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落,赤金晕染苍穹。
天柱峰,玉皇顶山腰处,一座坍塌颓屺的寺庙独立于夕阳中,宛若冥想中的苦行僧,于寂寞中潜修(“潜心修行”之意),于寂静中顿悟。
曾经三殿六堂的光辉已随战火消逝,剩下的只是断壁残垣,以及众神佛的木胎身。
法殿中央,前后各奉有持掌不同领域与世界的至尊佛与至高菩萨,前者为佛,后者为菩萨。三重殿堂两侧,或林立怒目金刚,或侍有慈悲观音,抑或供有大德菩萨,皆做工精良。即使历经三百余载,其彩釉亦未曾脱落,尽显美轮美奂。宗教氛围也因色彩而获得完美体现,令观者不得不生出发自内心的敬畏。
由金丝楠木搭建的庙宇再也没有传出绕梁三日的梵唱,而数千余斤重的金钟也早已崩坏,倒置在地,无人撞钟。众神佛或慈悲,或威严,或冷漠的神情,依旧栩栩如生,只是如今再也没有香客顶礼膜拜与进贡。
这一切都表明一个事实——它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荣光,昔日的兴衰荣辱皆因两家分魏而划上终点。然而,它享有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中原第一佛寺”盛誉的——伽蓝寺。
伽蓝,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而此寺庙却以此为名,可见其昔日之辉煌。随着佛教的昌盛,闻名天下的寺院如林似海般于历史长河中涌现。加之,战祸等天灾人祸的降临,昔日第一寺就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无人问津,荒废山野。
今日黄昏,一位青年僧者身着略显破旧的法莲袈裟穿过倾塌的山门,经过三重法殿的走廊,来到由汉白玉搭筑的九丈高的浮屠塔前,将手中那一捧白色粉末撒于塔身之上,随即跪拜在地,连叩九首,一言不语。良久,方肯离去。
我,伽蓝寺第七十八代嫡传弟子,焕尘——延空法师之徒,自幼被法师收留。法师见我孤苦伶仃,便纳我为徒,待我如己出。授我佛法、武艺和医术,继承其衣钵。今日,是我师傅的忌日,我按照他的嘱托,将他的骨灰撒在伽蓝寺的浮屠塔上,向他叩拜,完成他最后一次吩咐。
师傅的圆寂,我并没有感觉十分悲伤,因为他是含笑辞世的。临终前,他告诉我,真正的出家人在拥有慧心、慧觉、慧眼和诸戒的同时,更要懂得入世。
不入世,怎能识得人间疾苦?不识得人间疾苦,怎能渡劫,炼心炼身?不渡劫,又怎能度化众生,证得大道?而入世,首先就得看惯生老病死。但,我又真的勘破了吗?既如此,为何心里依旧有些难过?我一直有三个疑问:佛祖是否有情?否则为何会慈悲?佛祖不能化尽人间疾苦吗?
对此,我很茫然,于是决定入世,看看外面的世界。
听师傅说,全天下最繁华的地方名为洛阳。因此,我决定去那里见识一下,何为繁华之最?
师父知道我会入世历练,便为我绘制了一份独特的地图,当年他所走过的路程尽绘于其中,并标明捷径,同时,细分为水、旱、山、林等类。为了磨砺我,师父用红墨特意标注的路线,通常偏僻,人迹罕至,甚至有飞禽走兽,道路崎岖坎坷,充满危险。可这一切依旧无法撼动我入世的决心,阻挡我前行的步伐。
自师父预感自己不日便会辞世起,特为我化缘,储备了许多干粮和几袋装满水的水壶,以备行程所需。
收拾好一切,我离开了这座从未离开过的寺庙,一个生活了近十八载的家——没错,它就是我内心的栖息地,最温暖的家。
这,是我第一次下山。
天柱峰,玉皇顶山腰处,一座坍塌颓屺的寺庙独立于夕阳中,宛若冥想中的苦行僧,于寂寞中潜修(“潜心修行”之意),于寂静中顿悟。
曾经三殿六堂的光辉已随战火消逝,剩下的只是断壁残垣,以及众神佛的木胎身。
法殿中央,前后各奉有持掌不同领域与世界的至尊佛与至高菩萨,前者为佛,后者为菩萨。三重殿堂两侧,或林立怒目金刚,或侍有慈悲观音,抑或供有大德菩萨,皆做工精良。即使历经三百余载,其彩釉亦未曾脱落,尽显美轮美奂。宗教氛围也因色彩而获得完美体现,令观者不得不生出发自内心的敬畏。
由金丝楠木搭建的庙宇再也没有传出绕梁三日的梵唱,而数千余斤重的金钟也早已崩坏,倒置在地,无人撞钟。众神佛或慈悲,或威严,或冷漠的神情,依旧栩栩如生,只是如今再也没有香客顶礼膜拜与进贡。
这一切都表明一个事实——它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荣光,昔日的兴衰荣辱皆因两家分魏而划上终点。然而,它享有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中原第一佛寺”盛誉的——伽蓝寺。
伽蓝,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而此寺庙却以此为名,可见其昔日之辉煌。随着佛教的昌盛,闻名天下的寺院如林似海般于历史长河中涌现。加之,战祸等天灾人祸的降临,昔日第一寺就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无人问津,荒废山野。
今日黄昏,一位青年僧者身着略显破旧的法莲袈裟穿过倾塌的山门,经过三重法殿的走廊,来到由汉白玉搭筑的九丈高的浮屠塔前,将手中那一捧白色粉末撒于塔身之上,随即跪拜在地,连叩九首,一言不语。良久,方肯离去。
我,伽蓝寺第七十八代嫡传弟子,焕尘——延空法师之徒,自幼被法师收留。法师见我孤苦伶仃,便纳我为徒,待我如己出。授我佛法、武艺和医术,继承其衣钵。今日,是我师傅的忌日,我按照他的嘱托,将他的骨灰撒在伽蓝寺的浮屠塔上,向他叩拜,完成他最后一次吩咐。
师傅的圆寂,我并没有感觉十分悲伤,因为他是含笑辞世的。临终前,他告诉我,真正的出家人在拥有慧心、慧觉、慧眼和诸戒的同时,更要懂得入世。
不入世,怎能识得人间疾苦?不识得人间疾苦,怎能渡劫,炼心炼身?不渡劫,又怎能度化众生,证得大道?而入世,首先就得看惯生老病死。但,我又真的勘破了吗?既如此,为何心里依旧有些难过?我一直有三个疑问:佛祖是否有情?否则为何会慈悲?佛祖不能化尽人间疾苦吗?
对此,我很茫然,于是决定入世,看看外面的世界。
听师傅说,全天下最繁华的地方名为洛阳。因此,我决定去那里见识一下,何为繁华之最?
师父知道我会入世历练,便为我绘制了一份独特的地图,当年他所走过的路程尽绘于其中,并标明捷径,同时,细分为水、旱、山、林等类。为了磨砺我,师父用红墨特意标注的路线,通常偏僻,人迹罕至,甚至有飞禽走兽,道路崎岖坎坷,充满危险。可这一切依旧无法撼动我入世的决心,阻挡我前行的步伐。
自师父预感自己不日便会辞世起,特为我化缘,储备了许多干粮和几袋装满水的水壶,以备行程所需。
收拾好一切,我离开了这座从未离开过的寺庙,一个生活了近十八载的家——没错,它就是我内心的栖息地,最温暖的家。
这,是我第一次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