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秋水吧 关注:420贴子:52,771
  • 16回复贴,共1

从《百字碑》总纲说开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求真斋论坛,作者风平水静


1楼2014-04-28 09:16回复
    但佛教的资料确实公开的比道家的。
    或者说,大乘佛学的资料比丹道的多。
    大乘佛学是地基,儒家道家是房子!
    大乘佛学学完了,基础知识都有了。你的选择是什么?
    先自度再度他,那好,去修仙吧!
    先度他在自度,那好,去治国吧!
    别把小乘的那个求身心安逸,当作大乘的行愿!
    如果自度没法子,度他没能力,那么算了吧,你先找个地方往生吧!
    在那边培训(莲花内闻法)上岗(花开),然后再行愿吧!
    现在流行的佛学知识,最障碍人的就是三点:
    1.混杂小乘分不清。
    2.大乘知识不成体系
    3.混淆不同的大乘体系
    大乘不是小乘,要么把小乘作为入门的垫脚石,要么一脚踢开小乘。
    这也是大乘体系的最简单划分。

    很多人学佛越学越晕,或者根本进不去,就是连门都没有看清。
    你躲开了前面的小区(小乘佛教),进了正确的小区(大乘佛教),这已经不容易了。
    但还有很多人在小区里面,抱着A栋的名片(以小乘为基础的大乘),站在B栋发愁(脱离小乘的小乘),怎么找不到房间?
    ------------------------------------------------------------------------------------------------------------
    道德经的难度是90点资质,
    南华经的难度是75点资质,
    金刚经的难度是65点资质,
    大乘体系的平均难度在55-75点资质。
    大乘入门理论的难度25-45点资质。
    大乘应用系的平均难度在1-15点资质。
    童蒙的难度是10点资质。
    道德经,也有前置的阅读教材啊。
    《文始经》和《通玄经》,是给资质不足的孩子事先加点用的!
    《大学》《中庸》就是给读《论语》不够资格的孩子加点用的!
    《庄子》里面为什么经常把孔子拿来说事,他已经提示了资质不足可以先读儒家来加点。

    前面说了,有些是秘传版本,帮助切入流行版本。
    其实这个就和帮助阅读加点一样。
    区别在于,前面说的是实践操作,后面说的是理论学习。
    比如《楞严经》,是修法的前置版本,也是理论的前置版本。
    有些佛经,从初地开始谈。有些佛经从十地开始。前面的呢。
    当然需要其他的来补了。
    大乘修行位次,从干慧地开始。
    那么怎么到达干慧地的呢,就在《楞严经》。
    而且很贴心的提醒了,这个过程中的各种错误。
    结果现代的人只知道拿这个来对外辨魔,不知道拿来对自己使用!
    你的资质能读懂的,就是你的大乘入手!
    好比《观无量寿佛经》明明是净土有保障的修法,但大家都只谈里面的三品九生,时不时YY下念佛三昧。
    楞严经的起点比较高。不属于大乘体系的基础部分。相当于阶梯部分。
    属于菩萨乘的起修,而儒道就是真的菩萨乘。
    别忘记了,释迦牟尼先生显化的是声闻乘形式。小乘的出家示现。
    别脑残的把小乘形式当大乘。
    除了地藏菩萨有个名为金乔觉的化身,所以是出家形态。
    其他菩萨,偶像外型,哪个是出家的?
    整个大乘佛教的小乘形式,都是接引那些资质不足,必须经历小乘形式才能触及大乘的人。
    但是注意啊。资质不是你想下提升就能提升的。所以很多人,还是会进入宗教。
    因为很多宗教形式的东西,已经是把资质需求降到最低。
    你信就好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4-04-28 09:19
    回复
      2025-08-02 04:15: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但是严格的信谈何容易。
      干慧地之后是十信位。这也是信。
      十信位满了之后是初住位,这个时候才是真信!也就是大乘严格意义上的见道(此处不分宗教和流派)!

      这里说的资质,是智力,智力高等级了就是智慧!
      严格来说,资质就是悟性。
      降格来说,资质就是理解力!
      为什么我前阵子说,我先教人学大乘佛学,然后才是转入道家修行。
      这个就和前面地基和房子的比喻一样。
      大乘佛学学完了,从低资质不断加点,直到足够智力。
      这个时候就可以真正的下手大乘了!
      所以大乘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考虑去治国、利民,还是去长生、神通。
      我把这个“足够”定在初住位上。道家称为纯乾,佛教称为见道!
      注意,这里说的初住,属于佛教里面别教、终教的划分。
      也就是说,大乘佛教的划分有四种。
      (我临时分的,我自己用的不是这样分的,传统也和这个稍微有差异。)
      为了帮助你们理解,我简单降格来描述。
      大乘佛教的体系,可以有四种划分:
      1.包含小乘佛教的统一体系。
      2.以小乘佛教为踏脚石的方便体系。
      3.踢开小乘佛教的独立体系。
      4.最高大上圆满一切的圆融体系。
      别教、终教,相当于第三种,踢开小乘佛教的独立体系。
      禅宗也算是。所以是教外别传。

      所以禅宗的丛林制度,完全不搭理小乘佛教的乞讨组织形式。
      我个人认为,第一种和第四种,都是概念上存在。
      实际本土的大乘佛教,主要是2.3.两种。
      第一种是为了安抚声闻乘,免得教派分裂。
      第四种则是包容一切,或者说是从果地说。
      第二第三两种,就是主流的佛教体系。
      从内容来说。密宗是第二种。禅宗净土宗是第三种。
      从形式来说,需要出家的是第二种,不需要出家的是第三种。
      是建立在小乘之上,还是独立在小乘之外,是这两个体系的分别。
      所以大乘受戒有两种。一种是小乘之上,必须是比丘升级受菩萨戒。一种是小乘之外,人非人都可以受,无须出家。
      这两个体系,是相通又有差异的。
      差异主要在宗教的形式和名词上面。
      比如密宗说初地菩萨才有资格修双身法,结果被人拿着初地菩萨的指标各种吐槽。
      其实第二种说的初地,相当于第三种的初住标准。
      佛教判教的圆教,是第四种,相当于初信标准。
      这是学佛学的比较深入的人容易遇到的一个大困惑。
      因为不同的体系导致名词不同的所指,结果同一名词的概念高度完全不同。
      这下就会卡机。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4-04-28 09:19
      回复
        尤其是修法多是基于未脱小乘形式的第二种,但是谈理论大家喜欢谈第四种,至少也是第三种。
        这样自己学到最后理论上就出现断层了。
        修法的高度和理论的高度差太多,结果各种怀疑或者对人失去信心。
        这个就相当于我曾经把一阶后期的初步还丹称为“神水小还”一样,我严格说的小还丹是四阶后期修人仙的“龙虎小还”。
        都是小还丹名词,但是完全不是一码事。
        这也是我在论坛上和大家反复强调的,要和人交流,绝对不要用名词交流。
        必须先讲解名词对应的细节概念,确定双方指的是同一回事,然后才能交流。

        比如清末到民国,很流行讲究“龙虎大还丹”。可按我知道的体系里面,龙虎明明是小还丹。
        比如三元丹法,我以前压根就没听说过。
        这些年视野开了点,才明白怎么回事。
        人元丹法的高度,相当于人仙。
        天元丹法的高度,相当于玉液还丹金液还丹。
        也就是说,传统的内丹是从起点,一步步下手的。
        三元丹法这种,是有基础的人,条件合适后直接下手的。
        所以清代至今修内丹容易有各种崩漏,就是因为他们走的不是一步步下手的系统修法。
        北宗根本就很少修内丹的好吧。
        修内丹的家里都有钱,没事合并到全真里面当暗派是不可能的。
        全真的丹法,只有遇仙派、南无派、南宗丹法三支!
        此外的全真丹法,别信!
        南无派丹法包含伍柳丹法。

        遇仙、南无,看看这两个派的名字。妥妥的遇到和归依。
        后世小子,对王重阳和丘处机的公告完全无视。各种YY。
        龙门有内丹,还是要等到陈致虚把青城和南宗的丹法带入。
        而马丹阳和谭处端这两派,基本上我们现在听不到流行了。
        马丹阳的遇仙派、谭处端的南无派,是王重阳的丹道传承。
        丘处机的龙门派,是王重阳的性功和宗教传承。

        但据说全真教的丹道传承,最高只是追求阳神长生。
        龙门派的,还是多读书,多给资质(智力)加点。
        然后刷下性功就好了。
        《大丹直指》托名丘处机,但从内容来看,是抄袭施肩吾三仙门的《修真混元太极图说》。
        你们各种提问,自己翻旧帖去,我已经费力尽量不歪楼,都难控制话题了。
        玉液还丹的标准是,返老还童,胳膊上能跑马,拳头上能站人。
        这里还是回到了前面说的,和大乘佛教一样,丹道也有名词概念不统一的地方。

        玉液还丹,
        严格的就是肉身强化完毕、暂时无法长生。
        不严格的就是性功完成,虚静禅定搞定。
        更低级的就是得气沐浴。
        再低级的就是口水长流。

        我都被你们歪倒不知道该讲什么内容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4-04-28 09:20
        回复
          第三种脱离小乘形式的大乘佛教,是可以和丹道融合的!
          或者说,其实根本就是一码事。
          菩萨乘、天仙道
          成佛、金仙成就
          五仙就不解释了。
          《天仙正理直论》里面也说的比较明白。伍子《道原浅说》发明曰:仙家修道为仙,初证则长生不死。极证,则统理乾坤。
          统理乾坤,这个就是天仙道的仙官历任到极点,这个也就是菩萨乘的十地菩萨为三千世界主。
          大乘佛教公认的的八宗祖师,经典认证的初地菩萨,龙树菩萨。
          他最出名的就是长生啊。
          龙树菩萨后期着白衣,也是脱离了小乘佛教形式。但是现在的佛教徒不敢这么说。
          因为大乘佛教徒的主流,都是建立在小乘基础上的。
          他们没有那种真正踢开小乘形式的勇气。
          个别高僧,达成了,但是年纪也大了,也习惯了佛教的宗教形式,也就老老实实的继续维持小乘形式下去。
          紫阳一脉也好,伍柳一脉也好,都有僧人转入内丹,无他,找到后续的路了。
          前面说了,以大乘佛学作为儒道的基础。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历代都是这样的。
          大同世界,根本就是普度众生的一个初期路标。
          至于我这里,先学大乘佛学,基础够了再修内丹。这个也不是我的创举。
          从张紫阳先生开始,就用禅宗开悟来作为南宗丹法的起点。
          从钟离权祖师开始,就用灵宝和华严的世界观作为整个丹道修行的基础知识。
          但是内丹不一定能有结果。除非是那些注定剧情的人!
          本土谪仙,佛教称初果二果圣人。这个我就不用重复了吧。
          他们要修天仙道、菩萨乘(回小向大)。他们才是修仙的主力军!
          另一脉主力军,是下来安民的!他们不修仙,只治世。
          所以民间传说那些人都是星宿下凡、神仙转世,也不算错啊。
          治世一条路、修仙一条路。
          无非是先利他、还是先自利。
          对于非谪仙(佛教称初果二果圣人),那么修行就要有后路。
          所以,大乘佛教有往生啊。
          各种净土你自己去。道教也弄出来了啊。
          南宗后面的行为,就很明显了。
          禅宗开悟不容易,内丹成就更难。
          所以南宗开了一个神修支线。雷法只是外观,重点是受封成仙官!
          万一你半路挂了,你死后上升做仙官。
          封灵、往生,都是长生路上的保障。
          为毛一个劲的被你们歪楼啊?
          百字碑解读、秘笈解密、儒道大乘、佛学基础、资质加点、体系区分、大乘仙道
          差不多就这个。


          6楼2014-04-28 09:21
          回复
            大乘仙道,在我看来,就是大乘佛教的菩萨乘、内丹的天仙道。
            两者毫无冲突。
            大乘佛教菩萨乘,到初住位,才能勉强被称为“菩萨”。
            这个时候纯乾(佛教称见道),就是一切命功修法的真正起点。
            必须先有性功,才能修命功。
            性功=(见地+禅定+日用)=心合道

            性功具足了,才能修命功。
            天命谓之性!
            你把天命搞定了,才能修你的人命!
            性功没解决的,各种练功难免YY,甚至有道理不明、内心不清的各种作死。
            性功=(见地+禅定+日用)=心合道
            我说的先学大乘佛学,就是刷“见地”。
            资质加点,就是智力加满了,加出了稳定的“慧”。
            定慧等持,就是见地+禅定。
            可以慧引发定,可以由定生慧。

            我这边的路子,偏向先慧后定。
            这个定慧,加上日用应物,就是性功。
            换句话降格来说,相当于见地有了、再以初禅定力在生活中直断烦恼。
            有同学转来我以前的群聊讲课内容:
            不管你们走神马路线。
            显教、密教、仙道,至少要先有“见地”啊!
            三观都没有,谈什么未来发展。
            为什么不去看帖的!
            “玄理”“见地”“干慧地”“金刚干慧”
            这个才是起修的资格啊。
            福慧双修。慧都没有,你福往哪福啊。
            你都没有前进方向,你要往哪里攒气运?

            而《楞严经》的出现,可能就是上面看不过去了,安排把秘传的翻译出来。
            正好是解决“见地”的各种问题。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4-04-28 09:21
            回复
              先知天命,再修人命!
              下面说说儒家的理论。
              前面说了啊,《论语》的前置教材。
              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
              格物——穷理
              至知——见性
              诚意——炼性
              正心——尽性
              修身——命功

              所有的修行都是一样的。
              大乘佛教的优势,就是提供了许多的理论书籍,以帮助普通人入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命功长生
              齐家——庇护家族、庇护宗教
              治国——当官治国
              平天下——应帝王(初地菩萨多为南阎浮提王)

              这四条路是可选的。
              那个时候,大家的侧重点不同。
              修身——追求个体长生
              齐家——追求组织的发展(家族或者宗教)
              治国——追求当官安民
              平天下——追求当帝王

              当前历史上记录的,全部具足的很少。
              齐家,就是家族、宗教、教团等组织。这个做的多,最为常见。
              治国的也有。修身的也有。
              平天下的太少了。太平道失败了!
              历史上真正被大家敬仰的是齐家成功的。
              被大家羡慕的是修身成功的。
              修身齐家都成功的有一位。许逊真人拔宅飞升!
              密宗也有大成就者带着自己明妃一起飞升的。
              合家飞升,鸡犬悉去。——这个才是真正厉害啊。
              儒家、道家、大乘佛教,都是相通的。
              仅仅是入手不同。
              佛教由于平民化的宗教传播,所以入手资质需求最低。
              资质需求上面:士人>方士>平民。
              换个靠谱的说法就是就职难度:官员>法师>牧师
              从环境难度来说:朝廷>修道>宗教
              大隐隐于朝——资质高的修行人是当官
              中隐隐于市——资质中的修行人就做小市民
              小隐隐于野——资质低的修行人就去出家或者去山林避世
              我不回答你们的问题。因为你们一路上各种问题都非常不靠谱,都不思考就提问。
              还有不要YY气运,公门之中好修行。
              撇开大乘刷GM权限和福利的。
              出家人积福,是给人念经做法事。
              在家人积福,可以去做各种善事。
              当官人积福,很容易去救很多人。
              出家、在家、当官,在加点智力之后,根本选择还是智力和勇气。
              格物——穷理,解析某些事物、乃至世界。
              至知——见性,明了了事物世界背后的规则、真相,见道
              诚意——炼性,见性之后炼性。
              正心——尽性,炼三阳成纯乾。
              修身——命功,三阴转化,一阳来复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4-04-28 09:22
              回复
                智力满点了,根据勇气和志向作出你的选择。
                有的人勇于勾心斗角,那么就去当官。
                有的人勇于锻炼身体,那么就去修长生。
                有的人勇于努力传播,那么就去当宗教头目。
                这个说得不够清楚。换个说法。
                勇于利民——当官治国
                勇于活下去——修仙长生
                勇于传播理念——传法度众

                这就是大家的行为的借口!
                不同的人认为自己合适做什么,喜欢做什么。于是作出选择。
                儒家、道家,都是大乘路线。
                道教太不靠谱,学僧团形式学得不伦不类。还是太平道亲民。
                佛教大乘,主要形式还是出家形式。
                所以佛教出家后加点完毕,一看,大乘佛教这么岌岌可危啊。
                于是责任感就上来了,我要传法,要续佛慧命!
                道教里面出家加点完毕,往往不会对宗教有什么太深的眷恋感。
                更多是转为修仙。
                佛教和道教的差异,是在于理论上面。
                佛教自称是真理传播,而且有足够的理论书籍。
                所以这样走出来的佛教徒,就会去主动维护宗教的理论传播。
                而道教则必须在大量的混杂的书籍里面走出来。
                走出来的已经是万幸了,加上长生久视的崇拜。多数会去选择修仙。

                所以,
                佛教徒满点后,多选择齐家。
                道教徒满点后,多选择修身。
                格物——穷理,解析某些事物、乃至世界。
                至知——见性,明了了事物世界背后的规则、真相,见道
                诚意——炼性,见性之后炼性。
                正心——尽性,炼三阳成纯乾。
                ——————————————————————————门槛
                修身——追求个体长生(命功,三阴转化,一阳来复)
                齐家——追求组织的发展(家族或者宗教)
                治国——追求当官安民
                平天下——追求当帝王
                前四个是知天命。
                后四个是行天命。

                换个说法吧。
                格物——了解环境。
                至知——认知游戏。
                诚意——端正游戏态度。
                正心——正确游戏应对。
                ——————————————————————————门槛
                修身——追求游戏人物升级。(自己玩)
                齐家——追求游戏工会建立。(带领少数人玩)
                治国——追求降低游戏难度。(方便大家玩)
                平天下——追求统一玩法。(带领所有人玩)

                百字碑解读、秘笈解密、儒道大乘、佛学基础、资质加点、体系区分、大乘仙道、游戏选择。
                本次讲课结束!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4-04-28 09:23
                回复
                  2025-08-02 04:09: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佩服的无语表达


                  IP属地:山东10楼2014-04-28 10:52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4-04-28 12:06
                    回复
                      我看着文章 除了写的挺赞。挺好玩。 内容上有些方面写得非常看不惯。一己之言。


                      12楼2014-04-28 22:15
                      收起回复
                        还是看看医书的好~把身体调整好点做去一些事情,要长久不要永恒。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4-29 13:07
                        收起回复
                          佩服。确实解开了我内心关于宗派冲突的执著。之前吧里谈过王阳明,其最终回归儒家,其实就是回向大乘。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4-05-02 22: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