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吧 关注:25贴子:364
  • 7回复贴,共1

《论语》之"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8-01-22 10:28回复
    【原文】 
    4•1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注释】 
    (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评析】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注释】 
    (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作动词。 
    【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评析】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楼2008-01-22 10:29
    回复
      2025-08-20 10:58:4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原文】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评析】 
      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原文】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原文】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评析】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原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评析】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3楼2008-01-22 10:29
      回复
        【原文】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原文】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注释】 
        (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2)莫:疏远、冷淡。 
        (3)义:适宜、妥当。 
        (4)比:亲近、相近、靠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原文】 
        4•11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 
        4•12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注释】 
        (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2)怨:别人的怨恨。 
        【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评析】 
        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4楼2008-01-22 10:29
        回复
          【原文】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2)?” 
          【注释】 
          (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2)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评析】 
          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之,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孔子时代的“国”乃“诸侯国”,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然而,在近代以来,曾国藩等人仍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采取“礼让为国”的原则,那就难免被指责为“卖国主义”了。 

          【原文】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评析】 
          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原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评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原文】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5楼2008-01-22 10:30
          回复
            【原文】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评析】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原文】 
            4•18 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 
            【注释】 
            (1)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2)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评析】 
            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原文】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注释】 
            (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2)方:一定的地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评析】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原文】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 
            【注释】 
            (1)本章内容见于《学而篇》1•11章,此处略。 

            【原文】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评析】 
            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孝”。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绝对服从父母,这是要给予批评的。 

            【原文】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评析】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原文】 
            4•23 子曰:“以约(1)失之者鲜(2)矣。” 
            【注释】 
            (1)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原文】 
            4•24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注释】 
            (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原文】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6楼2008-01-22 10:31
            回复
              【原文】 
              4•26 子游曰:“事君数(1),斯(2)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1)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2)斯:就。 
              【译文】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7楼2008-01-22 10:31
              回复
                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古文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个人浅析]孔子在这里从反面讲仁。孔子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古文今译]子贡说:子贡问:“假如有人能够广施恩惠给百姓,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这个人怎么样?可以说是做到仁了吗?”
                孔子说:“岂止做到了仁,那简直是圣了!就是尧舜恐怕都不一定做得到呢!至于说仁,那不过是自己想有作为,也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让别人飞黄腾达。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就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个人浅析]孔子在这里提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人”理念。同时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做到“仁”的重要原则。这是孔子论述的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论语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古文今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要领。”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论语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古文今译]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个人浅析]这里孔子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 

                [[论语原文]攀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古文今译]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外国(外地),也要这样做。” 
                [个人浅析]孔子认为“恭”、“敬”、“忠”是仁的基本内涵。 

                [论语原文]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古文今译]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个人浅析]孔子把刚毅果断、言行谨慎、朴实无华做为“仁”人要具备的的气质。 

                [论语原文]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古文今译]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将五种品德推行到社会上的,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与“仁”的学说


                8楼2008-01-22 10: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