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这篇文章是我两个月前(3月11日/星期日)在北京大学对外交流中心所演讲的题目《一个没有质感的民族》的现场录音稿,内文是当时北大中文系的同学帮我录音后所打成的文章,由内地代理我简体版诗集的出版社回传给我。由于我并没有刻意去拟定那次演讲的每段提纲,然后逐行逐句的去默背演讲内容,也因此,本文的内容上显得较为口语,叙事的条理并不那么学术严谨,特此说明。
至于事前为何没有整理好一篇结构完整条理分明的演讲稿呢?因为我觉得将一个自己平常即已熟悉而且持续性关注的议题在一个小时内做一个短暂性的论述,应该是要驾轻就熟、侃侃而谈吧!那本来就是你所善长的东西,我想还不至于需要去默背整篇事前就已准备好的演讲稿。当然啦!虽然我没有在事前用键盘将演讲的内容一个字一个字的敲打出来,但出发前我还是很认真的在脑海中演练过好几遍这次要跟同学们报告的演讲内容。
在此也顺便趁此机会感谢那天有去现场听讲的北大同学你们的热情捧场。当天会场次序良好,没有交头接耳不耐烦的聒噪声,也没看到有那个同学现场精神不济的打起瞌睡,全场三百多人专注的聆听,没有一点的吵杂声,留给我一个对北大很良好的印象。可惜的是,真的是来匆匆,去也匆匆,由于我当天是晚上7点开讲,我们一行人从由某个不知名的侧门进入校区,随即驱车直达演讲会场,当时天色已晚,什么校园的景致也没瞧见。结束后又立刻驱车离开北大的校园。因此,虽然一路风尘仆仆台北从大老远的跑了一趟北大,但北大的校园长怎样,我可是一点都不清楚,这应该算是此次的行程中最大的遗憾吧!
【一个没有质感的民族】(上部)
很高兴来到北京大学和各位同学进行这场文化上的交流与经验的分享。我今天所要演讲的题目是:“一个没有质感的民族。”我在这里所指的民族,不是别人,就是我们华人自己。而华人一词的称谓泛指包括内地、台湾、香港、星马、与东南亚一带的传统华侨,以及美加地区的华裔新移民等。
我想可能很多同学都已注意到,我写了很多所谓“中国风”的歌词作品,譬如《娘子》、《双截棍》、《爷爷泡的茶》、《东风破》,还有最近的《菊花台》、《千里之外》等。其实这些歌词中浓厚的古诗词韵味并不是偶然间产生的,作品是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价值观跟性格的。一直以来我就是一个民族意识很重的人,长期性的关注跟民族、传统、与文化相关联的议题。当我这种文化意识跟音乐相结合起来时,就自然而然的孕育出所谓“中国风”的歌词,这是首先跟大家解释为何我会创作出如此倾向的作品。
现在开始进入我们的主题。我长期以来观察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我认为我们华人并不是一个很有“质感”的民族。所谓的“质感”指的就是一个东西的材质、与它外观上的美学设计,及其整体的精致度。我们会喜欢买一些价钱偏高的名牌包,譬如LV、Gucci等,是因为直觉的就喜欢那些名牌所代表的价值与品味。一般人总是很自然的会去追求名牌衣饰的质感,但却忽略了买此类商品的人,其本身却往往没有什么质感。我对台湾比较熟,所以现主要以我在台湾所观察到的现象举例。像一些在北市闹区逛街的年轻女生,很多时候的穿着并不是很协调:她可能上身套一件优雅的洋装,下半身却穿着嘻哈风的牛仔裤,然后脚上硬生生的一双廉价的夹趾拖鞋。当然此类的造型,某些时候美其名为混搭,问题是,大部份的人都搭配的很没有风格。常常自己的穿着品味的调性并不具备一致性,没有基本的美学素养,但却盲目地去追求名牌,这是精神错乱式的荒谬。大部份的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都懂得会去追求衣服、皮包、汽车等物品的质感。因为美的东西其价值是有共通性的,没有人不喜欢美的东西。但大家在拼命追求商品外在质感的同时,却常常忽略了自身对穿着打扮很基本的美学素养,变成需借助与依赖这些名牌的材质去衬托自己的行情。
至于事前为何没有整理好一篇结构完整条理分明的演讲稿呢?因为我觉得将一个自己平常即已熟悉而且持续性关注的议题在一个小时内做一个短暂性的论述,应该是要驾轻就熟、侃侃而谈吧!那本来就是你所善长的东西,我想还不至于需要去默背整篇事前就已准备好的演讲稿。当然啦!虽然我没有在事前用键盘将演讲的内容一个字一个字的敲打出来,但出发前我还是很认真的在脑海中演练过好几遍这次要跟同学们报告的演讲内容。
在此也顺便趁此机会感谢那天有去现场听讲的北大同学你们的热情捧场。当天会场次序良好,没有交头接耳不耐烦的聒噪声,也没看到有那个同学现场精神不济的打起瞌睡,全场三百多人专注的聆听,没有一点的吵杂声,留给我一个对北大很良好的印象。可惜的是,真的是来匆匆,去也匆匆,由于我当天是晚上7点开讲,我们一行人从由某个不知名的侧门进入校区,随即驱车直达演讲会场,当时天色已晚,什么校园的景致也没瞧见。结束后又立刻驱车离开北大的校园。因此,虽然一路风尘仆仆台北从大老远的跑了一趟北大,但北大的校园长怎样,我可是一点都不清楚,这应该算是此次的行程中最大的遗憾吧!
【一个没有质感的民族】(上部)
很高兴来到北京大学和各位同学进行这场文化上的交流与经验的分享。我今天所要演讲的题目是:“一个没有质感的民族。”我在这里所指的民族,不是别人,就是我们华人自己。而华人一词的称谓泛指包括内地、台湾、香港、星马、与东南亚一带的传统华侨,以及美加地区的华裔新移民等。
我想可能很多同学都已注意到,我写了很多所谓“中国风”的歌词作品,譬如《娘子》、《双截棍》、《爷爷泡的茶》、《东风破》,还有最近的《菊花台》、《千里之外》等。其实这些歌词中浓厚的古诗词韵味并不是偶然间产生的,作品是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价值观跟性格的。一直以来我就是一个民族意识很重的人,长期性的关注跟民族、传统、与文化相关联的议题。当我这种文化意识跟音乐相结合起来时,就自然而然的孕育出所谓“中国风”的歌词,这是首先跟大家解释为何我会创作出如此倾向的作品。
现在开始进入我们的主题。我长期以来观察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我认为我们华人并不是一个很有“质感”的民族。所谓的“质感”指的就是一个东西的材质、与它外观上的美学设计,及其整体的精致度。我们会喜欢买一些价钱偏高的名牌包,譬如LV、Gucci等,是因为直觉的就喜欢那些名牌所代表的价值与品味。一般人总是很自然的会去追求名牌衣饰的质感,但却忽略了买此类商品的人,其本身却往往没有什么质感。我对台湾比较熟,所以现主要以我在台湾所观察到的现象举例。像一些在北市闹区逛街的年轻女生,很多时候的穿着并不是很协调:她可能上身套一件优雅的洋装,下半身却穿着嘻哈风的牛仔裤,然后脚上硬生生的一双廉价的夹趾拖鞋。当然此类的造型,某些时候美其名为混搭,问题是,大部份的人都搭配的很没有风格。常常自己的穿着品味的调性并不具备一致性,没有基本的美学素养,但却盲目地去追求名牌,这是精神错乱式的荒谬。大部份的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都懂得会去追求衣服、皮包、汽车等物品的质感。因为美的东西其价值是有共通性的,没有人不喜欢美的东西。但大家在拼命追求商品外在质感的同时,却常常忽略了自身对穿着打扮很基本的美学素养,变成需借助与依赖这些名牌的材质去衬托自己的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