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287贴子:603,181
  • 19回复贴,共1

明天就是一个新的转折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家好!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六月即将中考。最近得知我市实验中学要新开“国学班”,今逐报名参与。
我平时对国学、诗词也都挺感兴趣,幼时也曾翻阅背诵过论语等书,但对于考试还是略微紧张。
希望吧友们可以向我推荐一些文学常识,感谢大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5-16 22:52回复
    。。。。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5-17 06:48
    回复
      没读过国学班,不知道改推荐什么给你,我一直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这句话推荐给你。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5-17 08:23
      收起回复
        注意学习科学,中国古人科技非常好,经过衰弱的年代因外敌入侵而产生断代,那些都是格物致知的基础。所以学国学别忘记科学。科学不是一家之学,是世界(包括中国个人科技成果)整体人,从人这个角度去看世界宇宙包括人自身之物的积累高度。国学另一个含义是国民这个人的生命之学,所以国学本身的深刻和国民世界眼光相互触动学习比较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5-17 10:49
        收起回复
          【原文】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译文】
          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云气升到天空,遇冷就形成雨;露水碰上寒夜,很快凝结为霜。
          【释义】
          闰余成岁
          “闰余成岁”这句话,语出《尚书·尧典》,有曰:“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中国文化里面发达最早、最系统的就是天文学,中国天文学在明朝以前,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的,是我国传统科技的一部分。为什么中国天文学发达呢?因为中国是以农业立本、以农为主的国家,务农的根本是不误农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定要按天时,不能胡来。所以中国历代都有司天监,有“天官”,专门观测天文气象的变化,以此作为行政施治的根据,所以把日月五星合称为“七政”。
          国家、朝廷(政府)就要负责制定律历,计算出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间,来指导人们务农。中国的天文历立法,历来是太阴和太阳合参,以太阴记月,太阳记年。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以公元记年的太阳历,是根据太阳周天360度,运行365天制定的历法,简称阳历。中国很早就有太阳历,宋朝的科技著作,的《梦溪笔谈》里就有详细论述,但没有正式颁布使用,因为太阳历与月律(月亮的节奏、节律)不符。月球质量轻、自转速度快,绕地轨道是椭圆。月亮盈亏朔晦,一个周期近地点时是30天,远地点时是29
          天,平均是29天多一点。这样,一年加起来是354天,按照太阳历算是365天,中间差了11天,这就叫闰余。闰的意思是多余,门里王为闰,家里养个王肥吃肥喝的,不是多余是什么?所以庄子说:“帝王者,圣人之余事也。”
          一年相差11天,三年加起来就差了33天,多出一个月。这样历法与物候节律就不符了,十七年以后,六月份就要下大雪了。怎么办呢?只能每三年,加多一个月出来,这样加出的这个月叫闰月,加闰月那年就叫闰年。平年是十二个月,闰年就是十三个月。多出的这个月加在哪呢?加在有节没气的那个月。24节气中有12节、12气,平分到每个月是一节、一气。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气。阴历的月律与年律有日差,转三年以后就有一个月有节没气,因此设闰就加在这个月。所以读历史,有时侯闰八月,有时候闰十二月,不一样。三年一闰只消化了30天,还多三天呢。五年闰两回,天数又不够,后来发现十九年闰七次最合适。
          阳历也同样设闰,阳历365天为一个自然年,但一个回归年(岁)是365天又5小时48分46秒,多出的5个多小时,四年就累计到24小时了,多出一天,必须设闰将其消化掉。因此,阳历每四年一闰,将多出的一天放入二月份,这样平年的二月28天,闰年的二月29天。
          “闰余成岁”的“岁”与“年”是两个概念。年表示从今年的正月初一到来年正月初一的这一段时间,为自然年。岁表示从今年的某一节气到明年的同一节气的一段时间,为回归年。
          岁的本义是岁星,岁星就是木星,木星运行的轨迹叫太岁。用岁星纪年是我国天文历法的另外一种。木星(岁星)12年绕天一周,每年行30度,为一个岁次。用之记载历史事件,就记为:岁在某某。太阳历纪年,岁星历记岁,这样年岁相符,就是“闰余成岁”。
          律吕调阳
          闰的问题解决了,历法和四季在理论上总算能对上了,但是历与四季气候、与实际的物候,也就是二十四个节气,是不是能够配在一起呢?这就要用律吕来校正、调整了。什么叫律吕呢?律吕是用来协调阴阳、校定音律的一种设备,现代音乐上叫定音管。
          中国古代在音乐上有五音,宫商角徵羽,这是五个全音,再加上两个半音,一个是4,一个是7,一共七个音。这七音是一个八度的自然音阶,没有音高,也就是没有定调。怎么办?就要用律吕来给它定调,律吕就是定调用的律管和吕管。
          黄帝时代的伶伦,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为九是阳的极数。然后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边齐,下边长短不一,像切大葱一样,留斜茬,然后插到土里面。竹管是空的,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最轻,叫暇莩。把这些管埋在西北的阴山,拿布幔子遮蔽起来,外面筑室,绝对吹不到一点风,用它来候地气,因为地下的阴阳二气随时都在变化。
          到了冬至的时候,一阳生。阳气一生,第一根九寸长、叫黄钟的管子里面的灰,自己就飞出来了,同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这个时间就是子,节气就是冬至。用这种声音来定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同时可以定时间,来调物候的变化,所以叫做“律吕调阳”。
          十二根管分成六阴、六阳两组。六根单数的属阳,叫六律;六根偶数的属阴,叫六吕。六律的第一个是黄钟,六吕的第一个叫大吕,所以音乐里有黄钟、大吕之说。
          如果再往下说,律吕之数用三分损益法,就是“先三分减一,后三分加一”。比如:黄钟的管长九寸,其数为九。先进三,就是九的三倍(三次方)得数为729,再减一倍,得数是3645(729÷2=3645)。这就是阴历年加闰以后的天数,用律历对应节气勘定出来的调整数,与太阳历的365只差半天。对务农来讲,半天的误差马马虎虎地可以接受。再深入下去讨论就要看《汉书·律历制》,就不是我们在这里三言五语能说明白的了。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这两句说明云雨霜露自然现象的形成。传统科技认为,“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霜和露是同质的东西,只是露是液体的,霜
          是固体的。我们的地球,白天太阳出来以后吸热,晚上日落以后再散热。地气是热的,它往上散的时候,由于地表温度逐渐降低,水蒸气遇冷变成露水。夜晚气温进一步降低,它就结成霜了,特别是到了白露、霜降节气的时候,完全变为白霜。
          “露结为霜”这一句话出自《易经》。《易经·坤卦》里有“履霜坚冰至,阴始凝也”的话。履霜,踩到霜了,你就要想到冻冰的时候快来了。阴始凝也,阴气开始凝结了。这是告诉我们,看到霜,就要想到冰;看到一件事情的因,就要想到它应有的结果,不想要恶果,就不要造恶因。


          6楼2014-05-17 11:35
          回复
            你看见里面的解释,就知道中国古代科学水平。。。


            7楼2014-05-17 11:35
            收起回复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5-17 22:28
              收起回复
                推荐看古文观止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5-18 08:11
                收起回复
                  看看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4-05-18 09:38
                  收起回复
                    在海德格尔看来,死亡是最本真的、无所关联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在常人看来,死亡离自身非常遥远,他们将死亡投向他人,从而忽视了它对自身的确定性。而“向死而生”将死亡指向自身,认为它与他人毫无关联,是无法逃避、不可超越的。死亡只属于自己,必须亲身经历,死亡的个体性让我们重新面对自身,接受它的确定性,并无所畏惧。


                    IP属地:河南11楼2024-06-25 07: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