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撤乡设镇的禹里镇是大禹故里、羌族文化传承之地,素有“北川关内第一乡”之称。“5·12”特大地震中,原本美丽富饶的禹里遭受了毁灭性打击。震后6年时间,禹里镇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依托大禹文化和高山资源优势,将禹里打造成了北川关内的文化旅游新镇,“北川关内第一乡”风采更胜往昔。
依托大禹文化
倾力打造文化旅游重镇
“作为治水英雄大禹的故里,我们有条件打造文化旅游重镇;不管是从关外入关还是从关内出关,一般到达禹里时都是午餐或晚餐的时间,这给群众发展餐饮业创造了机遇。”谈到产业重建,禹里镇镇长苏明底气十足。
6年来,禹里镇科学规划,以大禹文化和羌族文化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全力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和旅游重镇。禹里镇围绕大禹文化和旅游产业,重点兴建了大禹文化广场,广场以大禹文化、红色文化为要素,建筑风格以羌族特色和红色革命为主,充分体现大禹文化、羌族文化、地震文化、红色文化和大爱文化,融群众休闲、游客观光于一体。该镇还遵循老街风貌,保持羌族特色不变,将北街和半边街统一建筑风格,努力打造石泉街、石纽街等商业街,鼓励群众依托自有房产发展住宿和餐饮业。
发挥资源优势
加快发展高山蔬菜产业
在禹里镇石纽村,成片的大棚蔬菜基地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石纽村环境优良、资源丰富。”46岁的村民马武告诉记者,地震后,禹里镇石纽村立足山区特色,大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以高山蔬菜、适度养殖为主要产业方向,配套发展庭院水果和乡村旅游等。“目前,我们已建成800亩高山蔬菜基地,配套建设的大棚育苗基地已完工,完成土地培肥、铺设地膜300余亩,基地配置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并已开始栽种。”据了解,去年,石纽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840元,增幅超过震前的20%。“不等不靠,靠山吃山,我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开辟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马武自豪地说。
常怀感恩之心
带动农户实现共同富裕
占地百余亩的禹里农庄,集垂钓、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农事体验于一体。“尽管当年堰塞湖淹没了部分农庄,令我损失近千万,但这6年时间里,社会各界对禹里镇的关怀,让我的农庄重新看到了希望。”禹里农庄负责人李水清告诉记者,这份恩情他一直铭记在心,为了回报社会,他积极吸纳当地村民加入农庄,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挣钱”的梦想。
除了经营农庄,李水清还成立了长毛兔养殖合作社,带动400余户农民养殖长毛兔,“现在大家人均年收入达到2、3万元。”说到这,李水清开心不已,“下一步,我计划增加农庄项目,吸引更多的人来禹里休闲旅游,感受禹里的美。”
依托大禹文化
倾力打造文化旅游重镇
“作为治水英雄大禹的故里,我们有条件打造文化旅游重镇;不管是从关外入关还是从关内出关,一般到达禹里时都是午餐或晚餐的时间,这给群众发展餐饮业创造了机遇。”谈到产业重建,禹里镇镇长苏明底气十足。
6年来,禹里镇科学规划,以大禹文化和羌族文化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全力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和旅游重镇。禹里镇围绕大禹文化和旅游产业,重点兴建了大禹文化广场,广场以大禹文化、红色文化为要素,建筑风格以羌族特色和红色革命为主,充分体现大禹文化、羌族文化、地震文化、红色文化和大爱文化,融群众休闲、游客观光于一体。该镇还遵循老街风貌,保持羌族特色不变,将北街和半边街统一建筑风格,努力打造石泉街、石纽街等商业街,鼓励群众依托自有房产发展住宿和餐饮业。
发挥资源优势
加快发展高山蔬菜产业
在禹里镇石纽村,成片的大棚蔬菜基地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石纽村环境优良、资源丰富。”46岁的村民马武告诉记者,地震后,禹里镇石纽村立足山区特色,大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以高山蔬菜、适度养殖为主要产业方向,配套发展庭院水果和乡村旅游等。“目前,我们已建成800亩高山蔬菜基地,配套建设的大棚育苗基地已完工,完成土地培肥、铺设地膜300余亩,基地配置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并已开始栽种。”据了解,去年,石纽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840元,增幅超过震前的20%。“不等不靠,靠山吃山,我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开辟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马武自豪地说。
常怀感恩之心
带动农户实现共同富裕
占地百余亩的禹里农庄,集垂钓、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农事体验于一体。“尽管当年堰塞湖淹没了部分农庄,令我损失近千万,但这6年时间里,社会各界对禹里镇的关怀,让我的农庄重新看到了希望。”禹里农庄负责人李水清告诉记者,这份恩情他一直铭记在心,为了回报社会,他积极吸纳当地村民加入农庄,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挣钱”的梦想。
除了经营农庄,李水清还成立了长毛兔养殖合作社,带动400余户农民养殖长毛兔,“现在大家人均年收入达到2、3万元。”说到这,李水清开心不已,“下一步,我计划增加农庄项目,吸引更多的人来禹里休闲旅游,感受禹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