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上传照片这一举动的实际后果,是QT器这个“谎言”在不到 24小时内就被网友识破,而孙在其后第三天就发表了致歉声明。这么短的时间,完全达不到你所说让北警“保持沉默”的效果。如果孙确有你所说的企图,她完全可以不上传照片,或者过个十天半个月再上传,让这个谎言多生存一段时间。而事实上她没有这么做。这就证明,窃听器事件对于孙而言是一个真正的乌龙,她在发表声明之时,确实将这个普通的音乐杯误以为是QT器。
孙的这个乌龙当然令人诧异。从心理学层面分析,一个素来谨慎的人,只有在极度自信的前提下,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我认为,孙的这个自信,极有可能和贝一样,来自于一个她所信任的内部消息渠道,从而使得她对家中发现QT器产生强烈的心理预期。
而那个所谓的客人,应该是孙杜撰出来的。因为一个真正懂行的人,不会犯这种错误。一个不懂行或者似懂非懂的,也不会做客之时,对主人家发现QT器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妄下结论。况且他出现的时间和场景,都太过于巧合了,这个故事没有丝毫的可信度。
声明中所有关于北警的叙述,首先是为了佐证自己的清白,但明显可以读出孙对北警的不满和不屑。这个杯子首先也是为了洗白,但也直接产生了对北警的打脸效果。更何况,在长达三年时间内,她未就此同北警私下沟通,而是一举在网络上揭露,在我看来,这就意味着挑衅。
所以,整篇声明,孙对北警是充满敌意的。如果孙自认为有重大把柄握在北警手中,即使她们之间有着牢不可破的攻守同盟,至少,在措辞上,特别是在窃听器的处理上,她可以换一种相对不会激怒对方的方式。所以,我认为,声明发表之时,至少在孙看来,北警即便被激怒,也无所谓。
的确是至少打开了一个,据孙自己说,另一个也打开了,不过图上看不出来。
不过这不是我关注的重点。
我关注的是,上传如此清晰的图片,必然会被专业人士秒杀。所以拉北警下水的设想是不合理的。
别的任何关于孙有意为之的解释,在我看来也没有说服力。因为,事实上,这个杯子被拆穿后,除了给几乎所有人留下孙伪造事实取信网友的印象外,没有对孙的洗白产生任何正面的效果。
只有乌龙是合理解释。
而乌龙是否仅仅是孙杯弓蛇影的结果?有可能,但是可能性很低。因为如果是乌龙,孙就没有必要在发现“窃听器”时间上造假。据她自述,“窃听器”被发现于2002年。而这个图拍摄于2005年。在长达三年的时间内,她有充裕的时间和条件请教专业人士,但却没有这么做。最合理的解释是,她认为没有必要这么做。原因,极有可能是我上面的结论。
提审无法说明北警手中有关键证据,提审的结果才是重点。问题是,如果97年提审,孙就已然全盘招供,所有的窃听,无论是事实存在的,还是孙脑中想象的,都无任何必要。为何孙还会在2002年对这个窃听器如此敏感?
我承认,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孙与北警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很难准确把握,仅仅用这篇声明和这个窃听器来解读孙心目中的证据强度,确实不够有力。我只是综合贝的言论,给出另一个思考的方向。我也非常希望自己的这个判断是过度想象。说到底,深究这个问题的意义不大,公开案卷和重启侦查才是当务之急。
孙的这个乌龙当然令人诧异。从心理学层面分析,一个素来谨慎的人,只有在极度自信的前提下,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我认为,孙的这个自信,极有可能和贝一样,来自于一个她所信任的内部消息渠道,从而使得她对家中发现QT器产生强烈的心理预期。
而那个所谓的客人,应该是孙杜撰出来的。因为一个真正懂行的人,不会犯这种错误。一个不懂行或者似懂非懂的,也不会做客之时,对主人家发现QT器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妄下结论。况且他出现的时间和场景,都太过于巧合了,这个故事没有丝毫的可信度。
声明中所有关于北警的叙述,首先是为了佐证自己的清白,但明显可以读出孙对北警的不满和不屑。这个杯子首先也是为了洗白,但也直接产生了对北警的打脸效果。更何况,在长达三年时间内,她未就此同北警私下沟通,而是一举在网络上揭露,在我看来,这就意味着挑衅。
所以,整篇声明,孙对北警是充满敌意的。如果孙自认为有重大把柄握在北警手中,即使她们之间有着牢不可破的攻守同盟,至少,在措辞上,特别是在窃听器的处理上,她可以换一种相对不会激怒对方的方式。所以,我认为,声明发表之时,至少在孙看来,北警即便被激怒,也无所谓。
的确是至少打开了一个,据孙自己说,另一个也打开了,不过图上看不出来。
不过这不是我关注的重点。
我关注的是,上传如此清晰的图片,必然会被专业人士秒杀。所以拉北警下水的设想是不合理的。
别的任何关于孙有意为之的解释,在我看来也没有说服力。因为,事实上,这个杯子被拆穿后,除了给几乎所有人留下孙伪造事实取信网友的印象外,没有对孙的洗白产生任何正面的效果。
只有乌龙是合理解释。
而乌龙是否仅仅是孙杯弓蛇影的结果?有可能,但是可能性很低。因为如果是乌龙,孙就没有必要在发现“窃听器”时间上造假。据她自述,“窃听器”被发现于2002年。而这个图拍摄于2005年。在长达三年的时间内,她有充裕的时间和条件请教专业人士,但却没有这么做。最合理的解释是,她认为没有必要这么做。原因,极有可能是我上面的结论。
提审无法说明北警手中有关键证据,提审的结果才是重点。问题是,如果97年提审,孙就已然全盘招供,所有的窃听,无论是事实存在的,还是孙脑中想象的,都无任何必要。为何孙还会在2002年对这个窃听器如此敏感?
我承认,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孙与北警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很难准确把握,仅仅用这篇声明和这个窃听器来解读孙心目中的证据强度,确实不够有力。我只是综合贝的言论,给出另一个思考的方向。我也非常希望自己的这个判断是过度想象。说到底,深究这个问题的意义不大,公开案卷和重启侦查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