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童的认知能力足够强时,父母就会告诉孩童,自己是中国人,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作为一个中国人,他首先要做的,自然是学习并掌握自己的母语。然而在小学阶段,一门“不速之科”插入教育体系,干扰了大量孩童对汉语的学习,破坏了千百万个未成年人对未来的憧憬,使千千万个中华儿童饱受其惨无人道的摧残,甚至直接影响到儿童成年后的生活状况及社会的稳定性。这一科目,相信诸位“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都能猜出,即为英语。说起来,设立英语学科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或三年以上高等教育,教育部的责任首当其冲。不过也不能全怪教育部,事实就在眼前,目前全球发达国家都是英语国家,我国若想真正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和他们打交道是不可能的,毕竟清政府有例在先。但和他们交流,语言问题必须解决。中国还没能达到让发达国家对它极其重视的地步,故而让国外技术专家主动学习汉语有些不太现实。所以既然是我们抱有向他们学习及参考的心理,只能是我们主动学习英语和他们进行学术交流。而我国教育部却将英语规定得过于严厉,要求自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教授英语。小学三年级正是儿童实际应用型汉语根基未曾进一步打牢之时,英语就如同程咬金自半路冲出,蛮横地同汉语争抢这为数不多的运用练习时间。这也难怪小学生对于英文、汉文字母混淆不清。但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才济济,总会有部分儿童克服双语混淆问题。如此,另外一个问题亦浮出水面:起步时间问题。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各级公立、私立小学英语授课时间是自小学三年级开始。教育部的出发点是“学英语从娃娃抓起”,只是小学三年级依旧有些晚。不仅是时间,生活环境与语言的学习同样有关。诸君也许对当初学说话依稀有些印象。那个时候是两岁多,并且有着汉语语言学习环境——周围的人都说汉语,好练习。人类神经科大脑卡发领域的专家也说过,幼儿开始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是不超过五岁,且伴有相关的语言环境。五岁以后,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但过了十四岁,若对于某种语言的词汇量及应用经验不超过一定量度,则此语言即为学习失败。除非在后两至三年专攻此语言,并有相应的交流经验,否则败局难挽。大家都知道实践出真知,对于语种学习亦是如此。只有经常使用英语交流,方能达到大成,即使做高考模拟题千百万,亦不如净用英语和外国友人交流三年。想长时间与外国友人交流,在国内显然做不到。海外华人同胞长期旅居国外,他们都知道外国人,尤其是欧美国家的人,非常珍惜时间。找他们做陪练,简直比让铁树开花还难。而从学英语起始时间来看,则有如下问题。我国法律规定,自六岁起的少年儿童务必接受义务教育。按如上说法,一个青少年满打满算,相对来说学习英语的黄金时期不超过六年——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这期间的十一本英语书(人教版)中,除掉重复出现的单词,词汇量还是很少的。在加上真正用英语交流的时间亦少得可怜,以及小学时收诸多因素影响等,我国青少年学习英语无疑似徒步攀登泰山般艰难。但即使如此,在国外的青少年学生和国内青少年之中各找一个同一年龄的两人,如此多找几组,让他们答同一张英语卷,测试结果取平均值,对比后发现,国内青少年学生平均成绩却比国外的高,这又是为什么呢?出现如此结果,应归功于伟大的应试教育制度。应试教育特点之一就在于试卷成绩较高,应用到实践时表现不理想,始终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得不到真正的“真知”。唯一有用的地方,大概就是在国际笔试项目上得个高分罢了。没有相应的良好的语言环境,底蕴薄弱,这已经对外国雨中的学习构成较大的威胁。更重要的是,两个语种不同的人的语种及其发音结构差异。我国华夏文明已传承五千多年,国人讲述本土语言的发音生理结构已经完善。而英语的运用,先不论生理结构,仅是单词的发音就会使初学者吃尽苦头。纵然是日久发音自然通,可即便如此,英语发音标准的中国人的汉语发音方式或多或少会受些影响。而若英语发音不准,又谈什么“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学英语,大半部分是用于口头交流的,不仅仅用于翻译文件,更不是用于应试答卷的!不单是发音,英语和汉语在语法方面也大相径庭。英语不仅有诸多混杂的时态,还含有各种虚拟句、倒装句、所有格;、冠词、从句等等,相互叠加似九宫,交替现身如八阵。如此一来,英语使国人“望而生畏”,令国人对英语更不感冒,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在充满变数的二十一世纪里,像现在这样如此重视英语的做法应属于极不明智的行为。首先,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学生的数量多如牛毛,向所有在校学生普及英语的做法可以说是“大愚若智”,教育部又不是心灵探测中心,如何知道所有学生以后的专业都与英语沾边呢?若不与英语有交集,那“学以致用”又用到哪去了呢?只用到考试上?并且既然以后专业又与英语无关,考英语有什么用呢?其次,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是对话的桥梁。桥梁不使用,就会失修,垮掉了;英语学而不用于对话交流,就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再者,我国人民主修汉语,即使全国人都懂英语,也无法用英语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流,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所有的一切,包括传统节日及语言等等,都已深深地铭刻于我们心中,无法代替,亦无法抹杀。这样一来,英语就只服务于那乏味的考试,仅仅起到浪费时间的作用罢了。同时,所有学校共同弘扬的“学以致用”因为英语的种种原因而成了一句空话,甚至是废话。从以上方面来考虑,将英语纳入高考科目当中是极不明智的。毕竟高考的成败决定考入大学质量的好坏,也间接地影响人的后几十年的生活质量。可以说,化龙化蛇,在此一举。但英语的“横空出世”,使无数英雄竟折腰,破坏了无数年轻人的未来,从而给政府间接地带来负担。对于英语学科的改革,中央虽有新部署,但它治标不治本,换汤不换药。某有一方,想来合理;若有不足,另行改进,方案如下: 立即废除英语学科高考制度。②、对未来有意向接触英语的学生开设英语强化班(如此一来,英语教师不会失业。)③、对教授英语强化班的英语教师加薪。④、国家对长时间接触英语的政务人员(如驻外大使、外交部部分人员等)及国家外遣务工人员(即去往英语国家的中国籍工人)增加工薪。⑤、对于未加入英语强化班的中学生(含初、高中学生)收取低额的英语学科免考费(国家统一定额及收取次数,所收费用全部作为国税上缴国库)。⑥、对于加入英语强化班的中学生免收大中型英语科目的考试报名费。除非将英语定为第二母语,否则,英语就会成为我中华民族的绊脚石。然而,第二语言是不会被设立的,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若不能将汉语弄通,岂不让人耻笑?岂不是辱没祖先?(在此鸣谢吾兄Se、邻家小女孩演奏《克罗地亚》,尤为感谢木梅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