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拿到大王图这本书时首先看了封面,是当时微博自己投得那一种,瞬间满足了。现在看来图上画得应当是符融策马奔向龙首原时回望长安的那个场景吧。符融回望的时候想的该是什么呢,在茫茫的龙首原上,惟这座古旧的长安城静默的立着,历尽时间的冲刷,烧了重建,纵成断壁残垣,也依旧伫立的长安城,在冬日的漫天大雪里,在符融回首的那瞬间。<?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每每在诗里或者小说中读到长安这个字眼时心里总是艳羡的,大概这个词的本身就凝注了那些个想得到却难持久的情感,心中若无方向,身置何处亦都是漂泊。但就是这个美好的字眼,这个无人不想得到的长安。这座看似流年经转不换但早已斑驳的城却囚禁了那个氐族少年皇帝——符生的一生。
不知为何,从一开始我就喜欢上了符生。也许多数人都心喜俊秀的符融,但我确实从心底里,为符生那短暂却跌宕的一生感到痛惜,符生不适合那座心计交错的长安城。符融和洛娥都曾做过梦,梦里的符生是一头黑熊,孤独行走在龙首原上,鲜血衬着大雪,让人惊惶。我却觉得符生不是如此,在那个世上,没有人真正能懂得符生。因为他们之间有太多的交集,记忆已深深烙印在脑海,无论符生做了什么,他们都自以为是的在心中揣测,纵然是符生最喜爱的堂弟符融,也不会知道符生心底深处到底藏着些什么。
符生从生下来便是独眼,受尽世人嘲笑,不论是亲近的人,还是陌生的人。尤以他的母亲最甚,他一生都想求得别人轻而易举便拥有的母亲的爱。
从他说出那句“我是性耐刀槊,不堪棰楚!”便知道他当时已是倔强桀骜的少年。
那时七岁的符生独自躺在冰天雪地的莽原上,独自看着苍茫的天,无数次的想到过死,凛风刮过树枝,尽是苍凉。而符生就那么躺着,暗无天日。符生是七岁始敬慕符菁的,大概是因为当时符菁终于为符生指引了一条路。符生本该是愤恨的,老天待他如此之薄,生于乱世,却是独眼,旁边人恶毒的嘲笑中恐怕还夹杂着类似独眼有何用处,不过是废物一个不如去死一般的话语。但符菁却没有,而是对他道,生是独眼,该比旁人更能瞄准猎物,更该勇猛些。当时的符生是迷茫的,但符菁却给了他一条可以走下去的路,可以挡住那些恶毒的话语的道路,纵然模糊亦艰难,但却能看得到的路。我想,对于当时年幼的符生来说,符菁就是他心中唯一的道吧。
符生一直唤符融为小安乐,至死,符生都叫他为小安乐。符生觉得小安乐的眼里藏着些与符菁有些相近的东西。说不上来,但感觉的出。符融涉世其实不深,身上还保留着那份别人已泯灭的心性,那是符生虽未表现出来,但深藏心底的东西。别人都道他残酷暴虐,心情无常,可谁又不是如此?
符融曾唱道“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而人生终究如此辛劳,而你最后终如此迢遥。
符生一生中所感最多的大概就是“空”了,举头无际的天,俯首不知几重的地。灯灭人散的宴席后偌大空无着落的宫殿,或犹如山中洞穴的寝殿。无处不是空的,空得人心彷徨。
犹记斩杀符黄眉,符生从北大营回长安城时,那时正值黄昏,长安城西边的三座城门全部大开恭迎皇帝,碎金般的阳光铺满道路,似是辉煌,却又莫名的凄凉,那样肃穆的百官,虽整齐排列,惊惧间又转着别样的心思,而这样一个让人身心俱疲的城,却又是不得不回。
符生讨厌汉人的规矩,爱喝酒。讨厌被缚后的软弱,便如他自己说的,性耐刀槊,不堪棰楚!他痛恨人世的复杂,虚伪,阴阳怪气与那些肮脏的弯弯绕儿。
他也曾整顿朝纲,不顾太后令擢升符融掌管司栗内史。他也曾让菖蒲宫明亮如昼,他甚至还在为未出世的孩子认真的挑着马儿,他也终于学会了期盼,也终于愿意期盼,但最终这一切都被毁了。是太后毁了他吗,不,不是,是这残酷的世间,是这压抑着的长安城,是他从来不屑于要却一直禁锢他的所之谓的权力,让他一直被囚在这密不透风直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孤城。
太后的死是一个引,一个终于可以让他放纵恣意的引子。也许之前的种种,也只是他刻意的想让母亲注视着他而所为。孤僻的少年,终究只求一个可以肯定的眼神,一个可以宽慰的怀抱,可这偌大的长安城,没有一个,一个也没有。
他终于失去了一切,在他觉得可以得到之时,这毁灭来的如此之快,尽管之前已有察觉,尽管这个铺垫悄无声息。唯有酒,才能平息,才能忘却,才能把这虚幻之界重新弥补,才能忘了当初被撕碎的痛苦。
罡风曝日,剧雪骤雹,殿宇坍毁,梁木无存!符生对符融道:“小安乐,他日我死之后,你也当如此安葬我,把我剁成肉糜,以袋裹之,拖之于马后,纵奔三百里….”
而人生终究如此辛劳,而你最后如此迢遥。
对椴公的裂国期待已久,全篇读完依旧意犹未尽。本身也不怎么会评论一些东西。只是对符生特别喜爱所以写了这些东西。
对于符生,该如《妙色王求法偈》中说得那般。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
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