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沭阳县隆重举行“中国书法之乡”授牌仪式。随后“魅力沭阳·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家对沭阳在书法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赞叹不已。
其实,在成功创建“中国书法之乡”之前,早在2009年,江苏书坛就开始流传着书法“沭阳现象”。
缘何就在书法界形成了“沭阳现象”?现象的后面都有哪些内容?这个“中国书法之乡”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带着这些问题,中元节后,记者来到沭阳进行了采访,并亲身感受沭阳城乡弥漫的浓郁墨香气息。
“‘沭阳现象’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这与县委、县政府着力推进文化强县战略密不可分。同时也离不开我县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带动、和谐共进。”沭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书法“兰亭奖”得主王浩介绍说。
2005年,沭阳县书法家协会换届时就提出,全方位实施书法人才、精品、品牌、市场四大发展战略,大力弘扬团结互补、和谐共进的团队精神,在全县营造阳光和谐、积极向上、文人相亲的书法环境,促进会员、书法爱好者之间的交流。由此,透过“沭阳现象”,我们看到了沭阳书法发展的内生动力源。
名人荟萃 精品战略成效卓著
沭阳书法艺术的兴盛由来已久,自汉唐以来便各擅精微,沈括、周宗濂、魏璐西、司志奇这些名家在沭阳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人文轶事。清代乾隆年间,著名诗人袁枚在任沭阳县令期间,注重书法人才培养,在倡导性灵诗风的同时,其艺术思想对后世书法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性灵派”地域书风。
近年来,沭阳县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推动地方与省书协、中国书协的联合,不断邀请孙晓云、李啸等名家回乡交流,有效提升当地书法家的创作水平,提升地方书家的艺术素养。仅在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上,沭阳书协有5位书法家的作品同时入展,这在全国县级书协中是鲜见的。更耐人寻味的是,近年来,在已举办四届的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评选中,每一届都无一例外地有沭阳籍书法家先后获奖,被业内称赞为“沭阳现象”。
这些名家承前启后,不仅在沭阳的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更为沭阳书法文化的扎根和流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人为本 人才战略成绩斐然
多年来,沭阳县书法艺术教育注重人才战略,从娃娃抓起,每天下午写字课,全县中小学的学生们便在悠扬的古筝声中屏心静气,用心临摹着先贤们的书法经典,感受着书法艺术的熏陶。广泛开展“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教育,“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人人端端正正地写,写出端端正正的字,是我们的一贯要求。孩子们在写好字的同时,也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陶冶着他们的情操。”沭阳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沭阳县书法家协会作为书法家创作交流的主要阵地,一直致力于会员间的交流探讨,凝聚沭阳书法家的团队精神,他们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同时,更着力于整体水平的提升。通过定期不定期组织笔会采风、作品研讨等活动,加强会员间的联谊,以此推动书法队伍的壮大,书法作品的提升。
他们积极发挥各级书协会员人数多、积极性高的优势,鼓励、动员书法爱好者积极参与中国书协、省书协举办的各类展赛,并邀请书法名家到沭阳举办讲座、点评作品。通过开展“书法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下乡送春联等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提升了沭阳书法艺术整体水平,形成了浓厚的书法艺术氛围。在创建期间中,沭阳各相关单位及人员,不管是场馆的布置、活动的组织、报告片的拍摄、作品的征集、展览的布展,都积极参与,不辞辛劳,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
“经过多年培育,沭阳有了一个具有凝聚力的书法家团体,他们在艺术上孜孜以求,既从古法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打牢基础,又敢于突破自己,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团队精神,表现在书法交流提升和开展创建工作之中。这都是沭阳书法取得长足发展的力量源泉……”多次到沭阳指导书法之乡创建工作的省书协秘书长李啸深有感触地说。
繁荣市场 反哺书法艺术创作
踏入沭阳的荣宝斋,余音袅袅的古筝曲,特有的墨香,让人心神宁静。荣宝斋负责人陈玉芳正在指导书法爱好者程娟练习书法,转过一道门,两位书法家运笔挥毫,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很快就跃然纸上,矫若惊龙,飘若浮云,蕴藉着磅礴的气势。
“我们除了销售书法用品,还兼营书法、画作装裱。”陈玉芳对记者说,荣宝斋为书画家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实际上承担着艺术沙龙的作用。据介绍,荣宝斋一年书画作品交易额达数十万元。
像荣宝斋这样的书法经营实体,在沭阳的文化一条街上比比皆是,宝墨堂画廊、文墨轩、志义画室、墨耕轩……这类散发着古朴气息的招牌总在不经意间跃入眼帘。这条被称为沭阳“文化街”的街道,有书法用品店面、画廊数十家,涵盖笔、墨、纸、砚的销售,书法、画作的装裱和交易,书法培训、书画研习交流等,文化意义可谓名副其实。
沭阳不断开拓书画作品市场,交易量呈稳步上升趋势。据统计,该县有书画作品经纪人近百人,每年书画作品交易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书法艺术市场的繁荣又反哺沭阳书法艺术创作市场,使创作和创收相得益彰,推动了书法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擦亮品牌 促文化事业大繁荣
沭阳多年的书法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今,沭阳籍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已达26人,县内有国家级会员15人,省级会员86人、市级会员228人。孙晓云、蒋金明、李啸、王浩等沭阳籍名家蜚声海内,他们的作品不时出现在国内权威书法展中,引起广泛关注。沭阳其他书法家也纷纷在国际、国内、省内书法比赛中取得佳绩,他们在自身事业腾飞的同时,也在时刻关注着沭阳的书法教育和传承,影响和带动着沭阳书法事业的发展。
“今天,书法艺术已经成为沭阳人不可分割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延续这个文化传统既是沭阳人背负的历史责任,也是沭阳未来的发展机遇。我们应当从沭阳的书法文化中,看到现状,看到未来。”著名书法家孙晓云多次回到沭阳指导沭阳书法家创作,点评沭阳书法家作品,培养后学。
沭阳书法艺术的辉煌成绩是沭阳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沭阳县高举工业强县大旗,做活投资拉动文章,弘扬责任文化,呈现出厚积薄发,后发快进的喜人态势。
政府的重视与扶植,正是沭阳书法艺术及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沭阳县主政者在狠抓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重视书法艺术及事业的发展,鼓励开展各类书法活动。该县专门出台了鼓励书法艺术发展的各项政策和奖励措施,成立沭阳书画院,并设立了书法专业岗位。同时,沭阳还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努力改善文化发展条件,全面落实“文化惠民”。
近年来,该县先后投入7亿余元加大文化基础建设,先后建设了中国(沭阳)花木博物馆、三维立体画艺术馆、艺术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等一批软硬件设施一流的文化场馆,建设了近4000平方米的美术馆,一座12000平方米的书法艺术馆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
“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要加强基础设施投入,狠抓书法教育投入,加强书法教育普及,让书法艺术在沭阳大地生根开花……”沭阳县委副书记、县长胡建军在会办书法之乡创建工作时谆谆叮嘱沭阳书法家,极大鼓舞了沭阳人民学习书法的热情,为书法文化的普及和书法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书法之乡’的成功创建,为沭阳增添了一张厚重的文化名片,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书法之乡’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可持续发展增添内涵和动力。”面对未来,沭阳县委书记蒋建明描绘了更加美好的蓝图。
沭邑满城飘墨香。完成采访之际,我们似乎看到沭阳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其实,在成功创建“中国书法之乡”之前,早在2009年,江苏书坛就开始流传着书法“沭阳现象”。
缘何就在书法界形成了“沭阳现象”?现象的后面都有哪些内容?这个“中国书法之乡”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带着这些问题,中元节后,记者来到沭阳进行了采访,并亲身感受沭阳城乡弥漫的浓郁墨香气息。
“‘沭阳现象’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这与县委、县政府着力推进文化强县战略密不可分。同时也离不开我县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带动、和谐共进。”沭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书法“兰亭奖”得主王浩介绍说。
2005年,沭阳县书法家协会换届时就提出,全方位实施书法人才、精品、品牌、市场四大发展战略,大力弘扬团结互补、和谐共进的团队精神,在全县营造阳光和谐、积极向上、文人相亲的书法环境,促进会员、书法爱好者之间的交流。由此,透过“沭阳现象”,我们看到了沭阳书法发展的内生动力源。
名人荟萃 精品战略成效卓著
沭阳书法艺术的兴盛由来已久,自汉唐以来便各擅精微,沈括、周宗濂、魏璐西、司志奇这些名家在沭阳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人文轶事。清代乾隆年间,著名诗人袁枚在任沭阳县令期间,注重书法人才培养,在倡导性灵诗风的同时,其艺术思想对后世书法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性灵派”地域书风。
近年来,沭阳县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推动地方与省书协、中国书协的联合,不断邀请孙晓云、李啸等名家回乡交流,有效提升当地书法家的创作水平,提升地方书家的艺术素养。仅在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上,沭阳书协有5位书法家的作品同时入展,这在全国县级书协中是鲜见的。更耐人寻味的是,近年来,在已举办四届的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评选中,每一届都无一例外地有沭阳籍书法家先后获奖,被业内称赞为“沭阳现象”。
这些名家承前启后,不仅在沭阳的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更为沭阳书法文化的扎根和流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人为本 人才战略成绩斐然
多年来,沭阳县书法艺术教育注重人才战略,从娃娃抓起,每天下午写字课,全县中小学的学生们便在悠扬的古筝声中屏心静气,用心临摹着先贤们的书法经典,感受着书法艺术的熏陶。广泛开展“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教育,“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人人端端正正地写,写出端端正正的字,是我们的一贯要求。孩子们在写好字的同时,也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陶冶着他们的情操。”沭阳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沭阳县书法家协会作为书法家创作交流的主要阵地,一直致力于会员间的交流探讨,凝聚沭阳书法家的团队精神,他们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同时,更着力于整体水平的提升。通过定期不定期组织笔会采风、作品研讨等活动,加强会员间的联谊,以此推动书法队伍的壮大,书法作品的提升。
他们积极发挥各级书协会员人数多、积极性高的优势,鼓励、动员书法爱好者积极参与中国书协、省书协举办的各类展赛,并邀请书法名家到沭阳举办讲座、点评作品。通过开展“书法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下乡送春联等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提升了沭阳书法艺术整体水平,形成了浓厚的书法艺术氛围。在创建期间中,沭阳各相关单位及人员,不管是场馆的布置、活动的组织、报告片的拍摄、作品的征集、展览的布展,都积极参与,不辞辛劳,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
“经过多年培育,沭阳有了一个具有凝聚力的书法家团体,他们在艺术上孜孜以求,既从古法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打牢基础,又敢于突破自己,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团队精神,表现在书法交流提升和开展创建工作之中。这都是沭阳书法取得长足发展的力量源泉……”多次到沭阳指导书法之乡创建工作的省书协秘书长李啸深有感触地说。
繁荣市场 反哺书法艺术创作
踏入沭阳的荣宝斋,余音袅袅的古筝曲,特有的墨香,让人心神宁静。荣宝斋负责人陈玉芳正在指导书法爱好者程娟练习书法,转过一道门,两位书法家运笔挥毫,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很快就跃然纸上,矫若惊龙,飘若浮云,蕴藉着磅礴的气势。
“我们除了销售书法用品,还兼营书法、画作装裱。”陈玉芳对记者说,荣宝斋为书画家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实际上承担着艺术沙龙的作用。据介绍,荣宝斋一年书画作品交易额达数十万元。
像荣宝斋这样的书法经营实体,在沭阳的文化一条街上比比皆是,宝墨堂画廊、文墨轩、志义画室、墨耕轩……这类散发着古朴气息的招牌总在不经意间跃入眼帘。这条被称为沭阳“文化街”的街道,有书法用品店面、画廊数十家,涵盖笔、墨、纸、砚的销售,书法、画作的装裱和交易,书法培训、书画研习交流等,文化意义可谓名副其实。
沭阳不断开拓书画作品市场,交易量呈稳步上升趋势。据统计,该县有书画作品经纪人近百人,每年书画作品交易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书法艺术市场的繁荣又反哺沭阳书法艺术创作市场,使创作和创收相得益彰,推动了书法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擦亮品牌 促文化事业大繁荣
沭阳多年的书法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今,沭阳籍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已达26人,县内有国家级会员15人,省级会员86人、市级会员228人。孙晓云、蒋金明、李啸、王浩等沭阳籍名家蜚声海内,他们的作品不时出现在国内权威书法展中,引起广泛关注。沭阳其他书法家也纷纷在国际、国内、省内书法比赛中取得佳绩,他们在自身事业腾飞的同时,也在时刻关注着沭阳的书法教育和传承,影响和带动着沭阳书法事业的发展。
“今天,书法艺术已经成为沭阳人不可分割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延续这个文化传统既是沭阳人背负的历史责任,也是沭阳未来的发展机遇。我们应当从沭阳的书法文化中,看到现状,看到未来。”著名书法家孙晓云多次回到沭阳指导沭阳书法家创作,点评沭阳书法家作品,培养后学。
沭阳书法艺术的辉煌成绩是沭阳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沭阳县高举工业强县大旗,做活投资拉动文章,弘扬责任文化,呈现出厚积薄发,后发快进的喜人态势。
政府的重视与扶植,正是沭阳书法艺术及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沭阳县主政者在狠抓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重视书法艺术及事业的发展,鼓励开展各类书法活动。该县专门出台了鼓励书法艺术发展的各项政策和奖励措施,成立沭阳书画院,并设立了书法专业岗位。同时,沭阳还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努力改善文化发展条件,全面落实“文化惠民”。
近年来,该县先后投入7亿余元加大文化基础建设,先后建设了中国(沭阳)花木博物馆、三维立体画艺术馆、艺术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等一批软硬件设施一流的文化场馆,建设了近4000平方米的美术馆,一座12000平方米的书法艺术馆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
“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要加强基础设施投入,狠抓书法教育投入,加强书法教育普及,让书法艺术在沭阳大地生根开花……”沭阳县委副书记、县长胡建军在会办书法之乡创建工作时谆谆叮嘱沭阳书法家,极大鼓舞了沭阳人民学习书法的热情,为书法文化的普及和书法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书法之乡’的成功创建,为沭阳增添了一张厚重的文化名片,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书法之乡’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可持续发展增添内涵和动力。”面对未来,沭阳县委书记蒋建明描绘了更加美好的蓝图。
沭邑满城飘墨香。完成采访之际,我们似乎看到沭阳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