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横斜吧 关注:26贴子:1,200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5-17 01:21回复
    《普贤菩萨警众偈》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5-17 01:21
    回复
      六欲诸天具五衰,三禅天上有风灾。任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9-16 01:23
      回复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瞋相三昧。即说颂曰。
         以虚妄因缘  而起于瞋恚
         无我执为我  及由粗恶声
         起猛利瞋心  犹如于恶毒
         音声及瞋恚  究竟无所有
         如钻木出火  要假众缘力
         若缘不和合  火终不得生
         是不悦意声  毕竟无所有
         知声性空故  瞋亦不复生
         瞋不在于声  亦不身中住
         因缘和合起  离缘终不生
         如因乳等缘  和合生酥酪
         瞋自性无起  因于粗恶声
         愚者不能了  热恼自烧然
         应当如是知  究竟无所有
         瞋性本寂静  但有于假名
         瞋恚即实际  以依真如起
         了知如法界  是名瞋三昧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9-18 03:27
        回复
          《顿悟入道要门论》: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 心。所以心为根本也。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0-16 18:00
          回复
            “饮酒世间蔑,误事亦耗财。痴迷行非事,是故恒戒酒。”——龙树菩萨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1-23 05:31
            回复
              按《高僧传》三集《法照大师传》云: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到五台县,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据师子座,说深妙法。师礼二圣,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网!”
              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师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2-04 22:30
              回复
                天灾人祸 随时发生 难以预料 令人不安
                若常念佛 大事化小 小事化无 平安免难
                念佛一声 罪灭河沙 礼佛一拜 福增无量
                贫穷念佛,能逢贵人相扶,获得温饱;病人念佛,能够辅助医药,早日康复。
                念佛功德无边,凡欲求子嗣、延寿命、愈疾病、解灾难、助功名、安家宅、谋职业、益资财、化解冤结、超度先亡,只管念佛,无不灵验;不但自己蒙福,亦使家人受惠。
                念佛之人,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放大光明,日夜守护,菩萨相随,天神拥护;现世安稳利乐,临终往生净土。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12-23 15:36
                回复
                  其实种种所忍之辱皆是过去所做,有因必得果,因缘成熟自作自受罢了。若抗拒不肯接受,纵使百千万万亿劫,乃至轮回际,此业终不消亡,终归要受报的。不如坦然受之。则永消一业。
                  宣公上人曾说,一切是考验,看你怎么办。对境若不识,还需从头练。
                  这就是说,在心平气和的时候认识不难,关键是境界现前,你是否认识,一切皆是业力,若不能认识,坦然随顺,不取不舍,而妄自取舍,或贪或憎,则业力因为爱憎又增加延续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1-18 16:26
                  回复
                    在《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中有一段非常美丽动人的经文,是佛陀对迦叶尊者说的,简直像诗一样:
                    心去如风,不可捉故。
                    心如流水,生灭不住故。
                    心如灯焰,众缘有故。
                    是心如电,念念灭故。
                    心如虚空,客尘污故。
                    心如猕猴,贪六欲故。
                    心如画师,能起种种业因缘故。
                    心不一定,随逐种种诸烦恼故。
                    心常独行,无二无伴,无有二心能一时故。
                    心如怨家,能与一切诸苦恼故。
                    心如狂象,蹈诸土舍,能坏一切诸善根故。
                    心如吞钩,苦中生乐想故。
                    是心如梦,有无我中生我想故。
                    心如苍蝇,于不净中起净想故。
                    心如恶贼,能与种种考掠苦故。
                    心如恶鬼,求人便故。
                    心常高下,贪恚所坏故。
                    心如盗贼,劫一切善根故。
                    心常贪色,如蛾投火。
                    心常贪声,如军久行乐胜鼓音。
                    心常贪香,如猪喜乐不净中卧。
                    心常贪触,如蝇着油。
                    如是迦叶!求是心相,而不可得。
                    在经曲中像这样的片段很多,可见心的变化很大,不只别人难以了解我们的心,连自己也常常不懂自己的心。这是为什么像寒山大士这样能以最浅白的文字写境界的禅师都要感叹的说:"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2-10 12:01
                    回复
                      邪淫之事,世人犯者甚多。虽一时不见恶报,然冥冥之中,有默消其福者,有阴夺其算者,有削去其科名者,有死于蛇虎、刀兵、官非、水旱者。更有自身暂脱,而报于子孙,今世未偿,而酬于来世者。譬如密罗之雀,处处无逃,亦如漏器之鱼,渐渐就死。今人举足动步,皆临暗厕深坑,恬不知畏,一旦业报到来,手脚忙乱,如落汤螃蟹,嗟何及哉?普劝世人,早自觉知,生大恐怖,发大羞惭,起大勇猛,于佛菩萨前,一一忏悔。则罪从心起,还从心灭,积德既久,自可挽回。若欲超出三界,又当发菩萨誓愿,愿未来世,度尽一切众生,所有淫业罪报,尽行救拔,使彼莲华化生,不由胎狱。则不惟恶业消除,抑且获福无量。故《涅盘经》云:“譬如氎华〖氎(dié)华,棉花〗,虽有千斤,终不能敌真金一两。如恒河中,投一升盐,水无咸味。”屠刀放下,还同不坏之身。水底回头,便立菩提之岸。火急进步,时不待人。若智若愚,皆当自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2-10 23:03
                      回复
                          忏悔无始已来邪淫六亲尊长之罪;忏悔邪淫出家四众之罪;忏悔邪淫朋友妻妾之罪;忏悔邪淫奴仆婢媵之罪;忏悔邪淫歌童妓女之罪;忏悔邪淫神女仙姑之罪;忏悔邪淫天龙八部之罪;忏悔邪淫鬼魅妖狐之罪;忏悔邪淫饿鬼畜生之罪;如是一切罪垢,愿乞消灭。
                          又代宿世今生父母六亲忏悔;又代国王、师长忏悔;又代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忏悔;又代朋友知识忏悔;又代无量劫来债主怨家忏悔;又代地狱、饿鬼、畜生忏悔;又代刀兵、饥馑、疾疫众生忏悔;又代诸天诸仙忏悔;又代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苦恼有情忏悔;如是一切罪垢,愿乞消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2-10 23:36
                        回复
                            我们时常说:“看得破、放得下”。如果你觉得某一种东西,或者是某一件事情还有价值的话,那是不可能看破又放得下的。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去体会,体会到认为一件事完全没有什么特殊的价值,才有可能真正看破,把它放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03-24 08:43
                          回复
                            语云。爱其人及其屋上之鸟。言爱之极其至也。忽缘变而情迁。转爱为憎。憎而又憎。向之爱安在哉。转憎为爱。亦复如是。是故爱不必喜。憎不必怒。梦事空花。本非实故。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3-24 08:46
                            回复
                              三皈而外,应该最低限度遵守着五戒,作为念佛的助行。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就是仁;不偷盗就是义;不邪淫就是礼;不妄语就是信;不饮酒就是智。持五戒就已竟做到了世间的五常。因为世间上所需要的是仁爱,不是残忍;是道义,不是强暴;是礼让,不是邪曲;是信实,不是欺诈;是理智,不是愚痴。念佛人持五戒,可以养成仁爱、道义、礼让、信实、理智,既可做社会的正人君子,又可做为净土资粮。——倓虚法师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5-04-28 23: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