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曲一 写给还在校园的同学们
看了大家的回复,发现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临近毕业的同学们心情都是五味杂陈,毕竟要进入残酷的社会开始竞争。我那个时代也是一样,身为计算机信息与技术本科毕业的学生,想想自己的专业课,再看看宿舍一楼正在和扫地大妈聊天王大爷,我总是情不自禁会联想到我自己身上,丝毫没有想过未来的某一天在跨国公司里,技术中国区的负责人会基于我的需求,停止项目开发进度,重新进行商业评估。
大三刚开学不久,ZX,HW两个公司的HR部门来我们系招应届毕业生去深圳就业,当时我的专业是电子信息工程,大批同学前去面试,学霸基本全去了。几个月后,在离别前夜的欢送会上,那些得到offer的同学都在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甚至已经把人家的企业文化倒背如流。还有个小伙拍着我的肩膀说:“就业压力大啊,大公司可好了,中午还管饭呢,你要加把劲啊”看着他热泪盈眶的醉脸,我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想给他一拳的冲动。想想自己,如果那天没有睡懒觉的话,我估计也和他们一样,有工作了。
第二天早晨6点,天微微亮,4辆大巴车浩浩荡荡的将他们送往火车站。我们这帮送别的同学们,无不透露着羡慕的神情,然后默默的准备继续回笼觉...
当我们大四的时候,发现这帮同学陆续的回来,有的重新在找工作,有的打算上电大本科。回来的理由多半是辛苦,太累,不适合我,阶级斗争严重,大专提拔不上去,必须上到研究生...
我们那个时候,根本不清楚自己要做怎样的工作,去什么行业,做什么样的职位,要怎样面试,该展示什么,我的优势是什么,连自我介绍都是背的。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太傻了。
学校和社会在这个时间点,有一个极大的脱节,我们无法在那个时候,以一个社会人的面貌去做商业谈判。老师也无法教你,毕竟他们在校园度过的时光比你还长。试想想清秀的面貌,懵懂的眼神,唯诺的姿态,让面试官占尽先机,也理所应当毫不留情的杀价,杀出一个廉价的薪水。
所以在大学里,我们除了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外,更应该去了解自己,挖掘自己的优势,选择自己想从事的行业,然后充分的去了解,去实习,去充分接触那个行业。
拿电子商务专业的同学来讲,国内最大的电商有哪些,各自都有什么优势和劣势,为什么会做这么大,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一个电子商务公司,应该具有哪些部门,各部门都是什么职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商业模式,什么是核心价值,未来的商业模式的趋势是什么,国外的发展是什么阶段,有什么新的行业创新。我擅长什么,我喜欢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想去哪个部门,薪资待遇大概是什么范围...这是对一个行业最基本的了解,如果了解不全面,实习一定能给你最接地气的答案。
企业永远优先考虑的就是时间成本,ROI,和个人产能。如果你能快速应对,勤奋,善于思考发问,勇于创新,几年以后,必然会有非凡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