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肝阴?
肝阴,生理学名词,指肝的阴血和阴液。
肝阴与肝阳相互为用,相互制约,保持阴阳的协调。如肝气太过,肝阳偏亢,可以耗伤肝阴;而肝阴不足,则可以引起肝阳上亢。肝阴不足,可出现一系列症状,症见眩晕耳鸣,胁痛目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或手足蠕动,经闭经少等;肝阴虚不能潜阳,多致肝阳上亢或虚风内动。
其次是柴胡运用不当会不会劫肝阴?
先看看古代医家是怎么用柴胡的:
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中的柴胡用量不过3g,为佐使之用;
而《和剂局方》之逍遥散中的柴胡剂量一般在5~6g左右;
《伤寒论》中的大小柴胡汤剂量偏大,为君药,均在半斤。
再看看现代医家是怎么用柴胡的:
现代医学家蒲辅周大师,用柴胡疏肝理气剂量为一钱。
而刘奉五前辈用柴胡祛邪解表为9~12g,解郁升阳为3~5g。
罗元恺前辈善用柴胡,用于退热,发汗解表,用15~18g;用于疏肝解郁,调经剂量偏小,适中为6g左右;用于升举阳气,剂量宜轻,宜小,一般不超过3g。
他说:有的人用柴胡,不管什么病配什么方中,概用9~12g,不符合中医辨证用药原则。
古代文献关于柴胡的论述:
《药品化义》:“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泄,若用二、三钱,能祛散肌表……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
《本草正义》:“柴胡升举,亦非所宜,惟必审知其为脾阳不振,中气下陷,则东垣之补中益气之方,乃堪采用。然升、柴升清,特其少少之辅佐品耳。”
《本草正义》:“太阳病,用此引盗入门;病入阴经,用此重伤其表;病在肝肾,用此经络不合;阴虚火动痰喘,宜清不宜升;虚寒呕吐,愈升则愈吐。五者皆禁用。
柴胡究竟有无劫肝阴,关键在于劫肝阴的客观标准。
因劫肝阴是在无形之中进行,而不是在有形可见之中发生。
柴胡虚实之证都可使用,实证多为清热解表截疟,劫阴之说是否不重要;然而虚证,阴血亏损,就不一样了,还是不能再耗损阴血为妙。
只要我们遵循中医药学的理论知识,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就可以避免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