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
人生六十如露将消,值此之际,又有造黄昏之宿事。打个比方,即建造旅人的一夜之宿,如老蚕营茧。同中年之时在贺茂河道边造的小庵比,又不及那百分之一。谈天说地之间,年龄岁岁增高,住居却一次次狭小。此次小庵的样子,不同于世间一般模样。大小仅方丈(1),高不足七尺。因无就此定居之意,所以不是购地而造的。在地基上支起柱子,盖上简单的屋顶,材木的连接处用铁钉固定着。这是为了一旦有不称心事,就可便利地移往它处。那重建的事,有几许麻烦呢?装车只需两辆,付车酬之外,不需其他费用。自隐居到现今的日野山(2)后,小庵东侧搭了个三尺余的小棚,为折柴燃火的便利之处。南侧铺着竹篾(3),西侧建了于伽棚(4),靠近北侧,隔着隔障,安置着阿弥陀的画像,旁侧悬挂着普贤画像,阿弥陀的前面放置着法华经。东端铺着颀长的蕨穗做寝床。西南吊着竹棚,上面放着三只皮面的竹笼,内收和歌、管弦书及《往生要集》(5)。竹笼旁竖靠着一把琴和琵琶,所谓的能折能拆的便携琴和琵琶。暂住小庵的模样,即如此。
说起小庵周围的样子,南有悬樋,竖立在岩石上,里面储着水。林近轩,不乏拾瓜木。此地名外山,[木正]木葛蔓蔽道。谷木茂盛,但西方视野无际。是观念(6)的绝好处。春看藤波起伏,紫云(7)般照映西方。夏听杜鹃(8)声,如语契约去死后的永远之旅。秋日蝉声盈耳,似听空蝉悲世(9)。冬时雪动人,积雪消雪可比人世罪障。
假如念佛嫌忧,读经不能身心投入时,就随意休息,随意怠惰。既无妨碍的人,又无耻笑的人。因是独居,即使不专修无言道行(10),也应修口业(11)。不必守戒律,因为没有境界,因何破戒呢?
清早眺望往来冈屋(12)的船只,感自身如那船后白波,恰盗得满沙弥风情(13)。傍晚桂风鸣叶,心驰浔阳江(14),效源都督琵琶行(15)。有余兴,和着秋风抚一首《秋风乐》(16),和着水音弄一首流泉曲。艺虽拙,但不为取悦他人耳。独调独咏,惟养自个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