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月陈叔的周围时常有人在讨论一个应用软件,秘密。据说,它比微信更加隐秘,开启了一场熟人匿名社交的盛宴。
因为IOS版本过低的原因,陈叔没能下载这款时下流行的软件。无法查看朋友分享的秘密,当然也失去了被别人恶意中伤的机会。毫无疑问,不少人在享受“秘密”带来的快感之时,也难免被“暗箭”所伤。事实上,不论是出于恶搞还是有意中伤,“秘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贴上了“谣言软件”的标签。
即便如此,喜欢它的人们还是孜孜不倦得传播着“秘密”上又有什么新鲜爆料,“尽力”用八卦堆砌起整个世界。而讨厌它的人,在一次次誓死删除永不再用的“决心”之后,继续点开APPstore,为这块软件的下载量贡献自己小小的一份“力量”。当然,还有一类就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居高临下例数这款应用十恶不赦的所谓“正义之士”,在"挺不了太久"的讨伐声中,预言了它的下场,“这种软件根本就不应该存在”,几乎成了这类专家一致的共识。
专家的判断总要寻求佐证,于是就搬出了道德武器:“‘秘密’的内容充斥着对公司和老板的抱怨、对社会的不满以及或真或假的八卦消息,其中也不乏色情的内容和评论,有伤社会风气”。
专家也知道,光用道德批判根本不够,要拿出法律武器:“‘秘密’因为是匿名发布内容的方式,发布的内容很宽泛,除了直接谩骂发泄不满,也可能曝光他人的隐私、传播他人负面形象以及泄露行业机密等内容。这很有可能违反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该办法规定,利用社交平台对他人进行侮辱或诽谤,不构成犯罪的,应当由公安机关对其依法做出行政处罚。如情节严重则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
怪不得"秘密"的开发团队一直不肯露面,原来是担心受到法律的制裁。不过,很可惜,据知情人士爆料,对于隐私的数据,比如用户通讯录,会经过单向加密及盐处理(一种已证明不可逆转的处理方式),确保即使在数据被盗的情况下也不会被解密。即使是内部人员包括创始人,也无法得知信息是哪位用户发布的。”
看来,即便是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也无济于事。
到这里,肯定有许多人会问,“正因为这样所以更要取缔啊,找不到源头的诽谤和谣言太可怕了”。
但陈叔想说,大家都在玩,就说明有市场需求,存在即是合理,为什么一定要一棍子打死一个新兴事物呢?
在市场经济时代,判断一个软件该不该存在,不应该用道德标准去评判。当然法律还是要尊重的,不过,陈叔觉得,因为本来就是八卦社交,在信息被用户接受的那一刻就已经被打上了“不可信”的标签,即使是中伤甚至是机密信息,伤害效力也大打折扣。
事实上,“秘密”是一款“洞察人性”的产品,正是因为挖掘出人性深处隐藏的罪与恶才真正成就了这款软件。长久以来,人们因为外界的束缚,必须把很多秘密烂在心里。但是心里秘密太多必然过于抑郁,能找个地方一吐为快就不失为一件幸事。而秘密软件正是切中了这个“用户需求”。当然,这款软件绝对没有外界描述的那般,如洪水猛兽,相比不时在各类论坛或者微博上出现的传闻和人肉行动,秘密中的信息简直不值一提。何况,大数据时代,早已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刘慈欣在科幻巨著《三体》中写道,“黑暗的森林既有严酷的法则,也有生存的希望。”这句话,在诸多方面都适合于这个软件。
不仅仅是秘密,目前涌现出来多款匿名社交软件,比如针对职场的脉脉、海外的图片匿名软件Whisper。秘密只是开了个头,对于社交APP到底改变了这个世界什么,我们应该深入地思考下。熟人开始在微信上聊天、发朋友圈,是不是就减少了现实中的沟通?都在陌陌上搭讪,是不是少了几分现实邂逅的美好?连看球赛、看直播、约会看电影都在“叨叨”上实现了,人们是不是连面儿都用见了?需要安慰到“比邻”上按一下,是不是不在需要现实生活的嘘寒问暖?
有句玩笑话说“愚蠢的人类,是时候思考这些问题了”用在这里一点都不夸张,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交软件,无论是微信、易信,还是陌陌、叨叨,还是比邻、秘密,都在敲响科技生活利弊两面性的警钟。千万别生活在手机里。
后来,陈叔还是升级了手机系统,下载了这款软件,写稿之余也翻翻朋友发出来的匿名爆料。今天在“秘密”上看到这样一个句话分享给大家:每一个你以“千万不要跟别人说”为结尾告诉别人的秘密,都会被以同样的句式,广泛流传在你的圈子里。
所以,有些秘密还是用匿名软件发布,可靠些。
因为IOS版本过低的原因,陈叔没能下载这款时下流行的软件。无法查看朋友分享的秘密,当然也失去了被别人恶意中伤的机会。毫无疑问,不少人在享受“秘密”带来的快感之时,也难免被“暗箭”所伤。事实上,不论是出于恶搞还是有意中伤,“秘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贴上了“谣言软件”的标签。
即便如此,喜欢它的人们还是孜孜不倦得传播着“秘密”上又有什么新鲜爆料,“尽力”用八卦堆砌起整个世界。而讨厌它的人,在一次次誓死删除永不再用的“决心”之后,继续点开APPstore,为这块软件的下载量贡献自己小小的一份“力量”。当然,还有一类就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居高临下例数这款应用十恶不赦的所谓“正义之士”,在"挺不了太久"的讨伐声中,预言了它的下场,“这种软件根本就不应该存在”,几乎成了这类专家一致的共识。
专家的判断总要寻求佐证,于是就搬出了道德武器:“‘秘密’的内容充斥着对公司和老板的抱怨、对社会的不满以及或真或假的八卦消息,其中也不乏色情的内容和评论,有伤社会风气”。
专家也知道,光用道德批判根本不够,要拿出法律武器:“‘秘密’因为是匿名发布内容的方式,发布的内容很宽泛,除了直接谩骂发泄不满,也可能曝光他人的隐私、传播他人负面形象以及泄露行业机密等内容。这很有可能违反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该办法规定,利用社交平台对他人进行侮辱或诽谤,不构成犯罪的,应当由公安机关对其依法做出行政处罚。如情节严重则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
怪不得"秘密"的开发团队一直不肯露面,原来是担心受到法律的制裁。不过,很可惜,据知情人士爆料,对于隐私的数据,比如用户通讯录,会经过单向加密及盐处理(一种已证明不可逆转的处理方式),确保即使在数据被盗的情况下也不会被解密。即使是内部人员包括创始人,也无法得知信息是哪位用户发布的。”
看来,即便是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也无济于事。
到这里,肯定有许多人会问,“正因为这样所以更要取缔啊,找不到源头的诽谤和谣言太可怕了”。
但陈叔想说,大家都在玩,就说明有市场需求,存在即是合理,为什么一定要一棍子打死一个新兴事物呢?
在市场经济时代,判断一个软件该不该存在,不应该用道德标准去评判。当然法律还是要尊重的,不过,陈叔觉得,因为本来就是八卦社交,在信息被用户接受的那一刻就已经被打上了“不可信”的标签,即使是中伤甚至是机密信息,伤害效力也大打折扣。
事实上,“秘密”是一款“洞察人性”的产品,正是因为挖掘出人性深处隐藏的罪与恶才真正成就了这款软件。长久以来,人们因为外界的束缚,必须把很多秘密烂在心里。但是心里秘密太多必然过于抑郁,能找个地方一吐为快就不失为一件幸事。而秘密软件正是切中了这个“用户需求”。当然,这款软件绝对没有外界描述的那般,如洪水猛兽,相比不时在各类论坛或者微博上出现的传闻和人肉行动,秘密中的信息简直不值一提。何况,大数据时代,早已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刘慈欣在科幻巨著《三体》中写道,“黑暗的森林既有严酷的法则,也有生存的希望。”这句话,在诸多方面都适合于这个软件。
不仅仅是秘密,目前涌现出来多款匿名社交软件,比如针对职场的脉脉、海外的图片匿名软件Whisper。秘密只是开了个头,对于社交APP到底改变了这个世界什么,我们应该深入地思考下。熟人开始在微信上聊天、发朋友圈,是不是就减少了现实中的沟通?都在陌陌上搭讪,是不是少了几分现实邂逅的美好?连看球赛、看直播、约会看电影都在“叨叨”上实现了,人们是不是连面儿都用见了?需要安慰到“比邻”上按一下,是不是不在需要现实生活的嘘寒问暖?
有句玩笑话说“愚蠢的人类,是时候思考这些问题了”用在这里一点都不夸张,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交软件,无论是微信、易信,还是陌陌、叨叨,还是比邻、秘密,都在敲响科技生活利弊两面性的警钟。千万别生活在手机里。
后来,陈叔还是升级了手机系统,下载了这款软件,写稿之余也翻翻朋友发出来的匿名爆料。今天在“秘密”上看到这样一个句话分享给大家:每一个你以“千万不要跟别人说”为结尾告诉别人的秘密,都会被以同样的句式,广泛流传在你的圈子里。
所以,有些秘密还是用匿名软件发布,可靠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