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唐吧 关注:4,117贴子:104,314
  • 64回复贴,共1

【水水】发本最近在看的书《方丈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虽然一冒泡就是水………………唉高考完后回归,有人还记得我么喵~
《方丈记》中流露出对时代变幻无常的感慨。作品大体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作者从感慨世事多艰出发,记述了平氏统治时期的天灾、人事之变,后一部分记述了作者的家系、出家隐居后的清贫生活,文体是和汉混淆体,文笔生动。


1楼2014-06-13 22:06回复
    逝川流水


    2楼2014-06-13 22:07
    回复
        逝川流水不绝,而水非原模样。滞隅水浮且消且结,那曾有久伫之例。世上的人和居也如此。
        敷玉洒金般的都城里,并栋比甍、贵贱人等的住居,虽几经世代而延续,但寻究其间真实,昔日的本家罕见,不是去年被烧今年新造,就是大宅衰微成了小宅。
        住的人也相同。尽管地方没变,人也甚多,但旧日见过的人,二三十人中只有二三人。朝死夕生,复而不已,恰似水泡。
        不清楚,新生的死去的人,来自何方去了哪里?亦不清楚,这梦幻的宿世,为谁恼心,又因何要眉开眼笑?
        那主人那宅院互争无常的样子,说起来无异于喇叭花上的露珠。时而露珠落去花留着,留是留着,但一见朝阳即枯。时而花萎露珠未消,消是未消,但不待黄昏时。


      3楼2014-06-13 22:07
      收起回复
        安元大火
          自打我懂世事以来,度过的四十多个春秋里,看到的世上不可思议的事情,屡屡皆是。昔日安元三年(1177)4月28日的事吧。那是个风猛刮而聒噪的夜晚。戌时许,由都城东南起火延烧到西北,后又转到朱雀门、大极殿、大学寮、民部省等处,一夜之间,火到之处皆成灰烬。
          据说火源是樋口富小路,舞人临时住的小棚屋着了火。狂风为虐,火势蔓延,扇面般展开而去。远的人家为烟雾所蔽,近的人家为火焰所噬。空中翻卷着灰烟,火光映照下,夜空一片红,劲风助炎飞驰般穿过一二条街道移动而去。其中人等,那有恋世之心:有的被烟所呛倒,有的在火焰面前不知所措即刻被烧死,有的只身死里逃生,可哪里顾及取出家财。七珍万宝(1)就那样化为灰烬。损失究竟有多大?那场大火,仅公卿家(2)就烧了十六轩,其他被烧的人家不可胜数。据说整个都城的三分之一都被烧掉了。男男女女死者数十人,牛马损失多得不计其数。
          人的营生,皆在愚蠢之中。为了在那般危险的京城中建房,费财劳心,是何等无聊的事啊。
          


        4楼2014-06-13 22:08
        收起回复
          治承旋风
            治承四年(1180)卯月(四月),从中御门京极一带刮起巨大的旋风,直刮到六条一带。旋风风头正猛的三四条街范围内的家宅,大的也好小的也好,无一不剩地都遭到破坏。有的原地塌倒,有的光秃秃地只留下桁柱。把门刮飞到四五条街之外,院墙被刮倒,左邻右舍连成了一片。家中的资材悉数被刮上了天,桧皮(1)、葺板(2)什么的,如同冬日的树叶在空中翻飞。吹卷起的尘埃如烟雾蔽日,伸手不见五指,耳际狂风怒号得听不见眼前话语声。那地狱里的业风也不过这般猛烈吧。不啻家屋遭破坏,修理毁损了的房子时,受伤致残的也不计其数。
            这旋风随后移向西南方,又是很多的人家蒙难悲叹。
            旋风虽常刮,但每每这么骇人听闻吗?未必。该不是神佛在告示什么吧?不由得让人生疑。


          5楼2014-06-13 22:09
          收起回复
                  迁都福原
              治承四年(1180)水无月(六月),突然迁了都。又是一件全然意想不到的事。
              据我所闻,大约这平安京的起源,是在嵯峨天皇的御代,定都于此之后,已经历四百多年。没有特别的理由,是不应该轻易改都的。世人为迁都而担忧不安,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说什么也白搭,以天皇为首,大臣、公卿都移走了。有个一官半职的谁肯一个人留在旧都?渴望官职和地位晋升、有赖君荫的人,力争早一天移往新都;失时落世、无所企望的人,愁叹着滞留在了旧都。昨日相互争艳的豪华人家的宅邸,与日荒废下去。拆了家屋材木扎成筏由淀河漂运而去,庄基地眼睁睁成了田地。人心整个变了样,仅仅珍视马和鞍而无人使用牛和车(1),期求西南海的领地(2),而不喜欢东北的庄园(3)。
              迁都那年,恰有事去津国新都(4)。所见模样,面积狭小,不足以区分条里(5)。北边沿山居高,南边近海低下。常闻波浪声喧嚣,潮风特别猛。因为内里(6)在山中,使人有几分感叹:那圆木殿(7)也不过如此,世风一变,反倒能现幽雅之趣。京都每日拆迁使河道都变窄而运来的材木,究竟要重建在哪里呢?空地多而建起的家屋寥寥无几。古都业已荒废,新都还未成型。与此有瓜葛的人心里无不像浮云一般惴惴不安。祖祖辈辈住居福原的人,因失去土地而忧愁。新移来的人叹息土木工事的麻烦。再看看道路上,坐惯牛车的人却骑着马,本应穿衣冠(8)布衣(9)的人们却都身着直垂(10)。都城的风俗一下子全变了,同乡里乡气的武士毫无二致。
              “世间乱,凶象现。”这话一点不假。日复一日,世态动摇,人心不安,民众的忧愁谁也不能否认。鉴于此,同年冬天,天皇又回到了平安京。拆得不成样子的家居,又该如何呢?未必全能建造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传说古代的名君在位,以慈爱治国,宫殿茅草盖顶,屋轩也不讲究齐整(11)。看到烟突乏烟,就减免已经规定了的租税(12)。这乃为的是惠民助世。今昔相比,差异自然明白。


            6楼2014-06-13 22:11
            收起回复
               丑恶的世相
                前面所述的,大体是这人世间的艰难、自身和栖居的空幻、徒然的样态。除此之外,由于环境,由于身份境遇,烦心的事不胜枚举。
                假如我是不值一提的下等人,却住在权门的近旁。那么,我即使有发自内心的快乐,也不能尽兴一乐;即使悲痛欲绝,也不能放声痛哭一场;进退不安,起居惶恐、战战兢兢,简直就如小雀靠近鹰巢一般。
                假如我贫穷却住在富豪家近旁,那么,我就会自惭一副穷酸相,出入也得察言观色。看到自己的妻子孩子及童仆羡慕富豪家的样子,观察到富豪家的人蔑视自家的举动,心里总是动而不已,时时惴惴不安。
                假如住在拥挤狭窄的地带,近邻发生火灾,不免累及自家。假如住在边僻之处,往来多有不便,盗贼之难更甚。
                有权势的人愈加贪欲,无所依靠的人,被别人轻视。一有财产,行卧不宁;一旦贫穷,又痛心悔恨。依赖他人,就失去自己;一旦关照他人,心就会为恩爱所束缚。随世逐流,身不由己;不随波逐流,会被视若狂人。得一何样场所,采取什么举措,暂且安身,须臾之间也好,能让心安憩吗?


              9楼2014-06-13 22:17
              回复
                    我的过去
                  我承继父亲祖母的家业,长时间住在那里。之后,家父过世,家道衰微,眷恋回顾之事甚多,但终于不得继续住下去。三十岁过后,这才随心所愿,搭了一间小庵。同以前住的家屋相比,小庵是它的十分之一。只是为了栖身而建,谈不上造什么像样的宅第。总算筑了土墙,但无力装上门。以竹充柱建起临时小屋,以收纳牛车(1)。每遇下雨刮风,无不感到危惧。因为小庵靠近贺茂河道,既担心水患,又恐惧白波盗贼(2)。
                  在这难以住身的世上总算熬过来了,忧这患那,就这么着近三十年。这期间,一个又一个的事与愿违,自然而然地使我醒悟了自己的不走运。因此,迎来五十春之际,决意出家遁世。本无妻子,也无难分难舍的亲缘,更无官禄,有什么所牵挂的?幻卧大原山(3)之云,又经过了五个春秋。


                10楼2014-06-13 22:17
                收起回复
                        方丈
                    人生六十如露将消,值此之际,又有造黄昏之宿事。打个比方,即建造旅人的一夜之宿,如老蚕营茧。同中年之时在贺茂河道边造的小庵比,又不及那百分之一。谈天说地之间,年龄岁岁增高,住居却一次次狭小。此次小庵的样子,不同于世间一般模样。大小仅方丈(1),高不足七尺。因无就此定居之意,所以不是购地而造的。在地基上支起柱子,盖上简单的屋顶,材木的连接处用铁钉固定着。这是为了一旦有不称心事,就可便利地移往它处。那重建的事,有几许麻烦呢?装车只需两辆,付车酬之外,不需其他费用。自隐居到现今的日野山(2)后,小庵东侧搭了个三尺余的小棚,为折柴燃火的便利之处。南侧铺着竹篾(3),西侧建了于伽棚(4),靠近北侧,隔着隔障,安置着阿弥陀的画像,旁侧悬挂着普贤画像,阿弥陀的前面放置着法华经。东端铺着颀长的蕨穗做寝床。西南吊着竹棚,上面放着三只皮面的竹笼,内收和歌、管弦书及《往生要集》(5)。竹笼旁竖靠着一把琴和琵琶,所谓的能折能拆的便携琴和琵琶。暂住小庵的模样,即如此。
                  说起小庵周围的样子,南有悬樋,竖立在岩石上,里面储着水。林近轩,不乏拾瓜木。此地名外山,[木正]木葛蔓蔽道。谷木茂盛,但西方视野无际。是观念(6)的绝好处。春看藤波起伏,紫云(7)般照映西方。夏听杜鹃(8)声,如语契约去死后的永远之旅。秋日蝉声盈耳,似听空蝉悲世(9)。冬时雪动人,积雪消雪可比人世罪障。
                    假如念佛嫌忧,读经不能身心投入时,就随意休息,随意怠惰。既无妨碍的人,又无耻笑的人。因是独居,即使不专修无言道行(10),也应修口业(11)。不必守戒律,因为没有境界,因何破戒呢?
                    清早眺望往来冈屋(12)的船只,感自身如那船后白波,恰盗得满沙弥风情(13)。傍晚桂风鸣叶,心驰浔阳江(14),效源都督琵琶行(15)。有余兴,和着秋风抚一首《秋风乐》(16),和着水音弄一首流泉曲。艺虽拙,但不为取悦他人耳。独调独咏,惟养自个心性。


                  11楼2014-06-13 22:19
                  收起回复
                          胜地无主尽闲情
                      山麓有间柴庵,那是守山人的住所。那里有位小童时常来访。如果没有特别的事由的
                    话,就同他为友漫游。他十岁,我六十,年龄相差如此悬殊,但以徜徉在自然中慰藉心灵,
                    却是相同的。有时拔茅花,摘岩梨(1),拧折山芋蔓上的芋蛋,摘野芹。有时到山裾田圃拾
                    落穗编起来。风和日丽之日,攀上峰顶,远望故乡天空,木幡山、伏见里、鸟羽、羽束师等
                    尽在眼底。因为胜地无主,可无拘无束地了却闲情逸致。走兴高心致远时,接着登峰,翻越
                    炭山,再过笠取(2),有时参石间寺(3),有时拜石山寺(4)。或者穿过粟津原(5),去踏访蝉
                    歌翁的遗迹(6),或渡过田上河(7),寻访猿丸大夫(8)之墓。归来路上,随季节或折樱花,或
                    索红叶,或采蕨菜,或拾树果,且供佛前,且做土特产。
                      夜深人静时,窗月思故人(9),猿声沾衣袖(10)。草丛萤远看错觉为真岛篝火(11),晓雨
                    竟似吹散树叶的狂风。闻山鸟呜呜鸣,那该不是亡故的父母来访?峰顶的鹿已习惯看我近
                    前,可我深知远离人世。有时灰中翻出炭火,老躯夜醒以此为友。因为不是令人恐惧的山
                    间,枭声听起来饶有趣致(12)。山中情趣这般四季不尽。需申明的是,对深思熟虑、知识渊
                    博者来说,感想当然就不止以上所述了。


                    12楼2014-06-13 22:23
                    收起回复
                         扪心自问
                        生涯如月影西斜,眼看就将入山,这就要赴三途之暗(1)。要叹何事呢?佛的教旨是,遇
                      事莫执心。如今爱草庵,也成咎过。执著于闲寂,也有碍悟道。为何絮叨与悟道无关的快乐而
                      虚度光阴?静谧的拂晓,反复思考着这个道理,扪心自问,遁世隐林,要修心行道吗?可是,
                      你形似圣人,心染浊秽,居庵虽辱没净名居士(2)之迹,但保戒上没一丁点儿可及周利般特
                      (3)。也许,这是前世的罪业而得到的贫贱的报应使之烦恼,或者妄心(4)深浸使之发狂?对此
                      疑问,我更无言以对,只暗借来舌根(5)唱两三遍“不请(6)阿弥陀佛”而了事。


                      14楼2014-06-13 22:27
                      收起回复
                            跋
                         时建历二年弥生晦日(1212年三月末),桑门莲胤(1)于外山记。


                        15楼2014-06-13 22:28
                        收起回复
                          ============================完=======================================


                          16楼2014-06-13 22:29
                          回复
                            高大上的感觉


                            17楼2014-06-19 22:5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