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的鲁尼吧 关注:177贴子:16,050
  • 7回复贴,共1

【高兴的鲁尼★社工】个案工作的发展历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8-01-21 22:27回复
    社会个案工作的萌芽时期(17世纪-19世纪中期)
    ①济贫法时代。②各种宗教慈善组织的兴起。③1819年查默斯(Thomas Chalmers)提出了“程序指导”(Directory of Procedure)的救济理论。
    初级专业化阶段(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期)
    ①1869年慈善组织协会(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C.O.S)的成立。②1870年友好访问员(friendly visitor)的出现。③1898年纽约社会工作学院的成立。
    专业化阶段(20世纪初期-20世纪40年代)
    ①1910年,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相继开设了与社会工作有关的课程。②1918年,玛丽•里斯曼(Mary Richmond)在《社会诊断》和《何为社会个案工作》(1922)中,以有系统的方式,说明社会个案工作的原则,诊断工作的架构,个案工作者的责任和提升会谈的重要性。③1929米尔福特会议(Milford),会议发表了”社会个案工作—其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报告,强调个案工作在本质上为科学,在运用上为专业,并对各种不同领域中的个案工作实施,描述了一些共同的原则。④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
    多元化发展时期(20世纪40年代后)
    ①美国公立大学纷纷开设社会工作。②多种个案工作流派的共存:社会暨心理学派、行为修正学派、问题解决学派、功能学派、任务中心学派、危机调适学派和家族治疗学派等等。③多种理论的运用:文化人类学、行为修正、危机理论、沟通理论、小团体理论、社会角色理论、系统理论、沟通理论、学习理论、自我心理学和心理分析等等。


    2楼2008-01-21 22:27
    回复
      如何进行会谈的,以PPT为主
      第一节 会谈的意义与特性
      一、会谈的意义:社会个案工作者与案主藉会谈以进行人际间交谈式的互动,乃是为了达成案主的权益而设计的助人化沟通过程。
      会谈创造一种谈话机会与情景,使案主得以与社会个案工作者展开一连串的沟通历程。在这种会谈的互谈中,案主与社工交换观念、表达态度、分享情感、交流经验、影响行为等,期能因应案主的人生难关或生活难题。 
      二、会谈的定义:谈话核心:
      ①双方使用口语、非口语的方式表达以交换意见、态度与感觉。②藉面对面的交互行动以相互影响。③会谈内容选择便利达到会谈目的的话题。④会谈者与受会谈者的角色与职责须明确区分。⑤会谈者对受会谈者提供服务的必要,但受会谈者则无此义务,双方非互惠关系。⑥会谈者行动须经详细计划,深思熟虑后作有意义选择后形成。⑦会谈者在会谈期间因受会谈者请求须与其维持接触协助的义务。⑧会谈时间长短、地点场合的选择须经正式安排。⑨有效用的会谈不避讳不愉快的事实与感受。⑩会谈的结果尽量使双方均感到满意及愉快。
       社会个案工作者的会谈是指工作者与案主沟通其内、外在讯息,分享案主实际或不实际的思想、感受、行为、以有信度、效度化地交谈,并获得有助于案主与工作者共同分析问题的真切资料,最后经由有进展性的沟通过程,让案主自我抉择其解决问题与调适之道。
      三、会谈的特性:
      ①会谈是工作者最直接助人的技术。②会谈是工作者为了帮助案主个人与环境调适良好社会功能才进行的。③会谈不论是否在工作者所属的机构进行,工作者仍代表着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与任务。④会谈的进行常顺着案主的特质与喜好,自由参与式的会谈。⑤会谈中先着重工作者与案主建立关系首要的人际互动。⑥会谈过程常任案主自然地舒发情感,故工作者较难预料可能的完整谈话架构,大多数是在应变情景中加以反应。⑦会谈的高度自由,亦常激发案主坦露具隐私性与情绪性的主观资料,而工作者则须在高度尊重个人独特性下,引导案主与工作者交谈有效的客观事实,以达到采用会谈技术助人的最大效用。
      第二节 会谈前的认识与准备
      一、会谈前的认识:自我反问的四个问题:
      ①谁来接受与进行会谈?(我跟怎样的人谈话,而我是一个怎样的工作者?)②会谈中的双方都各有对对方的期待?(案主会希望我是如何?我也期待案主会如何?)③实际的会谈可如何进行会顺利些?(反覆思索专业训练的原理原则与会谈事项)④对案主与工作者之间,双方各存在什么社会压力与次文化背景?(性别差异、成长背景不同、学历、经历不同等)
      二、会谈的准备的工作:
      ⑴工作者的仪表
      ⑵会谈场所的安排:①基本条件:环境清净而单纯、室内布置清新素雅、简朴温暖、空间适宜、光线充足、温度和湿度适宜等。
      ②增进安全气氛条件:桌椅距离可移动、家俱质料、颜色反映出亲切温馨、壁画或壁饰适宜;工作者与案主约可成四十五度角的坐姿以防视野的紧适度等。
      ⑶会谈开始前的社交琐事
      ⑷工作者与案主的相互称呼
      ⑸会谈时间长短与频率:每次会谈以四十到五十分钟为度
      ⑹会谈费用:非自愿性案主的预备
      ⑺会谈过程中的笔记
      ⑻会谈辅助器材的运用
      ⑼会谈时双方健康状态检视
      第三节 各类型会谈要义
      一、由会谈情景产生的方式不同的分类
      电话会谈:适用情景:
      ①直接面谈须到机构进行,距离远,交通不便,费时较多;②案主害怕与工作者见面谈话的压力情景;③案主担心走入社服机构接受面谈造成身份泄漏;④案主危机或欲求生时,利用电话试探工作者的诚意及作自己困兽犹斗的挣扎。
      电话会谈的特色:
      ①对紧急情况具有最便捷的处理价值;②无法面对面观察非语言线索,影响沟通实质效果;③工作者须作比较完整的语词表达,以促进与案主的真切沟通;④不易掌握案主的状况;⑤易建立一种不正确的形象揣测;⑥视作接受面谈前的工具;⑦工作者需要高度敏感于案主语调的速度、中断、沉默、叹息及可听出的线索作积极反应⑧透过电话会谈的声调失真,易误导对双方的揣测。
      


      6楼2008-01-21 22:29
      回复
        办公室会谈特色:
        ①会谈环境可精心设计成最利会谈过程;②工作者可接见案主的人和真实反应,以免误导的偏差;③会谈的时间可预排;④有利于动员有利的人物参与协助;⑤可避免案主心有旁骛或旁人涉入;⑥工作者对案主的接待周到细致,可缓和案主的恐惧;⑦有利于发挥会谈辅助器材;⑧有机会将电话会谈和访视会谈的案主转到机构,可查证真实性与考验案主的信任感程度;⑨对于自动前来申请的案主,有助于案主履行会谈的互动职责。
        访视会谈特色:
        ①工作者可藉访视机会经入案主真实的生活环境收集资料与诊断了解;②案主允许工作者进入他的生活环境中,有利于案主与工作者建立亲近的关系;③工作者需要花费访视旅途的更多时间;④工作者进入不可预测的案主环境中,自己须先行调适;⑤由于访视会谈太生活化的情景,案主易只注重社交性款待,而较难集中注意力会谈;⑥案主有时会因工作者的介入生活情景,反而有所防范,担心过多的隐私被工作者侦察出来,还动摇原本的信任感
        二、根据会谈目的的不同分类
        资料性会谈:工作者仅为搜集案主的相关资料,比较接近询问各种生活史或案主背景资料。
        诊断性会谈:工作者以会谈过程所得的综合资料进行评价,此评价须参照行政设定标准和专业判断水准,以诊断出案主是否合乎条件,再予以决定是否依标准协助案主。
        咨询性会谈:工作者与案主由一般生活困境的需求展开会谈,较不涉入病理导向的交谈,使案主藉短期咨询性的自我领悟,达成健全身心成长的会谈目的。
        治疗性会谈:工作者针对社会功能失调、身心健康丧失、行为异常的案主,须设法于会谈过程中减少人与环境调适的各种阻碍因素,藉治疗性的深度沟通,以期使案主产生有效的社会功能,恢复身心健康、行为修正的目的。
        三、根据会谈时间的前后不同的分类
        初次的会谈
        进展中的会谈
        结束的会谈
        第四节 会谈者与受会谈者的互动职责
        一、工作者的职责
        ①会谈者须以能够同理、尊重、真诚、温暖整合的人自然地呈现在受会谈者的面前,而且十分专注的进入会谈情景。②会谈者须与受会谈者建立友善的良好关系,并让案主感受到工作者以助人为要务。③会谈者须具引导受会谈者表达感受的能力。④会谈者须不断的疏解受会谈者的内心焦虑,并给予最大的心理支持,让案主鼓足面对困境的勇气。⑤会谈者须排除对受会谈者的喜恶偏好。⑥会谈者须能接受受会谈者的独特行为,且以了解行为的接纳感情去探讨行为的影响因素。⑦会谈者须兼顾理智与情感运用自如地与受会谈者沟通。
        二、案主的职责
        ①受会谈者须努力地将个人想法、感受和行为表现,以口语方式诉说给会谈者听。②受会谈者须诚心且真实地将潜在问题坦露给会谈者了解。③受会谈者须自我增强接受会谈服务的意愿与动机。④受会谈者须尽量与会谈者合作且愉快地交谈。⑤受会谈者须自我承担按抉择行动方针的责任。⑥受会谈者须把握与会谈者有限的沟通时间。⑦受会谈者须避免提供不真实资料,让会谈者研判状况偏差,且不利于受会谈者。
        ①个别化。②工作者宜主动积极地表达所观察与所了解地讯息予案主知晓。③引导案主于宣泄面临困境地不良或负向情绪后,亦能领导案主作冷静、理智和创造性地思考与反应。④非批判的态度。⑤适度的感情介入。⑥不因案主沟通困难、理解反应慢、改变抵制强、自我调适力退步而拒绝与其会谈,仍须深究阻碍因素何在。⑦工作者宜善用专业判断力,助案主尽早察觉自己的不良态度和偏差行为倾向。⑧自决⑨保密。⑩每次会谈结束前预留时间给案主询问,并对此次会谈作结语,同时作好下次会谈的约定和准备。
        第五节 会谈的基本原则
        第六节 如何开展初次会谈
        ⑴首先须靠敏锐的观察力去测知案主身体的语言和情绪状态。
        ⑵工作者若使案主安心地进行会谈后,则可针对其提出问题的内容问话,话中的漏洞、话题的不连贯处、未能详尽表白的意思、一再重复说明的人物与事件、话题与话题间的相关性等加以询问对谈。
        


        7楼2008-01-21 22:29
        回复
          如何进行会谈的,以PPT为主
          第一节 会谈的意义与特性
          一、会谈的意义:社会个案工作者与案主藉会谈以进行人际间交谈式的互动,乃是为了达成案主的权益而设计的助人化沟通过程。
          会谈创造一种谈话机会与情景,使案主得以与社会个案工作者展开一连串的沟通历程。在这种会谈的互谈中,案主与社工交换观念、表达态度、分享情感、交流经验、影响行为等,期能因应案主的人生难关或生活难题。 
          二、会谈的定义:谈话核心:
          ①双方使用口语、非口语的方式表达以交换意见、态度与感觉。②藉面对面的交互行动以相互影响。③会谈内容选择便利达到会谈目的的话题。④会谈者与受会谈者的角色与职责须明确区分。⑤会谈者对受会谈者提供服务的必要,但受会谈者则无此义务,双方非互惠关系。⑥会谈者行动须经详细计划,深思熟虑后作有意义选择后形成。⑦会谈者在会谈期间因受会谈者请求须与其维持接触协助的义务。⑧会谈时间长短、地点场合的选择须经正式安排。⑨有效用的会谈不避讳不愉快的事实与感受。⑩会谈的结果尽量使双方均感到满意及愉快。
           社会个案工作者的会谈是指工作者与案主沟通其内、外在讯息,分享案主实际或不实际的思想、感受、行为、以有信度、效度化地交谈,并获得有助于案主与工作者共同分析问题的真切资料,最后经由有进展性的沟通过程,让案主自我抉择其解决问题与调适之道。
          三、会谈的特性:
          ①会谈是工作者最直接助人的技术。②会谈是工作者为了帮助案主个人与环境调适良好社会功能才进行的。③会谈不论是否在工作者所属的机构进行,工作者仍代表着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与任务。④会谈的进行常顺着案主的特质与喜好,自由参与式的会谈。⑤会谈中先着重工作者与案主建立关系首要的人际互动。⑥会谈过程常任案主自然地舒发情感,故工作者较难预料可能的完整谈话架构,大多数是在应变情景中加以反应。⑦会谈的高度自由,亦常激发案主坦露具隐私性与情绪性的主观资料,而工作者则须在高度尊重个人独特性下,引导案主与工作者交谈有效的客观事实,以达到采用会谈技术助人的最大效用。
          第二节 会谈前的认识与准备
          一、会谈前的认识:自我反问的四个问题:
          ①谁来接受与进行会谈?(我跟怎样的人谈话,而我是一个怎样的工作者?)②会谈中的双方都各有对对方的期待?(案主会希望我是如何?我也期待案主会如何?)③实际的会谈可如何进行会顺利些?(反覆思索专业训练的原理原则与会谈事项)④对案主与工作者之间,双方各存在什么社会压力与次文化背景?(性别差异、成长背景不同、学历、经历不同等)
          二、会谈的准备的工作:
          ⑴工作者的仪表
          ⑵会谈场所的安排:①基本条件:环境清净而单纯、室内布置清新素雅、简朴温暖、空间适宜、光线充足、温度和湿度适宜等。
          ②增进安全气氛条件:桌椅距离可移动、家俱质料、颜色反映出亲切温馨、壁画或壁饰适宜;工作者与案主约可成四十五度角的坐姿以防视野的紧适度等。
          ⑶会谈开始前的社交琐事
          ⑷工作者与案主的相互称呼
          ⑸会谈时间长短与频率:每次会谈以四十到五十分钟为度
          ⑹会谈费用:非自愿性案主的预备
          ⑺会谈过程中的笔记
          ⑻会谈辅助器材的运用
          ⑼会谈时双方健康状态检视
          第三节 各类型会谈要义
          一、由会谈情景产生的方式不同的分类
          电话会谈:适用情景:
          ①直接面谈须到机构进行,距离远,交通不便,费时较多;②案主害怕与工作者见面谈话的压力情景;③案主担心走入社服机构接受面谈造成身份泄漏;④案主危机或欲求生时,利用电话试探工作者的诚意及作自己困兽犹斗的挣扎。
          电话会谈的特色:
          ①对紧急情况具有最便捷的处理价值;②无法面对面观察非语言线索,影响沟通实质效果;③工作者须作比较完整的语词表达,以促进与案主的真切沟通;④不易掌握案主的状况;⑤易建立一种不正确的形象揣测;⑥视作接受面谈前的工具;⑦工作者需要高度敏感于案主语调的速度、中断、沉默、叹息及可听出的线索作积极反应⑧透过电话会谈的声调失真,易误导对双方的揣测。
          


          9楼2008-01-21 22:49
          回复
            办公室会谈特色:
            ①会谈环境可精心设计成最利会谈过程;②工作者可接见案主的人和真实反应,以免误导的偏差;③会谈的时间可预排;④有利于动员有利的人物参与协助;⑤可避免案主心有旁骛或旁人涉入;⑥工作者对案主的接待周到细致,可缓和案主的恐惧;⑦有利于发挥会谈辅助器材;⑧有机会将电话会谈和访视会谈的案主转到机构,可查证真实性与考验案主的信任感程度;⑨对于自动前来申请的案主,有助于案主履行会谈的互动职责。
            访视会谈特色:
            ①工作者可藉访视机会经入案主真实的生活环境收集资料与诊断了解;②案主允许工作者进入他的生活环境中,有利于案主与工作者建立亲近的关系;③工作者需要花费访视旅途的更多时间;④工作者进入不可预测的案主环境中,自己须先行调适;⑤由于访视会谈太生活化的情景,案主易只注重社交性款待,而较难集中注意力会谈;⑥案主有时会因工作者的介入生活情景,反而有所防范,担心过多的隐私被工作者侦察出来,还动摇原本的信任感
            二、根据会谈目的的不同分类
            资料性会谈:工作者仅为搜集案主的相关资料,比较接近询问各种生活史或案主背景资料。
            诊断性会谈:工作者以会谈过程所得的综合资料进行评价,此评价须参照行政设定标准和专业判断水准,以诊断出案主是否合乎条件,再予以决定是否依标准协助案主。
            咨询性会谈:工作者与案主由一般生活困境的需求展开会谈,较不涉入病理导向的交谈,使案主藉短期咨询性的自我领悟,达成健全身心成长的会谈目的。
            治疗性会谈:工作者针对社会功能失调、身心健康丧失、行为异常的案主,须设法于会谈过程中减少人与环境调适的各种阻碍因素,藉治疗性的深度沟通,以期使案主产生有效的社会功能,恢复身心健康、行为修正的目的。
            三、根据会谈时间的前后不同的分类
            初次的会谈
            进展中的会谈
            结束的会谈
            第四节 会谈者与受会谈者的互动职责
            一、工作者的职责
            ①会谈者须以能够同理、尊重、真诚、温暖整合的人自然地呈现在受会谈者的面前,而且十分专注的进入会谈情景。②会谈者须与受会谈者建立友善的良好关系,并让案主感受到工作者以助人为要务。③会谈者须具引导受会谈者表达感受的能力。④会谈者须不断的疏解受会谈者的内心焦虑,并给予最大的心理支持,让案主鼓足面对困境的勇气。⑤会谈者须排除对受会谈者的喜恶偏好。⑥会谈者须能接受受会谈者的独特行为,且以了解行为的接纳感情去探讨行为的影响因素。⑦会谈者须兼顾理智与情感运用自如地与受会谈者沟通。
            二、案主的职责
            ①受会谈者须努力地将个人想法、感受和行为表现,以口语方式诉说给会谈者听。②受会谈者须诚心且真实地将潜在问题坦露给会谈者了解。③受会谈者须自我增强接受会谈服务的意愿与动机。④受会谈者须尽量与会谈者合作且愉快地交谈。⑤受会谈者须自我承担按抉择行动方针的责任。⑥受会谈者须把握与会谈者有限的沟通时间。⑦受会谈者须避免提供不真实资料,让会谈者研判状况偏差,且不利于受会谈者。
            ①个别化。②工作者宜主动积极地表达所观察与所了解地讯息予案主知晓。③引导案主于宣泄面临困境地不良或负向情绪后,亦能领导案主作冷静、理智和创造性地思考与反应。④非批判的态度。⑤适度的感情介入。⑥不因案主沟通困难、理解反应慢、改变抵制强、自我调适力退步而拒绝与其会谈,仍须深究阻碍因素何在。⑦工作者宜善用专业判断力,助案主尽早察觉自己的不良态度和偏差行为倾向。⑧自决⑨保密。⑩每次会谈结束前预留时间给案主询问,并对此次会谈作结语,同时作好下次会谈的约定和准备。
            第五节 会谈的基本原则
            第六节 如何开展初次会谈
            ⑴首先须靠敏锐的观察力去测知案主身体的语言和情绪状态。
            ⑵工作者若使案主安心地进行会谈后,则可针对其提出问题的内容问话,话中的漏洞、话题的不连贯处、未能详尽表白的意思、一再重复说明的人物与事件、话题与话题间的相关性等加以询问对谈。
            


            10楼2008-01-21 22:49
            回复
              讨论问题的技术:
              第八节 联合会谈的运用
              定义:一位工作者与两位或以上案主会谈为联合会谈。
              使用范围:男女情感问题、夫妻婚姻关系问题、亲子关系问题、有关一家人的家庭问题等
              其他实施理论的概念及其工作程序
              ⒈行为修正派个案工作理论
              起源:
               20世纪25年中Pavlov有关条件反射的研究,或称为古典条件反射理论;
               Thorndike、Shkinner等人创立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60年代Bandura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基本派别: 
              反应制约派(古典条件反射理论):由Pavlov创立,主要强调¡°刺激(S-R)-反应¡±公式,即刺激引发反应。
              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反应,中性刺激,条件刺激,条件反应。
              操作制约派:由Skinner及其门生所发展出来。认为结果引发反应。
               Thorndike对于猫在有目的的活动(出笼吃东西)中,如何学习解决困难问题的研究。
               他提出,学习是一个试误的过程,个体会在不断的试误中找到正确地反应;在试误过程中,某一行为之所以能够与某一刺激发生联结,原因是该反应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
               Skinner后面改进了Thorndike的实验设计,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或工具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原强化物:指满足个体需求的刺激物
               次强化物:经学习而间接使个体满足的刺激物
               正强化物:个体反应后带来的刺激物能强化该反应
               负强化物:个体反应能使厌恶性刺激物停止
              社会学习论:由Bandura创立,认为行为经由模塑过程-即观察、学习和模仿过程,就可使行为改变。
              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基础,它的产生是由学习的人在社会情景中,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方式及其后果间接学习到的。间接学习的过程称为模仿,模仿的对象称为榜样。
              自我规范:学习者用习的的标准来评估自己,修正自己
              自我强化:满足规范之后自然就加强了他所模仿的行为
              人性观:
               现代的行为派治疗法采取系统化与结构化的做法,并不带有决定论的色彩。
               即不认为人只是社会文化制约下的产物,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也有能力改变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人对环境的影响兼而有之。特别是Bandura的理论反对机械论和决定论对人类行为的看法,因为它们未能充分考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力。
               目前,行为主义方法开始融合行为取向和人本取向。
              (二)基本特征
              ①根据科学方法的原理和步骤,将通过实验得到的学习原理用于协助当事人改变其适应不良的行为。
              ②强调当事人目前的问题与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不强调历史性的决定因素。
              ③当事人必须采取特定的行动,寻求改变,以解决自身的问题,而不是光谈自己的情况。
              ④在内容上大部分带有教育色彩,强调教导当事人学会自我管理的技能,并期望他们能将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每天的日常生活中。
              ⑤具有弹性,能依据不同当事人的不同问题而调整变化。
              ⑥实际工作以当事人与工作员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为基础,这有两方面的意义。
              基本方法与技巧
              辅导目标:治疗目标是行为派治疗法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代的行为治疗法强调当事人对于自己接受什么样的治疗要 扮演积极的角色。
              工作员的角色:注意明确的事务,并会有系统地收集情景因素、问题行为的构成以及困扰所造成的结构。 扮演榜样的角色
              当事人的角色:当事人在辅导中有十分明确的角色。他要主动参与选择和拟定目标的工作,要有改变的动机,乐于配合工作员的辅导场所和现实生活中尽力实现辅导目标。
              辅导关系:辅导关系对于行为改变有重要贡献。但只是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
              (三)基本技巧:
              ⑴有关操作型的技巧:
              正增强法:又称为代币法,在某行为发生之后给予奖励性刺激,以增强或维持某一理想的行为。
              负增强法:亦负性奖励,在行为发生之后,马上给予案主减少原有的痛苦,或使案主避免原有的嫌恶刺激。
              差别增强法:在理想行为出现时,给予奖励刺激,在不理想行为出现时,扣除原先的奖励刺激,可以增强或维持理想的行为,同时减弱或消除不理想的行为。
              


              12楼2008-01-21 22:49
              回复
                加油咯,虽然目前没做这行,但是我觉得这个专业对我自己而言是很有帮助的,希望你也一样


                15楼2012-05-31 19: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