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确实对皖南人口造成影响,但是最严重的是广德州, 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 因“皖南诸郡户口凋敝, 而广德一州为尤甚, 于是募民开垦以实其地”
------------------------------------------
但是皖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移民的地区仅限以下区域:
广德州属 ---广德、 建平
宁国府属--- 宣城、宁国 、南陵、泾 县、旌德、 太平等八州县。
原因是:皖南地区的广德州 、 宁国府 ,是太平军屏护天京的外围据点 ,控扼由皖入苏 、 浙的孔道 ,成为太平军和清军争夺的重点地区 ,两军在此拉锯不断 ,破坏最为惨重 。
---------------------------------------------
广德县
广德移民来源广泛, 除“河南、 湖北、 浙江、江苏、湖南及江北各属人民”外⑧, 还有江西、 山东移民
在广德移民中, “湖北人居其四, 河南人居其三, 江北人居其一, 浙江人居其一, 他省及土著共得其一”。 这是光绪年间各地移民所占比例, 以后随着移民的续迁及各自发展的不同, 至民国年间, 各地移民所占比例发生变化。 河南移民跃居首位, 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其它各地移民, “湖北人居其二, 江北人居其一, 他省及土著共得其一”
建平县 (今郎溪县 )
据民国三十五年 ( 19 46年 )《郎溪县东夏乡东夏二保户口清册》, 东夏二保共 163 户, 按其
籍贯划分, 安徽江北地区 6 8户, 皖南地区 11户, 湖北 17 户, 湖南 6户, 河南 2户, 江西 1户, 江苏 13户, 本地 45 户。 江北比率依然不足50%
宣城县 ( 今宣州市 )
同治初年, 宣城县移民以“湖北客民最为强盛, 河南客民少于湖北”, 此外, “更有江西、福建
流民, 同时, 江苏及本省安庆、 庐州、徽州、和州等府州民人也大量迁入, 这些移民在县城及孙家埠等地分别建立江苏会馆、安庆会馆、庐州会馆和徽州会馆④。
移民主要分布在县境的东部和南部。 今水东、 新田、洪林、 棋盘等乡镇为湖北移民的聚居
地, 尤其是水东镇, 全镇五万人口中, 湖北籍人占百分之七八十; 河南移民分布在东部的洪林
丁店、建国等乡镇; 江北移民分布在县城及南部的夏渡、金坝、 向阳、峄山等乡镇; 徽州移民因经商关系, 主要集中在县城及集镇⑥。
宁国县
战后大量湖北、河南、湖南、浙江、福建及本省安庆 (含潜山、 桐城、怀宁等县 )和江北 (含合肥、庐江、 巢县、无为、和县、含山等县 移民的迁入, 在县内形成五方杂处的格局。 据民国年间调查, 宁国县移民,以“湖北人为最多, 安庆所属各县次之, 庐江、和县又次之”⑨。
南陵县
移民主要分布在县境的西北、西南和东南的丘陵地区。 江北移民人数最多, 分布广泛, 以县
城及附近乡村最为集中; 湖南移民聚居在县境南部丘陵地区的三里、 峨岭等乡镇; 湖北移民分布在城关北门画眉嘴、 葛林乡的千峰及何湾乡的何湾村、 椿树园等地
泾县
随着移民的不断迁入, 土客矛盾激化, 光绪九年 ( 1883 年 ) 七月, 泾县不得不发布告示, 以使“土客相安,永泯诈虞”
相对于宣 城、 宁国、南 陵等 县来 说, 泾 县外 来 移民 较少。
据民国年间调查, 泾县“农民籍贯,多本地人, 客籍以无为、合肥、巢县、芜 湖、 南陵、 宣城、 桐城等 县为 多, 湖 北黄 梅 人亦 有之。
旌德县
光绪中叶, 时人指出“旌德多鄂、 赣、怀、桐客民”⑧。 此外, 还有湖南、 山东和河南移民
太平县 (今黄山区 )
太平县因地处宁国府南部, 战后虽有移民迁入, 但数量不大, 主要以江北移民为主。还有少量的河南移民
太平、泾县、旌德等县, 山多地少, 人们多聚族而居, 如旌德“人烟凑集, 城乡皆聚族而居, 近来生齿愈繁, 大族人丁至有万余, 其次不下数千, 即最少亦三二百人”;宗族势力强大, 外来移民很难插足, 即使“他姓有迁入者, 则受其欺侮排斥”①。 移民的分布因而受到影响。
-------------------------------------------------------------------
光绪初年( 1874年 )皖南地区虽已停止招垦, 政府禁止外地移民迁入, 但对有亲朋可依者仍予放行。太平天国结束日期是1864年。
据估计 ,清末皖南地区的外来移民及其后裔约有 102 万人 ,从而使人口凋零的局面大为改观 。 然而 ,大量移民的迁入 ,使土著和移民之间 、 移民与移民之间 ,关系错综复杂 ,矛盾重重 ,此时的皖南总人口是232万,移民总量达43.97%,未达到50%,所以总体依然是本地人占优,原因是首先战争的影响在东部的地区广德州 、 宁国府较大,其次 皖南多山地,可耕种的地较少,没有大量移民的必要。
移民中湖北和河南占主体,江北人不占主体,处于劣势,其次移民中也包含大量的南方移民,如浙江、江西和福建,最后本地地区内移民同样存在,例如徽州,芜湖移民
因此江北人的比例可能不到10%
皖南的主体依然是吴和徽文化的人民
------------------------------------------
但是皖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移民的地区仅限以下区域:
广德州属 ---广德、 建平
宁国府属--- 宣城、宁国 、南陵、泾 县、旌德、 太平等八州县。
原因是:皖南地区的广德州 、 宁国府 ,是太平军屏护天京的外围据点 ,控扼由皖入苏 、 浙的孔道 ,成为太平军和清军争夺的重点地区 ,两军在此拉锯不断 ,破坏最为惨重 。
---------------------------------------------
广德县
广德移民来源广泛, 除“河南、 湖北、 浙江、江苏、湖南及江北各属人民”外⑧, 还有江西、 山东移民
在广德移民中, “湖北人居其四, 河南人居其三, 江北人居其一, 浙江人居其一, 他省及土著共得其一”。 这是光绪年间各地移民所占比例, 以后随着移民的续迁及各自发展的不同, 至民国年间, 各地移民所占比例发生变化。 河南移民跃居首位, 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其它各地移民, “湖北人居其二, 江北人居其一, 他省及土著共得其一”
建平县 (今郎溪县 )
据民国三十五年 ( 19 46年 )《郎溪县东夏乡东夏二保户口清册》, 东夏二保共 163 户, 按其
籍贯划分, 安徽江北地区 6 8户, 皖南地区 11户, 湖北 17 户, 湖南 6户, 河南 2户, 江西 1户, 江苏 13户, 本地 45 户。 江北比率依然不足50%
宣城县 ( 今宣州市 )
同治初年, 宣城县移民以“湖北客民最为强盛, 河南客民少于湖北”, 此外, “更有江西、福建
流民, 同时, 江苏及本省安庆、 庐州、徽州、和州等府州民人也大量迁入, 这些移民在县城及孙家埠等地分别建立江苏会馆、安庆会馆、庐州会馆和徽州会馆④。
移民主要分布在县境的东部和南部。 今水东、 新田、洪林、 棋盘等乡镇为湖北移民的聚居
地, 尤其是水东镇, 全镇五万人口中, 湖北籍人占百分之七八十; 河南移民分布在东部的洪林
丁店、建国等乡镇; 江北移民分布在县城及南部的夏渡、金坝、 向阳、峄山等乡镇; 徽州移民因经商关系, 主要集中在县城及集镇⑥。
宁国县
战后大量湖北、河南、湖南、浙江、福建及本省安庆 (含潜山、 桐城、怀宁等县 )和江北 (含合肥、庐江、 巢县、无为、和县、含山等县 移民的迁入, 在县内形成五方杂处的格局。 据民国年间调查, 宁国县移民,以“湖北人为最多, 安庆所属各县次之, 庐江、和县又次之”⑨。
南陵县
移民主要分布在县境的西北、西南和东南的丘陵地区。 江北移民人数最多, 分布广泛, 以县
城及附近乡村最为集中; 湖南移民聚居在县境南部丘陵地区的三里、 峨岭等乡镇; 湖北移民分布在城关北门画眉嘴、 葛林乡的千峰及何湾乡的何湾村、 椿树园等地
泾县
随着移民的不断迁入, 土客矛盾激化, 光绪九年 ( 1883 年 ) 七月, 泾县不得不发布告示, 以使“土客相安,永泯诈虞”
相对于宣 城、 宁国、南 陵等 县来 说, 泾 县外 来 移民 较少。
据民国年间调查, 泾县“农民籍贯,多本地人, 客籍以无为、合肥、巢县、芜 湖、 南陵、 宣城、 桐城等 县为 多, 湖 北黄 梅 人亦 有之。
旌德县
光绪中叶, 时人指出“旌德多鄂、 赣、怀、桐客民”⑧。 此外, 还有湖南、 山东和河南移民
太平县 (今黄山区 )
太平县因地处宁国府南部, 战后虽有移民迁入, 但数量不大, 主要以江北移民为主。还有少量的河南移民
太平、泾县、旌德等县, 山多地少, 人们多聚族而居, 如旌德“人烟凑集, 城乡皆聚族而居, 近来生齿愈繁, 大族人丁至有万余, 其次不下数千, 即最少亦三二百人”;宗族势力强大, 外来移民很难插足, 即使“他姓有迁入者, 则受其欺侮排斥”①。 移民的分布因而受到影响。
-------------------------------------------------------------------
光绪初年( 1874年 )皖南地区虽已停止招垦, 政府禁止外地移民迁入, 但对有亲朋可依者仍予放行。太平天国结束日期是1864年。
据估计 ,清末皖南地区的外来移民及其后裔约有 102 万人 ,从而使人口凋零的局面大为改观 。 然而 ,大量移民的迁入 ,使土著和移民之间 、 移民与移民之间 ,关系错综复杂 ,矛盾重重 ,此时的皖南总人口是232万,移民总量达43.97%,未达到50%,所以总体依然是本地人占优,原因是首先战争的影响在东部的地区广德州 、 宁国府较大,其次 皖南多山地,可耕种的地较少,没有大量移民的必要。
移民中湖北和河南占主体,江北人不占主体,处于劣势,其次移民中也包含大量的南方移民,如浙江、江西和福建,最后本地地区内移民同样存在,例如徽州,芜湖移民
因此江北人的比例可能不到10%
皖南的主体依然是吴和徽文化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