因而创造了歇斯底里的霹雳舞、声嘶力竭的摇滚乐,还有那些以情爱、警匪为内容,以追车、枪战为模式,不惜调动高科技手段,并通过大量的惊险动作和破坏性镜头来刺激人们的感官、满足人们的欲望的好莱坞大片。
或许有人会说,唯有科学才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要素,而工艺和艺术则属于有之不多、无之不少的雕虫小技。事实上,如果我们古人将主要的精力运用于数、理、化的探讨之中,怎会出现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怎会出现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怎会出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太极八卦相对相依的传统哲学;怎会出现仰韶的彩陶、良渚的玉器、殷商的青铜、汉代的石像、唐代的三彩、宋代的泥塑、元代的青花、明代的园林、清代的宫殿;怎会出现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节日。是因为我们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本身就浸泡在艺术之中。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不为人先、不耻人后、以不变应万变的观念。若是我们重视传统,又怎会出现韩国向联合国申请“江陵端午祭”等中国传统被抢注事件。又怎会出现把传统节日变质成七天长假,变质成黄金周,变质成旅游井喷尴尬场面。
说了那么多传统,回归到音乐。2003年周杰伦的一曲《东风破》是中国风歌曲类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首标准的中国小调歌曲,是最标准最完整的中国风歌曲,奠定了纯粹中国风的标准。之后的发展便势如破竹,05年的《发如雪》、06年的《千里之外》 《菊花台》、08年的《兰亭序》、10年的《 烟花易冷》,许嵩的《庐州月》《清明雨上》《 断桥残雪》《千百度》《天龙八部之宿敌》,后弦的《西厢》、《 昆明湖》、《唐宋元明清》.......中国风让歌曲创作的范围一下子拓展开来,作为音乐创作者,可以不只停留在现代人的情感基础上,而是积极努力的去学习历史,学习中国文化,把我们的国粹一一挖掘出来,表现在大众传播的歌曲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方向。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中国风是什么?更是不知道古风为何?只是盲目追求流行,一心崇洋媚外。一旦非主流成为了主流,那社会的进步就扭曲变形
那么何为中国风呢?中国风即中国风格。它是以中国元素为表现形式,建立在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并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有着自身独特魅力和性格的艺术形式。以中国元素为表现手段的一种生活方式。
上文提到了“中国元素”,定义言: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不可能是西方文化的简单补充润饰,不应该狭窄地定义为宣扬民族主义的旗号。以“中国元素”作为创意语言更不应该视为一种时尚的新名词。诚然,有一种不可争辩的事实,当世界经济离不开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时,世界文明也离不开中国文化。因为中国文化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元素包括: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汉字、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武术、太极拳
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
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
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法宝、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罗盘、司南、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古筝、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那日与人谈《秦时明月》,有人说我们幼稚;那日在教室放琅琊阁的《菁华浮梦》,有人说我是另类。中国动漫似乎在国人心中没多少地位,被排挤,被压迫。我所爱的歌在现实中似乎找不到几个知音,被孤立,被蔑视。社会怎么了,古风怎么了?中国传统怎么了?
谨以此文表达一下对古风音乐的感想。
有些歌,只给自己听;
有些歌,只给喜欢的人听;
有些歌,只给能听懂的人听。
近几年,流行音乐多了爱情,少了激情;多了伤感,少了励志。当然也不排除进步因素,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中国社会风气的变化------传统被遗忘。毕竟中国一个大国,千年的传统怎能被忽视。而只有三百年历史的美国虽是强国,却缺乏一种艺术与工艺,以“模仿说”为理论根据,美国人常常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认识作为艺术活动的终极目的,将艺术作为理性行为的载体,因而,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研究雕塑,从透视学的角度来研究绘画,从几何学的角度来研究园林,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小说,结果是研究来研究去,唯独忘却了艺术本身的审美目的。以“宣泄说”为理论根据,美国人又往往借助艺术行为来发泄被压抑的情感和潜意识,将艺术作为感性情欲的躯壳,因而创造了歇斯底里的霹雳舞、声嘶力竭的摇滚乐,还有那些以情爱、警匪为内容,以追车、枪战为模式,不惜调动高科技手段,并通过大量的惊险动作和破坏性镜头来刺激人们的感官、满足人们的欲望的好莱坞大片。
或许有人会说,唯有科学才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要素,而工艺和艺术则属于有之不多、无之不少的雕虫小技。事实上,如果我们古人将主要的精力运用于数、理、化的探讨之中,怎会出现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怎会出现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怎会出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太极八卦相对相依的传统哲学;怎会出现仰韶的彩陶、良渚的玉器、殷商的青铜、汉代的石像、唐代的三彩、宋代的泥塑、元代的青花、明代的园林、清代的宫殿;怎会出现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节日。是因为我们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本身就浸泡在艺术之中。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不为人先、不耻人后、以不变应万变的观念。若是我们重视传统,又怎会出现韩国向联合国申请“江陵端午祭”等中国传统被抢注事件。又怎会出现把传统节日变质成七天长假,变质成黄金周,变质成旅游井喷尴尬场面。
说了那么多传统,回归到音乐。2003年周杰伦的一曲《东风破》是中国风歌曲类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首标准的中国小调歌曲,是最标准最完整的中国风歌曲,奠定了纯粹中国风的标准。之后的发展便势如破竹,05年的《发如雪》、06年的《千里之外》 《菊花台》、08年的《兰亭序》、10年的《 烟花易冷》,许嵩的《庐州月》《清明雨上》《 断桥残雪》《千百度》《天龙八部之宿敌》,后弦的《西厢》、《 昆明湖》、《唐宋元明清》.......中国风让歌曲创作的范围一下子拓展开来,作为音乐创作者,可以不只停留在现代人的情感基础上,而是积极努力的去学习历史,学习中国文化,把我们的国粹一一挖掘出来,表现在大众传播的歌曲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方向。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中国风是什么?更是不知道古风为何?只是盲目追求流行,一心崇洋媚外。一旦非主流成为了主流,那社会的进步就扭曲变形
那么何为中国风呢?中国风即中国风格。它是以中国元素为表现形式,建立在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并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有着自身独特魅力和性格的艺术形式。以中国元素为表现手段的一种生活方式。
上文提到了“中国元素”,定义言: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不可能是西方文化的简单补充润饰,不应该狭窄地定义为宣扬民族主义的旗号。以“中国元素”作为创意语言更不应该视为一种时尚的新名词。诚然,有一种不可争辩的事实,当世界经济离不开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时,世界文明也离不开中国文化。因为中国文化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元素包括: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汉字、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武术、太极拳
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
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
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法宝、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罗盘、司南、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古筝、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