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主义者败局?2008年01月22日17:18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改良主义者败局?
温铁军说自己是一个改良主义者,然而他的路却愈走愈窄,《中国改革?农村版》被关闭了,晏阳初乡建学院也被关了,对他的评价也越来越复杂
本刊记者 林海 发自河北定县、北京
新“定县实验”结局
事情来得太突然。
2007年4月12日晚,7点40分左右,距北京230公里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电被停了,正在观看中央电视台去年采访温铁军录像的学员们陷入一片漆黑。
不一会儿,一大群人出现在学院门口,17辆车把学院门前的路排满。门卫张大叔还以为又来了一批学员。
后来,他发现不对,人越来越多,而且都是本地人,其中几个还戴了墨镜。他们让参加培训的学员当晚即离开此地。
一番争执后,晚上9点多,所有的学员被要求集中开会,定州市教育局有关人员宣布说,学院是非法办学。学院工作人员马上争执说,他们有合法注册证件。
一宿,这些人没有离开,他们守在学院门口,在车上睡觉。学院工作人员给院长温铁军汇报此事,没有明确的答复,他们只有自己商量着到底怎么办。
第二天早晨,他们选择了离开。第一批人员清早搭公交车走了,第二批走的时候,学员们让工作人员带着在院内拍照留念。这时,学院的牌子第一次被摘了下来。
约摸20日左右,一辆车子把办公电脑等物品运走,所有的工作人员全部离开了学院。
走的时候,学院工作人员与村里签订了协议,每个月付给村里2000元,用来保管留下来的财物。
至本刊记者今年1月10日赶到河北定州,学院“关门”已半年多了,学院工作人员还没回来。北方的冬天干而冷,地上有水的地方结的冰比水泥地还硬,一个在村里投资的公司的人员已经借住在学院的一角。
定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人员的正式答复是“非法办学,已经被关闭了”,当初负责学院注册的成教科科长王习文说,“这是最高指示,保定市教育局、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都已经下结论了。”
村支书米金水对记者的到访几乎没作任何表态,只是一个劲地抽烟,连说了3个“很复杂”。
门卫张大叔则贴近记者的耳朵说:你记着,我说他们是不会回来的。
这些细节透露出这一场被称为继晏阳初之后的新“定县实验”的结局。
晏阳初乡建学院前后
从2003年7月19日到2007年4月12日,学院存活了3年零9个月。长满虫子的有机农业,“地球一号”生态建筑,农村合作社……3年里,学院一直在媒体的聚焦灯下。
温铁军也数不清多少次站在学院的一角,田间地头,或是站在“建立民主、改善民生”的大白底蓝字刷的标语前接受采访。有人评论说,温铁军成为中央电视台2003年年度经济人物,也与乡村建设的这些事分不开。
对于学院被关闭,温铁军和学院工作人员都不愿发表看法。
米金水,翟城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来一直希望找到什么方法,能够重新利用历史上晏阳初在该村做实验的历史资源,光大村庄名声。他当时想到的办法是注册“晏阳初牌蔬菜”,在遇到邱建生的那段时间,上头还正在评选生态文明村。
邱建生,《中国改革》杂志社农村版编辑,他是个奇怪的人,多年痴迷于晏阳初,见到米金水时,他在《中国改革?农村版》做了半年多的编辑。
2003年春节前,邱建生和同事带领了一群大学生到这个村与村民共度春节,与书记米金水相遇。之后他们找到晏阳初的儿子晏振东,讨论了建学院的想法。村委会也买了一座废弃的学校(后来的学院地址),花了39万,并且塑起了晏阳初头像。
温铁军起初没有答应邱建生办学院的事,提了3次,温铁军才答应了。
2003年7月19日,学院开张。
开幕式那天,艳阳高照,闷热无比,村里组织了秧歌队、锣鼓队,4架大鼓同时擂起,鼓声喧天,1000多村民等待着北京的专家和当地的官员到来,温铁军也发表讲话。
温铁军说自己是一个改良主义者,然而他的路却愈走愈窄,《中国改革?农村版》被关闭了,晏阳初乡建学院也被关了,对他的评价也越来越复杂
本刊记者 林海 发自河北定县、北京
新“定县实验”结局
事情来得太突然。
2007年4月12日晚,7点40分左右,距北京230公里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电被停了,正在观看中央电视台去年采访温铁军录像的学员们陷入一片漆黑。
不一会儿,一大群人出现在学院门口,17辆车把学院门前的路排满。门卫张大叔还以为又来了一批学员。
后来,他发现不对,人越来越多,而且都是本地人,其中几个还戴了墨镜。他们让参加培训的学员当晚即离开此地。
一番争执后,晚上9点多,所有的学员被要求集中开会,定州市教育局有关人员宣布说,学院是非法办学。学院工作人员马上争执说,他们有合法注册证件。
一宿,这些人没有离开,他们守在学院门口,在车上睡觉。学院工作人员给院长温铁军汇报此事,没有明确的答复,他们只有自己商量着到底怎么办。
第二天早晨,他们选择了离开。第一批人员清早搭公交车走了,第二批走的时候,学员们让工作人员带着在院内拍照留念。这时,学院的牌子第一次被摘了下来。
约摸20日左右,一辆车子把办公电脑等物品运走,所有的工作人员全部离开了学院。
走的时候,学院工作人员与村里签订了协议,每个月付给村里2000元,用来保管留下来的财物。
至本刊记者今年1月10日赶到河北定州,学院“关门”已半年多了,学院工作人员还没回来。北方的冬天干而冷,地上有水的地方结的冰比水泥地还硬,一个在村里投资的公司的人员已经借住在学院的一角。
定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人员的正式答复是“非法办学,已经被关闭了”,当初负责学院注册的成教科科长王习文说,“这是最高指示,保定市教育局、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都已经下结论了。”
村支书米金水对记者的到访几乎没作任何表态,只是一个劲地抽烟,连说了3个“很复杂”。
门卫张大叔则贴近记者的耳朵说:你记着,我说他们是不会回来的。
这些细节透露出这一场被称为继晏阳初之后的新“定县实验”的结局。
晏阳初乡建学院前后
从2003年7月19日到2007年4月12日,学院存活了3年零9个月。长满虫子的有机农业,“地球一号”生态建筑,农村合作社……3年里,学院一直在媒体的聚焦灯下。
温铁军也数不清多少次站在学院的一角,田间地头,或是站在“建立民主、改善民生”的大白底蓝字刷的标语前接受采访。有人评论说,温铁军成为中央电视台2003年年度经济人物,也与乡村建设的这些事分不开。
对于学院被关闭,温铁军和学院工作人员都不愿发表看法。
米金水,翟城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来一直希望找到什么方法,能够重新利用历史上晏阳初在该村做实验的历史资源,光大村庄名声。他当时想到的办法是注册“晏阳初牌蔬菜”,在遇到邱建生的那段时间,上头还正在评选生态文明村。
邱建生,《中国改革》杂志社农村版编辑,他是个奇怪的人,多年痴迷于晏阳初,见到米金水时,他在《中国改革?农村版》做了半年多的编辑。
2003年春节前,邱建生和同事带领了一群大学生到这个村与村民共度春节,与书记米金水相遇。之后他们找到晏阳初的儿子晏振东,讨论了建学院的想法。村委会也买了一座废弃的学校(后来的学院地址),花了39万,并且塑起了晏阳初头像。
温铁军起初没有答应邱建生办学院的事,提了3次,温铁军才答应了。
2003年7月19日,学院开张。
开幕式那天,艳阳高照,闷热无比,村里组织了秧歌队、锣鼓队,4架大鼓同时擂起,鼓声喧天,1000多村民等待着北京的专家和当地的官员到来,温铁军也发表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