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4年天津六校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卷的质疑
2014 年4月21日,天津市六区县的一中一年级学生举行了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的命题人是静海一中的刘淑艳芦台一中李树娟二位老师。做题时发现3、6、7、8、10题我有些疑惑,特向二位老师请教。因为学校要拿这个试卷的成绩排名的,所以弄清为宜。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c80a50ad4890f60304b09c4f0913b370/cb2c95510fb30f24002f309fca95d143ac4b031e.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a89a33cf403738dde4a0c2a831ab073/2ef404b30f2442a79abb2139d343ad4bd013021e.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e181faf718da9774e2f86238050f872/bf16042442a7d9338c1d38efaf4bd11372f0011e.jpg)
首先看第3题,答案为C项,但A项似乎也不正确,第3册第18页注释“沸反盈天”为“形容人声喧嚣杂乱”,而此句明明不是说“人声”的,是说“揣测”的,盼望解释。
再看第6题,认为加点词为活用的词,其中A项“树”字,似乎古义就是“种植”吧?盼解。
第7题,“不拘于时”的句式是被动句,答案选A,但习惯上,中学阶段语序类型也归入句式部分,若如此,也可选C项,均为介词短语后置句,不知当否?盼解。
第8题,答案为D项,认为“吾尝终日而思矣”“弃甲曳兵而走”两句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旧课本的“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一)”认为“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而“弃甲曳兵而走”的“而”前面的“弃甲曳兵”是不是状语有争议,如“弃甲”这个动作是与“走”这个动作同时发生的还是先后发生的?恐怕无法确定。若先“弃甲”后“走”,那么“而”就表顺承,“弃甲”就不能做状语,“而”就不是表修饰的连词。至于“曳兵”与“走”的关系,目前语法界有两大流派的争议,1956年制定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与1984年公布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对这种结构的规定不一样,后者认为,普通动词不能做状语,在现代汉语中,这类结构处理成“连动关系”。再说,状语也分多少类吧,比如“吾尝终日而思矣”的“终日”和“吾恂恂而起”的“恂恂”都是状语,但一个时间词,一个形容词;一个表限制,一个表修饰,能说两个“而”表的关系一样吗?如果说两个“而”都是连词,大类相同,那么B项的两个“也”都是语气助词,B项也可说相同。
按上述说法,第8题选D项就是错的,即使退一步讲也是有争议的,拿有争议的东西来出题是霸道的。也有人质疑,1984年公布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是否还有权威性。那么我要问,除此外中学语文界还公布过别的语法体系吗?
第10题,答案是B项,我们同意。但C项的“禁女妇之为僧道者”的“之”是否在“助词,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的一种解释之外,还可以有定语后置的标志这种解释呢?又如“者”译为“……的人”若如此,“之”字是否又可以是结构助词“的”呢?如此,C项也正确;若反对,请申述反对的理由。盼解。
我们知道,有些学校是把此次成绩作为分重点班和普通班的依据的,如果我的疑惑是合理的,学生又因此对分班不满意,那么各位老师、各位领导该作何感想。
2014 年4月21日,天津市六区县的一中一年级学生举行了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的命题人是静海一中的刘淑艳芦台一中李树娟二位老师。做题时发现3、6、7、8、10题我有些疑惑,特向二位老师请教。因为学校要拿这个试卷的成绩排名的,所以弄清为宜。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c80a50ad4890f60304b09c4f0913b370/cb2c95510fb30f24002f309fca95d143ac4b031e.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a89a33cf403738dde4a0c2a831ab073/2ef404b30f2442a79abb2139d343ad4bd013021e.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e181faf718da9774e2f86238050f872/bf16042442a7d9338c1d38efaf4bd11372f0011e.jpg)
首先看第3题,答案为C项,但A项似乎也不正确,第3册第18页注释“沸反盈天”为“形容人声喧嚣杂乱”,而此句明明不是说“人声”的,是说“揣测”的,盼望解释。
再看第6题,认为加点词为活用的词,其中A项“树”字,似乎古义就是“种植”吧?盼解。
第7题,“不拘于时”的句式是被动句,答案选A,但习惯上,中学阶段语序类型也归入句式部分,若如此,也可选C项,均为介词短语后置句,不知当否?盼解。
第8题,答案为D项,认为“吾尝终日而思矣”“弃甲曳兵而走”两句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旧课本的“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一)”认为“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而“弃甲曳兵而走”的“而”前面的“弃甲曳兵”是不是状语有争议,如“弃甲”这个动作是与“走”这个动作同时发生的还是先后发生的?恐怕无法确定。若先“弃甲”后“走”,那么“而”就表顺承,“弃甲”就不能做状语,“而”就不是表修饰的连词。至于“曳兵”与“走”的关系,目前语法界有两大流派的争议,1956年制定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与1984年公布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对这种结构的规定不一样,后者认为,普通动词不能做状语,在现代汉语中,这类结构处理成“连动关系”。再说,状语也分多少类吧,比如“吾尝终日而思矣”的“终日”和“吾恂恂而起”的“恂恂”都是状语,但一个时间词,一个形容词;一个表限制,一个表修饰,能说两个“而”表的关系一样吗?如果说两个“而”都是连词,大类相同,那么B项的两个“也”都是语气助词,B项也可说相同。
按上述说法,第8题选D项就是错的,即使退一步讲也是有争议的,拿有争议的东西来出题是霸道的。也有人质疑,1984年公布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是否还有权威性。那么我要问,除此外中学语文界还公布过别的语法体系吗?
第10题,答案是B项,我们同意。但C项的“禁女妇之为僧道者”的“之”是否在“助词,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的一种解释之外,还可以有定语后置的标志这种解释呢?又如“者”译为“……的人”若如此,“之”字是否又可以是结构助词“的”呢?如此,C项也正确;若反对,请申述反对的理由。盼解。
我们知道,有些学校是把此次成绩作为分重点班和普通班的依据的,如果我的疑惑是合理的,学生又因此对分班不满意,那么各位老师、各位领导该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