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篆刻吧 关注:4,695贴子:18,320

千山堂庄严篆刻刀法交流茶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5-11 21:39回复


    IP属地:河北2楼2014-05-11 21:52
    收起回复
      2025-08-20 21:34: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漂亮!长知识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5-11 22:48
      收起回复
        好帖 赞一个 收藏啦慢慢学习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5-11 23:42
        收起回复
          不得不说庄先生的帖子都是精品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5-11 23:57
          收起回复
            老农很少刻章,好好学习学习,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4-05-12 07:51
            收起回复
              讲得好!获益良多!


              11楼2014-05-12 08:04
              收起回复


                IP属地:河北12楼2014-05-12 11:59
                回复
                  2025-08-20 21:28: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关于篆刻的刀法(转)
                  作者:老海
                  刀法之说其实始于明朝石质印材的出现以及文人介入篆刻艺术并亲自操刀创作。它起先摹仿秦汉及古玺风格,力求用刀在石上刻出古玺印线条的不同韵味,并在实际创作中为了摆脱玺印即有的模式进而融入自己的审美以及实践创作中对刀刻产生线条在人审美中呈现不同味感的线质美,有意识地对刀法进行探索;总结就形成了现在的刀法之说。
                  刀法其实只有两种。即冲刀法和切刀法。前人在篆刻入门书上总结出的多达十几种刀法,其实都是冲切刀的不同变化而已,离不开冲刀法和切刀法范畴,初学者易受其惑,不可不明。
                  冲刀法就是执刀对线条冲刻。切刀法是刀锋对石保持一定角度切石,关键在刀与刀的连接,也就是切点成线。无论何种刀法,其实在实际创作中都不会是绝对単独使用的(除了已成习气的近现代浙派作品外)。只不过是作品呈现出来的面目线感是以冲刀为主或切刀为主要风格而已。无论何种刀法,都必需充分利用刀角,刀口,刀背的作用,并注意腕,指,石与刀的关系。刀的不同部位入石,刀的角度,入石的深浅,行刀的快慢,用力的大小,石质的不同以及作者创作时精神状态和情绪的变化等等也会令作品的线条,线质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用刀之法其实需篆刻家在长期的临习和创作实践中摸索总结,合乎篆刻艺术审美和规律并适合自己表达方式并能将篆法章法的美尽最大限度表现出来的刀法就是好刀法。这只能意会,言传只能是模糊的。而好的老师也只能给学生指明方向,俢正偏差,让其在正确道路上发挥自己特点。并探索适于自己的技法。
                  吴昌硕在论封泥中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篆法体势方者,方易于劲(遒劲),但方并非即是劲,故要得其方劲。圆易于转(婉转)但圆并非即是转,故又要得其圆转。有方劲而无圆转,近于犷悍。有圆转而失方劲,近于媚俗。学封泥贵在方劲而兼圆转……。故用刀要拙,不拙则无高古雄深气韵,用锋宜锐,不锐则无峭拔英迈的风神”。缶老此论,用刀之妙尽在其中。木父赞服
                  木父于渔民摇橹和农民犂地悟得用刀心法,属自家之法。需注意的是:对线落刀和背线落刀所产生的线条视觉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这需要篆刻家在创作中根据自身条件和情况探索和总结。
                  很早就想写点关于章法和刀法的文章。因终日碌碌衣食。零碎的时间,零碎的思维只能一时写成零碎的文字。文不达意。学生咨询用刀之法,不得不临时将思维串成一小串,希望对入门者和喜欢篆刻艺术者的欣赏能有一点帮助。


                  13楼2014-05-12 18:26
                  回复
                    篆刻的程序及刀法(转)
                    篆刻又名刻印、治印,俗称刻图章,是我国一门传统的独特艺术,从古代玺印、明清的流派篆刻,一直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顾名思义,篆刻应以篆书为主,但随着篆刻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艺术形式的日益丰富,隶书、楷书、行书也可以入印‘,现在使用的简化汉字自然也可治印。如果生性娴静,视力和腕力都还不错,休闲时不妨准备一柄刻刀及数方石章,以及毛笔、黑墨、砚台、宣纸、印泥、砂纸等,便可以练习篆刻。刻印材料有多种,其中石章可谓经济实用,因其质地脆爽,易于掌握,且能体现刀法、章法的神采情趣,所以最为人们爱用。由于篆刻所需工具材料较为简单,费用不大,小天地中却能获得大趣味,既能静心养性,又能养生延年。
                    除了先大篆、小篆、汉篆外,入印字体还有隶书、楷书、魏碑、行书等。印面形状有圆、方、椭圆、长方、偏方、葫芦形、不规则形等。白地红字印,即印文刻成凸状的称为朱文(阳文)印;红地白字印,即印文刻成凹状的称为白文(阴文)印。朱白文相间者,称为“阴阳文”。篆刻的技法主要是篆法、章法和刀法。其中篆法是篆刻的基础,是章法和刀法的依据。因此,要掌握篆法,就要写好篆书、认识篆体字,还要了解各种篆书体式的风格和特征。研究篆书,知其渊源,临摹篆书,了解篆书的结构形态,才能在篆刻时得心应手,胸有成竹。
                    印章的布局、构图是表现篆刻作品气韵和形式美的重要一环,是根据篆字的多少、体式、印材形状来表现整体的美。篆刻中常用的章法主要有几种,如疏密虚实是利用印文笔画的繁简不同,把印文安排得虚密得当,虚实相生,这种章法可造成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线条美化也是构成章法美的因素之一。印文的笔画通过长短粗细、方圆刚柔和形断意连等不同变化,可使章法变化多姿。在篆刻作品中还会看到印文笔画有时增损或合并,这是为了避免比例失调或是填补空白。在异形和不规则的印材上制印,又要随形布局,根据印材的不同形状,如圆形、菱形、椭圆形、曲尺形和不规则形状等,对印文做变形处理,以适应印形,安排得当。
                    篆刻的刀法是指篆刻过程中冲刀、切刀等运刀方法,需要认真钻研。执刀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和食指的第一节捏住刀杆,中指抵住刀杆,无名指和小指紧贴中指,与执钢笔的方式近似。刻印时五指向前伸展,这种执刀法比较普遍,多适用于冲刀刻印。还有一种执刀法是拇指抵住刀杆一侧,其余四指如握拳状,缩向掌心,握紧刀杆,刻印时主要运用腕力,多适用于切刀法。冲刀是刻印时刀杆侧斜,以刀角入石,用指、腕之力推刀向前,进行上下、左右、顺逆和斜向的冲刻。冲刀要用力均匀。冲刀运用得好,能把印文线条的遒劲挺拔和圆转流利的笔意很好地表现出来。切刀是刻印时刀杆稍直,以刀刃的一角切入石中,用手指抵握住刀杆,主要运用腕力使两个刀角一起一伏地自内向外或由外向内的连续切刻。要注意接刀的痕迹不要过于明显而形成锯齿状。切刀运用得好,笔画气势连贯,能取得苍健刚劲的艺术效果。冲刀和切刀还可以结合使用,可使刀法富于变化,韵味更足。篆刻刀法中还有修饰和补充的办法,譬如复刀和补刀。复刀是刻后意犹不足,再加刀补刻。补刀是用剔、刮、旋等方式,对印文稍加润色和整饰。
                    篆刻的程序一般是先将印面用砂布、砂纸磨平,磨时砂纸放在平坦的桌面或玻璃板上,印石在砂纸上旋转地磨,这样可以把印面磨得很平。磨时要缓慢,用力要均匀。磨平印面后,就可以按照印石的形状,采用的字体和印文内容在纸上来设计印稿。定稿后用毛笔直接用反字写在印面上,并用镜子照视一下,以检查是否写错以及章法上有无欠缺。待墨迹干透即就可操刀刻印。印面刻好后还不能说是一件完整的篆刻作品,还要在印的侧面刻上边款,这犹如书画作品上的题字。篆刻的边款是作者姓名或求刻者的姓名、制印的时间、地点、创作心得、感受以及图案等内容。边款刻在印石的左侧面,如文字内容多时,依次刻在其他侧面直至印背。印文和边款刻好以后,就可钤印和拓款了,篆刻的程序也基本结束。


                    14楼2014-05-12 18:35
                    回复
                      临刻古印及临刻名家印和效果检查(转)
                      作者:孙庆广
                      一、临刻古印
                      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无论书、画、刻印,临摹是必经之路。秦汉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高峰,它的成就可以比之于唐诗、宋词、元曲。临刻古印开始主要选择秦汉印中比较平正、质朴一路的印以满白文为佳。到有了相当的基础后,也可再选择有特别的巧思或古拙奇宕一路的印,就象写字先临楷书,再临行草一样。办法是用水印法上石后,先以镜子校对,要力求写得与原印接近,刻好后,可用手指染墨轻拍印面,再同镜中的原稿核对修改。
                      二、临刻名家
                      明清以来各派名家印,是我国辉煌的篆刻艺术遗产中的又一高峰。各派的不同特点,在印章中方寸之地呈现出神采各异的风貌。临刻名家印,可根据“取法乎上”的原则,在徽派、浙派、晚清四大家(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及其他如赵叔孺、赵古泥等名家印中选择接近自己性格的一类。初学一般宜选临工整一点的。朱白文都要临,同样也要熟记特点,仔细比较,学以致用。
                      三、效果检查
                      初学者临刻印章,一般不能一次奏效,尽管刻时小心,或许还会有不到之处。这时,可用于指薄蘸墨的轻拍印面,然后用小镜对照原印,寻找不似之处加以修改,努力做到酷肖原印。并可用敲击、研磨等手段摹仿原印的残破效果。对照原印的过程是提高的过程,要花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来研究对照。前人说:“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修改是次要的。如果是创作,则更应把精力化在构思章法上,章法不好,全印失败,再怎么也改不好了。以后在写印稿时要做到:印写得不满意,宁可磨去重写,也不随便动刀,如该印实在写不好,不妨留作下次选用,这次可别选一方印练习。
                      四、书印关系
                      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


                      15楼2014-05-12 18:40
                      回复
                        初探篆刻边款的技法问题 (转)
                        篆刻的边款就像书画作品需要题字落款那样,它是艺术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自文彭,何震以来。篆刻艺术已远远超越了先秦两汉官私印的范畴,发展为文人,艺术家们驰骋的天地。不但内容广泛,取材扩展了,形式也多姿多彩了。特别是创作跟文学金石学结上缘。作品除署款以示郑重外,有关篆刻艺术的一些问题,有时不得不在印面之外酌作必要的陈述,使受印者或获观者能够了解创作这方印章的艺术旨趣。有些精擅书画和诗文的篆刻家便借此展其所长显露一番。这样一来,边款艺术便愈形发展,我们看到的一些印章,印面文字不多,但阳文边款文字却逾其数倍,不无喧宾夺主的味道。比如赵之谦有一方印章“飧经养年”他在印章的四面除造像一区之外,用汉代始平公的字体多文字的边款使印章更为生动,(见附图)可见边款在篆刻家的地位是何其重要。
                        一、 边款的内容:
                        边款的内容是没有一定程式的,只要把要说的话、文字顺畅,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来就是了。
                        1、单款:单款就是仅刻作者姓名(字号)或籍贯、年月、地点、年龄。
                        2、双款:除署名外,加上受印者的名字,称呼,有些还添上“教正”“指谬”之类的客气话,怎样答辞才合适,还是要彼此的份际关系来确定。
                        3、叙事:叙事有的是作者的自述,而较多的是记以赠人。如:记述石材的来龙去脉,或印文的创作心得阐述等。
                        4、论气:在边款中对所做的印章做文字上、艺术上的说明,这种情况很常见,不论长短,他都反映了作者的自身素养和学识。
                        5、跋语:一般都是后人所作,也有受印者所作,这种情况可视为边款的异例。如后鉴定其真伪所作之款文,获印者在观之其章兴奋之余有感而记之,当然这些刻者都是高人。
                        二、边款的书体与图像大概有如下几点:
                        l、明末期象文彭、何震等人多用行书或楷书,以文彭为代表的是行书双刀法而镌刻之。先用毛笔在印面上书写好,然再按字之轮廓而为之,如行云流水。以何震为代表的是单刀楷书法,劲利而斩钉截铁,行款参差错落,另饶韵味。还有一提是苏宣,更为特别以单刀之法镌刻草书边款,真是有纵横飞逸之气也。
                        2、清初至咸丰年间,以丁敬、黄易为代表的都以自己书法风格入印,因此古拗中有雅丽之致,文鼎柔媚秀巧。
                        3、同治之后有大师赵之谦卓荦之才,把边款艺术推上了巅峰,创造了以阳文作边款,并配以汉画像,北魏造像等形式。他的楷书边款,早年与浙派相近,大概在三十岁左右开始在书法上追宗北魏龙门的碑刻之风,所以边款的笔势结字也形成了自文、何以来崭新的形体。浙派横划左轻右重,呈长三角形的样子,然赵之谦在处理时左端略加触刻,即成逆笔而起北魏书法之势,从这方面来看,受前人隶书边款的启迪。但又加之楷正之风,道是全新之面貌。
                        4、近代篆刻家由于自己广博积古,在印侧边款中以铁笔遍临甲骨,两周铜器铭文,汉魏北朝碑刻、竹木简牍等,逐步形成与边款无异,他广搜博采的新尚艺术形式,是应该肯定的。
                        三、边款的刻法:
                        l、楷书:楷书的基本笔划是:点、横、竖、撇、捺、勾。形状虽然各有方法,但主要还是以长短斜正的三角形来表现,凡掌握了刻刀刻石的方向及轻重变化后,就可以运用自如。
                        《点》,刀向左上斜,以右下角切入石中即呈。如刀向左下斜,以右上刀角切入石中,即呈夕。只要稍变方向,就可以刻成许多形状的点。
                        《横》,刀口平横,刀角在右边用力切下,即成长三角形如的样子,略如与字起笔较轻,收笔较重之形。欲表示逆笔而起,就在的尖角之处稍切一下,便成的形状了。
                        《竖》,刀口竖放,刀角在上端用力切下,即呈上粗下细的竖划之形百,
                        《撇》,用刀略同竖划,只是斜而朝左面,
                        《捺》,多以长三角点 为之,如作出锋,在下加切一刀便可。
                        《勾》,在竖划末端,加切一刀即成。
                        基本方法大概如此,但行刀习惯有三种方式:
                        A、以石就锋法,传说此法是丁敬使用的。黄易曾说过:“丁敬刻边款时是不书而刻的,用刀之法是握刀不动,以石转动来配合运力的需要,所以一字之成不必旋转多次,其行刀次序与笔顺无异。
                        B、以锋就石法,这是前法的改良,据说赵之谦即用此法,印石不动,以手和刀的灵活转动来配合刻制。
                        C、先横后竖法。为了使笔势统一、运气较直,很多篆刻家都采用了此法,先刻横划,次刻竖划再加撇、捺、点的刻法,但刻时要注意预留待刻笔画的位置,在用刀时冲刀、切刀皆可。
                        2、隶书:刻隶书边款时,横划皆由右边切下而向左推刀。如要表现“蚕头”,其法略加楷书横划逆笔的起首,只要稍加触刻即成。“雁尾”也要酌情补刀,横划要注意弧度适中,才能表现隶书的体态,不宜陡直。了把横划刻好,也有人用“先横后竖法”,甚至把印石横置起来刻,对于弯与勾和波磔,用要表现出汉隶的道遒凝炼来。
                        3、篆书:刻篆书边款,略加单刀白文印,多用冲刀以铁笔之法镌刻之,但一定要注意表现用笔的转折和轻重变化。
                        4、草书:草书的边款通常用单刀法。很多篆刻家的刻刀都是自制的,有的用圆杆磨四面锋或方杆磨三面锋为之。握刀就像执钢笔一样流利自然,用刀韧中带劲,线条游刃有余,深浅得适。但也有一些篆刻用的是双刀法,就是先在印侧面将所用内容书形写好,然后随着笔势以平口刀镌刻之。
                        5、几点参考意见:
                        A、先将印石的四侧在刻边款之前必须打磨光整,否则刻出的线条很难达到清爽利落。为便于镌刻是看清楚行刀,可先用墨汁将印侧涂黑,这样刻刀时效果就可一目了然。
                        B、刻边款时是先写墨稿好,还是在石上不书而刻好?似乎各有利弊,如先写墨稿这样预计字数,防止错字,安排间架章法都有好处,初学者尤觉此法需要。对精熟此道者而言,看法不同:他们认为笔不如刀,把稿写了,有时反觉气散,因此刻时绝不能像笔那样写,用刀时往往比用笔更为精确和天趣,但赵之谦的朱文边款都是先书后刻。
                        C、为了边款的字体有神气,刻时要以拔山举鼎之力,才能波磔昭然,不必顾虑笔划的破碎,有时破碎一点笔划方觉古拙完整,有笔断意连或笔不到而意到处,千万勿乱补刀,补了就觉窒凝而气势不贯了。
                        D、款字的好坏,与平时书法基础有关,要想刻好款字就得认真学习书法,但两者并不等同,因边款用的是刀不是笔,能够多临古人或现代名家的边款,吸取所长,不无好处。
                        四、边款的位置:
                        l、素面:凡素面的,在印的左面(即盖印时的自己面对一方的左侧)。刻两面的,先起于印的前面(即向自己的那面),而终于左面。刻三面的,是起于右面终于左。刻四面的,是始于后面终于左侧。刻五面的最后终于顶面。
                        2、凡印有钮的,先要根据印钮的向背定其前后左右,如瓦钮、鼻钮、座坛钮有穿带孔的,定为左右而,如是动物钮之类,凡尾巴处定为前面。
                        3、凡印章刻有薄意之雕的图景或花纹,一定要酌情处理不可大意。一般在不影响图案的情况下字宜小宜少。当然在不破坏画面的情况下,能配合图景,如像绘画那样题边款更为上乘。(见附图)
                        五、现代边款之创新:
                        l、工整印章之边款:工整印章主要以圆细朱文为主,白文以小鉥汉官印为主。朱文印面铁线游刃,婀娜多姿,白文是端仪泰然,拙中见情。所以在刻边款时多以隶、篆,正书而为之,再加篆刻家个人的素质学养方才自成一气。
                        2、工兼写之边款:凡工兼写的篆刻家在书法与文字的修养上都有一定的底蕴,边款的风格创意自然与印面正文相得益彰。不管是在印面上追求秦风汉韵,或者是楚简,汉晋文字,都要从字体、刀法上面追求一致,这样才能融为一体自成天趣。
                        3、大写意的边款:首先我们要知道大写意的印章不是现代才开创出来的,而是源远流长的。但它的发展之快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所逐步形成的一种新体式。当然它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如西方的毕加索、梵高,东方的日本所谓前卫派之影响,都在章法布白上不受传统约束。只要求造形,惊兀险绝,过目不忘,达到返璞归真之效果才心悦矣,实际上这类图案在中国远古时期的陶器、石器上都有类似的图案。综上所述,中国的印章是祖国传统文化大花园中一枝独树的旗帜,而边款的地位是印章中不可缺少的和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把近年来治印的理念和一些想法与初探写出来供同仁商榷。


                        18楼2014-05-13 06:28
                        回复
                          篆刻入门视频(点击打开)
                          http://bbs.tianya.cn/post-169-612239-1.shtml


                          19楼2014-05-13 06:41
                          回复
                            老师,不好意思,借您一楼,我想问个问题,请问怎么布置格局,我打算刻共四个字的印章,我只画了边框(要画边框吗?)字与字之前的间隔为多少,谢谢老师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4-05-17 22:18
                            收起回复
                              2025-08-20 21:22: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恳请庄老师有空的话,把收藏的钱币主要是春秋战国和晋以前的(东汉以后没意义),拍高清照发布。


                              22楼2014-05-19 23: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