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夭亡,时年三十六……”韦隆尚未写完这一句,便被其父韦曜所阻。
“正史非比野传,一字一句,一承一合,皆有其用意……”韦曜提过笔,划去韦隆写下的句子,补道,“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赤壁战后。京口。
“吾与孙瑜将军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留孙瑜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盟。吾还与主公据襄阳以拒曹操,则北方可图也。”距赤壁一战已然一年,周瑜虽身带伤病,却依旧雄姿英发。
“取蜀战略……不错。”孙权点头道,“如此,还请大都督先行返还江陵,筹集兵马,共举此事!”
“好!”
周瑜前脚方走,鲁肃面见孙权。
“子敬……孤,待你许久了。”与往常不同,孙权第一次在与鲁肃会面时现出了凝重的神情。
“主公。”鲁肃拜道,“此番决心,可下定了?”
“还没有。”孙权叹了口气,“依公瑾之计,是要占据荆州,西向取蜀,借机吞并刘备,与曹操成二分天下之势。”
“此计不妥。”鲁肃摇头道,“公瑾想的是得天下,而当务之急是拒曹操。得天下,必杀刘备,拒曹操,必不可杀刘备。赤壁虽胜,然我江东国力亦损耗不少。加之刘备集团势力膨胀之快远出乎我们所料,早已不是驱曹操吞刘备的时候了。况且……”
“况且,于此局势不稳之秋提出取天下之策略,公瑾必对此有百胜把握——换言之,公瑾早把自己当成江东之主了吧。”
鲁肃嗅出了这句话中的杀意:“昔年周瑜背桓王投袁术,见其不足以成事方还,桓王举众出城相迎——人都道孙策与周瑜乃断金之交,周瑜既可背弃桓王,今日又如何不能背弃主公?此番他要取蜀,就怕这一去便不肯回来了吧……”
“此事容后再议吧。”孙权冷笑一声,“子敬啊,想必你觊觎这大都督之位,很久了吧……”
“子敬是个老实人,从来只会说大实话。的确,周瑜若死,对我自有益处。但从国家战略上来分析,得益最大的,却不是我吧……主公且容我再问一遍,此番决心,可下定了?”
“还没有。”
朝阳初升,微光布泽。
远处,似有尘烟滚滚。再过一刻,听得阵阵马蹄声。
一支军队,银装素铠,却是头披白巾,擎一青白将旗,上书一个“周”字。
城门大开,满朝文武列阵于城上,为首的是一十八九岁的少年,虽生得帝王之相,眼中却布满惊慌,与身后众多文武显得极为不相称。
军队止步,为首一将除下甲胄,却是一名英俊少年,一袭白衣配之以纶巾羽扇,竟不似武将,而似谋臣。
“周公瑾,你还是来了。”少年身旁的一名老臣叹了口气。
“子布爷爷……”少年有些失措。这老臣,是孙策生前极为器重的张昭。
“少主莫怕,周瑜乃先主义弟,此番专为吊唁而来——待我前去与他交会一番。”
张昭下城相迎,拱手道;“先主新亡,将军不远万里赶回吊唁,此情感动天地——只是,既为吊唁,何须如此多的兵马?”
“先主大业未成而身先死,托孤于其弟。瑜恐少主年幼,威信未立,不足以服众,故将兵而至以增少主之威……”周瑜顿了一顿,“闻先主生前,曾托孤于你……”
“非托孤,而是将政事都全权交由我处理了。”张昭听出周瑜话中有话,“怎奈昭已老迈,恐难当此大任——不如将军与我一同辅佐少主?”
“若是为了江东,瑜便不推辞了。”周瑜爽快地答应了,“此后,少主若内事不决,则问你张昭,若外事不决,则问我周瑜。如此可好?”
“有将军相助,则江东之兴旺,指日可待了。”
“哈哈哈……”
豪迈的笑声回旋于天际,逐渐地被拉长,竟变得有一丝阴冷可怖起来。
“哈哈哈……”
“啊!”孙权从梦中惊醒,冷汗早已湿了衣巾。十年前的这一幕挥之不去,曾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此刻再度袭来。
周瑜的笑声,是个噩梦。
与孙权一样夜不能寐的,还有一人。
是夜,魏王宫灯火通明,曹操于案前正笔走龙蛇,流水行云。
“魏王,这么晚了还不休息吗?”一人推门而入,正是数日前才得到重用的司马懿。
“仲达,你可猜到我的下一步计策?”曹操并没有因被打扰而停止书写。
“微臣愚钝,姑且一猜。”司马懿拱手道,“南郡之战已经结束,而魏王却继续叫曹仁守着樊城,是对东吴还放不下心来啊……”
“正是。”曹操忽的停笔,沉思起来,“经赤壁之战,江东士气高昂,恐怕不会止步南郡。曹仁乃我军第一猛将,昔日于南郡以不足周瑜一半的兵力与其周旋了一年有余,也只有他能防得住周瑜了……”
“微臣侥幸,猜中了魏王的第一步。若微臣所料不错,魏王暂时没有和江东开战的准备,而周瑜却又不得不除……”司马懿停顿了一下,“魏王必借他人之手除去周瑜。”
“仲达,我果真没看错人。”曹操放下笔,冷笑道,“周瑜已得赤壁、南郡之胜,而另一边,孙权这黄口竖子却亲自领兵犯我合肥——合肥虽非兵家必争之地,但我却依旧派了张辽这一员猛将钱去阻挡,为的就是让孙权大败。”
“赤壁一战,周瑜以少胜多,合肥一战,孙权以多败少——对比之下,谁更有能力,一眼便可看穿了。孙权终归还是太年幼了,如此一来,民心恐怕是要向周而不向孙了……”
“正是如此。”曹操冷笑一声,“再加上争强好胜这一少年都有的通病,孙权怕是要容不下周瑜了。而我现在所做,便是再给孙权助一把力……仲达,我正写的这封信是要寄与孙权的,将赤壁之功归于周瑜却丝毫不提及他孙权,想来是极好的……你不妨看看。”
“是。”司马懿凑上前来,念道,“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自孙权接到曹操来信未有几日,刘备前往建业谒见孙权——此行不为别的,为借荆州而来。虽周瑜来信力阻借荆州一事,但经诸葛与鲁肃撮合,孙权终同意借荆州于刘备。
欢饮达旦。
酒过三巡,刘备微有醉意,摒退众人,与孙权相论。
“皇叔且看我这江东文武,可有何评价?”孙权亦是有了些醉意。
“江东人杰地灵,文武相弛。文有张昭,三世老臣,江东内务井然有序皆归功于此人。武有周瑜……”
“周瑜如何?”孙权急切道。
“武有周瑜……”孙权的细微变化,在阅人无数的刘备眼中可谓洞若观火,“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之大,恐不久为人臣尔。”
孙权听毕,默然不语。
恐不久为人臣尔。
刘备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却在孙权心中激起了惊涛骇浪。最后一道薄弱的防线,终究被推翻。
耳畔,仿佛又传来了鲁肃的话语。
“主公,此番决心,可下定了?”
“嗯。决定了。”
就在回江陵的路上,周瑜接到了孙权的密信。
“可惜了……此刻我已不是当年那个带兵回都的桀骜外将,而是真正想为东吴开创基业,可……”周瑜合上书信,闭眼长叹了一口气,“可孙权,也不再是当年那个懵懂而不谙权术的少年了……”
烛火在摇曳。周瑜伏在桌前,给孙权写着最后一封回信。
是夜,周瑜忽染暴病而卒。次日,刘备入荆州。
后八年,周瑜长子周循早卒,年十七。后二十一年,周瑜次子周胤因罪被流放庐陵郡,众臣告免,孙权乃赦其罪。赦书未达,周胤即暴病而亡。
“史官可不是那么好做的,尤其是官方的史官……”韦曜放下史册,叹了口气,“一来不能得罪当权者,二来,也要保有作为史官最后的良心……夭亡指代较为平缓的死亡,而病卒,则属于暴亡。我故意留下这春秋笔法,亟待有来世之人能够看得懂吧……”
“正史非比野传,一字一句,一承一合,皆有其用意……”韦曜提过笔,划去韦隆写下的句子,补道,“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赤壁战后。京口。
“吾与孙瑜将军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留孙瑜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盟。吾还与主公据襄阳以拒曹操,则北方可图也。”距赤壁一战已然一年,周瑜虽身带伤病,却依旧雄姿英发。
“取蜀战略……不错。”孙权点头道,“如此,还请大都督先行返还江陵,筹集兵马,共举此事!”
“好!”
周瑜前脚方走,鲁肃面见孙权。
“子敬……孤,待你许久了。”与往常不同,孙权第一次在与鲁肃会面时现出了凝重的神情。
“主公。”鲁肃拜道,“此番决心,可下定了?”
“还没有。”孙权叹了口气,“依公瑾之计,是要占据荆州,西向取蜀,借机吞并刘备,与曹操成二分天下之势。”
“此计不妥。”鲁肃摇头道,“公瑾想的是得天下,而当务之急是拒曹操。得天下,必杀刘备,拒曹操,必不可杀刘备。赤壁虽胜,然我江东国力亦损耗不少。加之刘备集团势力膨胀之快远出乎我们所料,早已不是驱曹操吞刘备的时候了。况且……”
“况且,于此局势不稳之秋提出取天下之策略,公瑾必对此有百胜把握——换言之,公瑾早把自己当成江东之主了吧。”
鲁肃嗅出了这句话中的杀意:“昔年周瑜背桓王投袁术,见其不足以成事方还,桓王举众出城相迎——人都道孙策与周瑜乃断金之交,周瑜既可背弃桓王,今日又如何不能背弃主公?此番他要取蜀,就怕这一去便不肯回来了吧……”
“此事容后再议吧。”孙权冷笑一声,“子敬啊,想必你觊觎这大都督之位,很久了吧……”
“子敬是个老实人,从来只会说大实话。的确,周瑜若死,对我自有益处。但从国家战略上来分析,得益最大的,却不是我吧……主公且容我再问一遍,此番决心,可下定了?”
“还没有。”
朝阳初升,微光布泽。
远处,似有尘烟滚滚。再过一刻,听得阵阵马蹄声。
一支军队,银装素铠,却是头披白巾,擎一青白将旗,上书一个“周”字。
城门大开,满朝文武列阵于城上,为首的是一十八九岁的少年,虽生得帝王之相,眼中却布满惊慌,与身后众多文武显得极为不相称。
军队止步,为首一将除下甲胄,却是一名英俊少年,一袭白衣配之以纶巾羽扇,竟不似武将,而似谋臣。
“周公瑾,你还是来了。”少年身旁的一名老臣叹了口气。
“子布爷爷……”少年有些失措。这老臣,是孙策生前极为器重的张昭。
“少主莫怕,周瑜乃先主义弟,此番专为吊唁而来——待我前去与他交会一番。”
张昭下城相迎,拱手道;“先主新亡,将军不远万里赶回吊唁,此情感动天地——只是,既为吊唁,何须如此多的兵马?”
“先主大业未成而身先死,托孤于其弟。瑜恐少主年幼,威信未立,不足以服众,故将兵而至以增少主之威……”周瑜顿了一顿,“闻先主生前,曾托孤于你……”
“非托孤,而是将政事都全权交由我处理了。”张昭听出周瑜话中有话,“怎奈昭已老迈,恐难当此大任——不如将军与我一同辅佐少主?”
“若是为了江东,瑜便不推辞了。”周瑜爽快地答应了,“此后,少主若内事不决,则问你张昭,若外事不决,则问我周瑜。如此可好?”
“有将军相助,则江东之兴旺,指日可待了。”
“哈哈哈……”
豪迈的笑声回旋于天际,逐渐地被拉长,竟变得有一丝阴冷可怖起来。
“哈哈哈……”
“啊!”孙权从梦中惊醒,冷汗早已湿了衣巾。十年前的这一幕挥之不去,曾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此刻再度袭来。
周瑜的笑声,是个噩梦。
与孙权一样夜不能寐的,还有一人。
是夜,魏王宫灯火通明,曹操于案前正笔走龙蛇,流水行云。
“魏王,这么晚了还不休息吗?”一人推门而入,正是数日前才得到重用的司马懿。
“仲达,你可猜到我的下一步计策?”曹操并没有因被打扰而停止书写。
“微臣愚钝,姑且一猜。”司马懿拱手道,“南郡之战已经结束,而魏王却继续叫曹仁守着樊城,是对东吴还放不下心来啊……”
“正是。”曹操忽的停笔,沉思起来,“经赤壁之战,江东士气高昂,恐怕不会止步南郡。曹仁乃我军第一猛将,昔日于南郡以不足周瑜一半的兵力与其周旋了一年有余,也只有他能防得住周瑜了……”
“微臣侥幸,猜中了魏王的第一步。若微臣所料不错,魏王暂时没有和江东开战的准备,而周瑜却又不得不除……”司马懿停顿了一下,“魏王必借他人之手除去周瑜。”
“仲达,我果真没看错人。”曹操放下笔,冷笑道,“周瑜已得赤壁、南郡之胜,而另一边,孙权这黄口竖子却亲自领兵犯我合肥——合肥虽非兵家必争之地,但我却依旧派了张辽这一员猛将钱去阻挡,为的就是让孙权大败。”
“赤壁一战,周瑜以少胜多,合肥一战,孙权以多败少——对比之下,谁更有能力,一眼便可看穿了。孙权终归还是太年幼了,如此一来,民心恐怕是要向周而不向孙了……”
“正是如此。”曹操冷笑一声,“再加上争强好胜这一少年都有的通病,孙权怕是要容不下周瑜了。而我现在所做,便是再给孙权助一把力……仲达,我正写的这封信是要寄与孙权的,将赤壁之功归于周瑜却丝毫不提及他孙权,想来是极好的……你不妨看看。”
“是。”司马懿凑上前来,念道,“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自孙权接到曹操来信未有几日,刘备前往建业谒见孙权——此行不为别的,为借荆州而来。虽周瑜来信力阻借荆州一事,但经诸葛与鲁肃撮合,孙权终同意借荆州于刘备。
欢饮达旦。
酒过三巡,刘备微有醉意,摒退众人,与孙权相论。
“皇叔且看我这江东文武,可有何评价?”孙权亦是有了些醉意。
“江东人杰地灵,文武相弛。文有张昭,三世老臣,江东内务井然有序皆归功于此人。武有周瑜……”
“周瑜如何?”孙权急切道。
“武有周瑜……”孙权的细微变化,在阅人无数的刘备眼中可谓洞若观火,“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之大,恐不久为人臣尔。”
孙权听毕,默然不语。
恐不久为人臣尔。
刘备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却在孙权心中激起了惊涛骇浪。最后一道薄弱的防线,终究被推翻。
耳畔,仿佛又传来了鲁肃的话语。
“主公,此番决心,可下定了?”
“嗯。决定了。”
就在回江陵的路上,周瑜接到了孙权的密信。
“可惜了……此刻我已不是当年那个带兵回都的桀骜外将,而是真正想为东吴开创基业,可……”周瑜合上书信,闭眼长叹了一口气,“可孙权,也不再是当年那个懵懂而不谙权术的少年了……”
烛火在摇曳。周瑜伏在桌前,给孙权写着最后一封回信。
是夜,周瑜忽染暴病而卒。次日,刘备入荆州。
后八年,周瑜长子周循早卒,年十七。后二十一年,周瑜次子周胤因罪被流放庐陵郡,众臣告免,孙权乃赦其罪。赦书未达,周胤即暴病而亡。
“史官可不是那么好做的,尤其是官方的史官……”韦曜放下史册,叹了口气,“一来不能得罪当权者,二来,也要保有作为史官最后的良心……夭亡指代较为平缓的死亡,而病卒,则属于暴亡。我故意留下这春秋笔法,亟待有来世之人能够看得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