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台州吧 关注:26贴子:147
  • 9回复贴,共1

汉服运动大事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华夏祖先,汉文化运动早日成功


1楼2014-07-17 23:06回复
    当代汉服运动大事记
    1、2003年7月21日 王育良上传自制汉服照,成为当代公开自制汉服第一人。这是汉服消亡三百年后首次以其民族服饰身份亮相。
    澳大利亚华裔王育良(网名“青松白雪”)从2001年APEC会议后开始关注中国民族服装,他在采访中提到:“2001年以后‘唐装’风行一时,那时无论我从哪个角度看,民族感情也好、审美也好,都感觉所谓的唐装实在是太陌生了,我一直觉得我的服装是那种大袖交领的。”
    2003年初19岁的王育良和网友李宗伟(网名“信而好古”)和的共同在“汉网”上研制汉服,王育良参照比较典型的样式,猜想制作了第一件汉服,并于7月21日在网络上公开,为当代公开自制汉服的第一人。

    王育良在镜子前自拍“第一件自制汉服”
    虽然汉民族衣冠已在三百年前消失,但其实在当代社会并不陌生。影视剧,戏曲等文化当中仍然保存着汉服的影子,是大多数人对“古代服饰”的直接印象。但随着“汉服”二字的再现,王育良这件衣服却让它再次以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意义公开。与此同时,也带动了更多的网友去制作、公开穿着展示自己的汉民族衣冠。


    5楼2014-07-17 23:09
    回复
      2005年8月,重庆大学学生张梦玥发表论文《汉服略考》,这是关于汉服概念的第一篇专业论文。
      2005年重庆大学学生张梦玥(网名“溟之幽思”)发表论文《汉服略考》,文章主要介绍了汉服的定义、消失历史、当代汉服运动等内容,这是关于汉服概念的第一篇专业论文,对奠定汉服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梦玥又于2006年毕业时提交《浅谈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概念》,进一步研究和阐述了汉服的概念与内涵,并指出汉服复兴对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此后,汉服及汉服复兴运动逐渐被高校、学术界、文化界所关注,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周星教授发表于《开放时代》2008年3期的《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21世纪初叶中国有关“民族服装”的新动态》,从人类学分析汉服的重现。自2010年开始,山东大学鲍怀敏的《汉民族服饰文化复兴研究》、西南大学周海华的《大学生对汉服的内隐态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房媛的《汉服运动研究》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将汉服运动作为其毕业论文研究的内容。此外,发表于社会各期刊的汉服论文更是不尽其数,相关的讨论和研究开始呈热烈的状态。

      《汉服略考》部分截图


      9楼2014-07-17 23:16
      回复
        2006年2月11日 江阴文庙举行了祭祀“江阴三公”活动,也拉开了全国各地定期祭拜民族英雄的序幕。
        2006年2月11日,6位网友在江阴祭祀抗清“江阴三公”。“江阴三公”是指明朝末年抗清斗争中殉国的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他们坚持“头可断,发决不可剃”,其崇高的民族气节一直为后人怀念和景仰。参加祭祀人员有黄海清(网名“大汉之风”)、王允(网名“东门”)、网友“仕风”等6人。从此以后,每年汉服祭祀活动都在此地举办,缅怀民族英雄。
        2006年11月19日,第二次祭祀三公的活动在此举办,参加人数达六十多位,人员来自南京、上海、常州、北京等地。截至2013年,江阴公祭活动已经举办了8届,成为了汉服运动中的一面旗帜。
        2013年以后,江阴公祭改为江阴汉服协会牵头,初定于每年农历8月21日进行小范围祭祀,清明期间进行全国公祭。

        2005年2月 第一次江阴公祭后合影
        受此活动影响,各地也纷纷展开了定期祭祀民族英雄的活动,希望通过此方式,唤起更多人对古礼、民族英雄的敬重。如2010年3月28日起,北京地区每年春季都举办祭祀文天祥活动;2008年4月6日起,福建地区举办祭祀戚继光活动,至今已两届;2011年12月11日珠三角地区举办的祭祀崖山战役的活动。
        2006年2月19日 瞿秋石以条幅、宣传单方式公开介绍汉服,是汉服活动中第一次引入宣传标识,该方法沿用至今。
        2006年2月19日,20岁的女孩瞿秋石(网名“苑夫人”)穿着汉服,在安徽合肥的明教寺门口,展开“华夏汉族、汉服归来”的条幅,向过往的行人解说汉服的渊源、款式和流行时期。这也是首次使用宣传条幅来明确的介绍汉服,这种方式至今仍在汉服活动中广泛使用。
        瞿秋石还写过一篇文章《汉家衣裳》:“你可曾见我汉家衣裳,她飘举翩跹像风一样,却丢失在多年前的一个夜晚……”,该文章被孙异改编为同名歌曲《汉家衣裳》后广泛传播。

        瞿秋石以条幅方式 在合肥街头宣传汉服
        在此前的汉服活动中,基本都是几个人一起穿上汉服走在马路上,如果有路人询问后再做解释。瞿秋石是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展现出了汉服条幅,让路人一眼就明白了衣服的意义;也让汉服运动不再局限于内部交流,呈现出对外宣传效果。
        2006年3月1日 全国第一家汉服实体店“汉衣坊”在北京开张,主营汉服礼服、汉式婚礼等。
        2005年12月22日,任冠宇(网名“汉衣坊坊主”)注册成立北京汉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汉衣坊”)。2006年3月1日,该公司正式营业,是全国第一家正规注册、投入运营的汉服实体店铺,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2013年7月9日公司搬至北京市建国路SOHO现代城。
        “汉衣坊”早期主营汉服礼服,主要针对社会人士推广汉服和汉文化理念。2006年后推广“汉式婚礼”和“汉族综合礼仪策划”业务,如“2009北京蟹岛端午文化节”等。近来,“汉衣坊”还在“汉服春晚”等活动中提供了赞助支持。
        “汉衣坊”在2006年成立初期,主张实现“工业化”生产汉服,曾盲目投入,经济损失20万至30万人民币,为企业发展带来极大的经济压力。由于早期投入较多,企业直到2008年底,才实现扭亏为盈。

        汉衣坊在北京电视台《星夜故事秀》节目录制现场
        《北京汉服商业群体发展史记》中对“汉衣坊”的描述是:“一个饱受争论的商家,一个热衷宣传汉文化推广的企业,一个延续至今风头依旧却不入爱好者群体的汉商另类。”我想这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而“汉衣坊”早期的经济困境,也确实体现了汉服“产业化”的艰辛,并为其它商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再后来,中国的汉服实体店也陆续开张,如成都汉服实体店“重回汉唐”、杭州汉服实体店“寒音馆”、广州汉服实体店“双玉瓯”、上海汉服实体店“汉未央”等。


        11楼2014-07-17 23:18
        回复
          2006年6月9日 马来西亚华裔赵里昱着汉服从美国回到中国,是第一个穿汉服回家的海外华人。
          马来西亚的华裔赵里昱开创了海外华人身穿汉服走上街头的先例。在美国大学读书的他曾兴致勃勃地穿着汉服,行走在美国当的大街小巷。
          2006年6月,赵里昱他从美国纽约来到上海。6月9日21点15分,作为第一个穿着汉服回家的海外华人, 赵里昱抵达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赵里昱对接机的朋友说:“在大使馆拿到祖国的签证的时候非常激动,告诉自己——我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国了,作为一个汉人!我一定要穿着汉服回来,一定要在祖国穿着汉服走街!”。

          赵里昱穿着汉服从美国回国 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汉服消失得太久了,炎黄子孙都认不得它了!让人不由想到那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用在汉服上太贴切了……
          2006年7月18日 写给汉服运动的第一首原创歌曲《重回汉唐》录制完毕,此曲被广泛翻唱,并引发了众多汉服复兴者的共鸣。
          2004年方哲萱写了《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文章,该文章迅速在网络流传。网友“大宋遗民”看后根据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进行了填词创作,编写了歌词《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该歌曲2005年被孙异重新谱曲,并改编了歌词,创作为歌曲《重回汉唐》。
          该歌曲是汉服运动以来的第一首歌曲,2006年7月18日孙异完成《重回汉唐》的最终版本录制,并被收录在个人专辑《小三和弦》中。2007年、2008年孙异在CCTV3的《激情广场》栏目中着汉服演唱了《重回汉唐》。
          2008年孙异又根据瞿秋石的文章《汉家衣裳》,创作了同名歌曲《汉家衣裳》,在汉服群体中广泛流传。

          重回汉唐歌谱
          汉服的宣传方式从来不是统一的,而是多种多样,不断发掘新的形式的。只要是对汉服宣传,对汉服复兴有利的,我都愿意尝试。孙异先生将自身特长与汉服复兴运动相结合并不是第一例,还有更多的人为汉服复兴发挥所长。曾经有人问,汉服复兴群体都是什么职业的?我想他们都来自各行各业,这也是为什么汉服复兴运动能够如此百花齐放。同时,借助传统文化也好,其他艺术形式也好,汉服复兴的不同宣传方式逐渐融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你曾听一首歌落泪,我曾看一段视频明白,他曾读一篇文章感怀……不管形式如何,很多人都不约而同,急不可耐地加入到汉服复兴运动中来。这也就是所谓的薪火相传了。——“添酒回灯”
          2006 年7月2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将汉族着装图片更为“汉服”,这是汉服运动的一次突破。
          2006 年7月19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简称政府网)“56个民族介绍”的页面中,55个少数民族都穿着传统民族礼服,只有汉服至穿了内衣“肚兜”。

          2006年7月19日前政府网上56个民族简介照片
          看到图片后许多网友写了建议信或打了电话,2006年7月,政府网撤掉了“肚兜”图片,改为空白。网友再次与网站编辑部人员交流。2006年7月20日,网站将汉族图片更换为汉服,但网友发现该汉服为左衽,再次与网站人员交涉。7月21日,政府网再次为汉族更换图片为汉服,不就之后,新华网也更正了“肚兜”图片。政府网和新华网更换汉族图片,也是汉服消失以来的一次历史性回归。

          2006年7月21日 政府网上56个民族简介照片
          然而,这件事的后续却并不乐观:
          2013年1月政府网在汉民族服饰的文章后附加了“唐装”照片,随后很多人打电话或写信向政府网投诉。1月15日,政府网站干脆把56个民族介绍中各民族的所有照片全部删掉!仅以名称出现,以此杜绝投诉。

          2013年1月15日 政府网站上56个民族简介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汉族介绍文章中有关发饰和服饰的争议部分,政府网称内容来自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简称民委网)。2013年4月,多伦多汉服复兴会写信,并通过中国驻加拿大领事馆、国务院侨办、中国文化部转交,希望民委网能更正内容。
          2013年7月,民委网删除了对汉服发饰和发饰的表述,内容全部改为转引《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粗略介绍,把责任推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更遗憾的是,对于那张“唐装”图片,依旧存在着……
          其实,再回首这件事情,改或不改,其实也就是几个编辑的想法和观点,代表不了什么,也承载不了什么。我们以为取得了里程碑性的突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过是编辑随手而做。对于汉服的宣传和推广,依旧是任重而道远。


          13楼2014-07-17 23:20
          回复
            2007年3月11日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建议,中国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学位服,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全国两会提案。
            2007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叶宏明说,“中山装、旗袍被西方人看作是中国的‘国服’,但这些还不够体现民族精神。”汉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语是中国的“国语”,因此确立汉服为“国服”,既代表了汉民族的传统,体现了汉文化的历史沿革,又能增强全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说,汉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服饰的标志。针对目前国内授予学位时穿戴的都是有着浓厚西方特色的服装,刘明华表示,中国完全可以自行设定代表民族特色的汉服系列为中国式学位服,以此来推动中国的汉服复兴。
            在2013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协会副会长张改琴再次倡议,确定汉族标准服饰。张改琴说 “在现代中国,各少数民族仍保持了各自的服饰文化传统,但占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却没有标志性服饰……就汉服来说,设计和生产并不难,关键是国家要有一个积极的引导信号。”尽管国家没有回应两会上的“汉服提案”,但2007年中有关“中国人是否需要确立统一礼服?”“‘汉服’是否要定为‘国服’”的话题已成为了社会的讨论焦点。包括新华网、光明网在内的很多媒体也对汉服提案做了报道,网易网站还设立了《复兴汉服 有何不可》的专题页面。
            2007年3月24日 中国首家汉文化餐厅,“汉风食邑”在北京开张,店内的顾客都是身穿汉服就餐。
            中国首家汉文化餐厅“汉风食邑”2007年3月24日在北京市三路居开业,投资人为李良,经理是丰茂芳(网名“小丰”)。这个餐厅不但装修仿汉代、服务员着汉服,来此吃饭的食客也可身着汉服就餐。二层舞台两侧,分别摆有一台古筝和古琴,客人吃饭时还安排有人弹琴助兴。
            “汉风食邑”周一到周六上午都安排了读经活动,中午和晚上还有汉服展示活动,也为喜爱汉文化的人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但“汉风食邑”餐厅由于地理位置不好、周边人群消费能力偏低、餐厅定价稍高等原因于2007年底停业。 食客穿汉服就餐
            《北京汉服商业群体发展史记》中对“汉风食邑”的评价是:“我不怀疑李良对汉服的热情,但对他是否能正确理解汉文化这个市场,很是打折扣。盲目的投资终究导致了失败。” 从商业化投资角度来看,“汉风食邑”也无疑是失败的,但是却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2007年4月 5日 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深衣”作为礼仪服饰,并将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
            2007年4月5日零点,中国“天涯社区”、“汉网”、“秋雁文学社区”等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礼仪——“深衣”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并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
            倡议书建议内容主要有三部分:把“深衣”作为华夏民族“礼服”;把“汉服”作为汉族的服饰 ;华夏人士,行我华夏之礼:拱手作揖。在该倡议书签名的百人中,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学府的数十位教授、博士、硕士,也有来自河北明德学堂、加拿大多伦多汉服复兴会等民间机构的文化界人士。
            2007年4月27日官方首度表态不会用汉服,并且指奥运礼服的设计理念,将包含历史的元素、现代的创意和未来的概念。2008年6月20日,奥组委发布奥运会礼服,没有采用汉服。由“天汉网”设计的奥运汉服礼服样式
            在倡议书发布后,有上万名网友在网上签名,表示支持汉服成为奥运礼服。央视新闻频道8月12日《实话实说》栏目围绕“北京奥运会礼服选择西装、运动服、旗袍还是汉服”话题做了探讨,由丰茂芳(网名“小丰”)代表汉服,同李承鹏、颜佳欣等人进行了辩论。
            尽管奥运会最终没有采用汉服作为礼服,但是有关“奥运汉服礼服的讨论”的新闻报道则是不计其数,包括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日本读卖新闻等都对此有报道。


            15楼2014-07-17 23:24
            回复
              2007年9月 中国传媒大学成立“子衿汉服社”,这是第一个高校汉服社团。
              2007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高辰飞、高山、徐峥月三人联合在学校创办了“子衿汉服社”。12月,在高校开展了一次“盛世霓裳”的汉服文化讲座 。
              子衿社的第一任社长是徐峥月,第二任社长是高辰飞。在此期间,子衿社排演的汉服舞台剧《洛神赋》和《汨罗魂》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第三任社长是覃舒婕(网名“秦人结”),在她担任社长期间,子衿社承办了“第二届汉服春晚”活动。
              自此之后,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汉服社团。如:安阳师范学院的衣冠汉服社、北京城市学院国风汉服社、北京科技大学的尺素汉服社、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蝉衣汉服社、国际关系学院鸿胪汉服社、华南师范大学华韵汉服社、南京审计学院的华夏传统文化社、同济大学的同济汉服社、西南科技大学的汉文化协会、中山大学的铜雀汉服文化协会等。(按字母排序)中国传媒大学是一个聚集着中国最多、最优质媒体后备力量的学校,子衿社的成员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感染了更多传媒人士去喜欢、宣传汉服,可以算是为汉服运动“撒种”最有成效的社团吧。我认识的一位媒体人在听到汉服一词后,马上告诉我说“我知道汉服,因为我们学校有个子衿社。”这大概就是高校社团的独特魅力吧,类似于“撒种”的做法:让身边的同学们喜欢上汉服,当他们毕业之后,自然也会怀着赤子之心来推广汉服和汉文化。


              16楼2014-07-17 23:24
              回复
                2009年5月27日 浙江理工大学学生自制汉服学士服,是首次被媒体报道的实践着汉服照毕业照的活动。
                5月27日,浙江理工大学2005服装设计与工程二班的25位同学统一穿上了自制的汉服学士服,拍了毕业合照。照片传到网上后,被网易、腾讯、天涯等很多家网站转载。
                学士服的设计师潘静昳在采访中表示:“因为近来汉服很热门,大家都追溯汉唐盛事,加上又是中国的传统,我们就决定设计一款汉服学士服……汉服是个统称,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格。我们找的是周治太学生汉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最终展示的是红、黑、白经典搭配、最简单最接近现代的汉服,因为纯手工自制,省去很多费用,每件仅花费布料费用约50元。”

                学生自制的汉服学士服毕业照
                再次是服装设计的同学为我们展示了实践精神。从溪山琴况提出汉服复兴运动深入家庭,学校,社区开始,礼服和常服的复兴似乎并不并驾齐驱。汉服出现在更多正式场合不仅仅是礼服复兴的一部分,更是我们人生重要时刻的一部分。谁又说汉服不是融于生活的呢?——“添酒回灯”
                2009年5月28日 四川成都举办的端午节活动,签到人数为195人,参加活动者超过240人,观礼人数超过400,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汉服活动。
                2009年5月28日,四川传统文化交流会在成都举行了端午活动,活动主要包括学习汉家基本礼仪、举行端午祭龙仪式、分组斗蛋比赛等内容。当日,活动签到人数195人,超过240人参加,观礼可能超过400以上。
                当日,签到队伍从早上9点开始,截止10点15分才签完。60多人的汉服表演,涵盖秦、汉、宋、明等全部款式,让市民惊叹,最后200多人合唱《汉家衣裳》让在场的人多人都热泪盈眶。

                2009年成都端午节后活动合影
                这个活动规模和人数纪录仍然不断在被超越,被打破。汉服复兴活动在全国各地势头不减。此后深圳、广州等地汉服活动的规模持续增加,如2012年端午节锦绣中华汉服深圳活动在严格限制参加人数的情况下穿汉服签到者仍达218人,而2013年南海神庙“波罗诞”广州汉服协会汉服展演累计观礼人数达到数万。表明各地汉服活动发展势头迅猛、如火如荼,但汉服活动的深度层次尚待进一步提高。2013年8月6日,百度汉服吧会员人数突破20万,因当日多个主题帖登首页,仅当日增长就高达1万多。这是当时无法想象的。星星之火,正在燎原。——”添酒回灯”,“独秀嘉林”
                2009年7月14日,西安的雷赟穿汉服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学国学》节目,并向观众介绍了汉服,是穿汉服上汉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首次尝试。
                2009年中央电视台二套CCTV2《开心辞典》推出大型国学知识竞赛电视活动《开心学国学》栏目,通过选手的系列比赛,展示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哲学、科技等学识,弘扬传统文化知识。
                在2009年7月14日的西安专场节目中,选手雷赟穿汉服参加,并在结尾处介绍:“我希望电视机前的观众可以看到,我们有非常华丽而且骄傲的服饰,也希望大家可以喜欢我们的汉服,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也是汉服第一次出现在面向全国播出的知识竞赛电视节目中。
                另外,2012年6月9日22点,《开心学国学》栏目播出了一期汉服专场节目,100位参赛选手全部穿汉服参加。

                《开心学国学》节目截图 雷赟向观众介绍汉服
                知识竞赛类电视节目除了《开心学国学》大规模出现过汉服外,2013年爱奇艺、河南卫视联手打造的大型节目《汉字英雄》中,来自河南的16岁女孩商妤墨和来自西安的16岁男孩王泽宇分别穿汉服亮相,令很多观众重燃了对汉服和汉文化的热情。
                商妤墨在节目中介绍道:“其实我有人群恐惧症,出去的时候其实我也很害怕,别人会欺负我……我站在这里,我是想通过穿汉服这个机会来呼吁大家,希望大家能更好的认识我们的汉文化,不要让它消失……”每次我看到商妤墨的这段话总是热泪盈眶,对于雷赟、商妤墨、王泽宇等人,穿着汉服走上知识竞赛的电视舞台,他们的初衷都是那样的单纯与执着:为了让更多人能够认识自己的民族服装和文化。也正是这种心境,才让更多人愿意加入到汉服运动中来,一步步的推动着这个民族的复兴吧……


                22楼2014-07-17 23:31
                回复
                  2012年3月14日 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我为汉服狂》,这是首部汉服纪录片。
                  2012年3月14日20点30分,中央电视台CCTV9纪录片频道播出纪录片《我为汉服狂》,节目主要介绍了杜峻(网名“寒音馆馆主”),在认识汉服后,根据史料记载,制作了第一套自己的汉服,并将汉服穿上街,此后,在众人不解的眼光和各种猜测中,她放弃了按部就班的上班生活,经营起自己的汉服公司“寒音馆”,并参与着汉服推广的生活经历。

                  纪录片《我为汉服狂》截图
                  这几乎是一部氛围有点惨淡的纪录片,旁白漫不经心的演绎和诉说,似乎很难让人去相信这场汉服复兴运动是如何轰轰烈烈。更像是透过毫无感情的镜头,来审视这场运动中的个体商家处境。回归到社会大众来说,这场运动如今仍然很弱小很弱小,几近履步维艰。店主受到关门挫折,受到裁缝辞职的困境,这似乎是每一个小作坊生产商家的必经之路。而是否能够破蛹而出,化茧成蝶,才是考验这些商家的决心和毅力的关键。——“添酒回灯”
                  2012年3月31日 “诗礼春秋”服饰2012品牌发布会在中国时装周上举行,展示了以汉服为设计蓝本的中国特色礼服。
                  2012年3月31日,2012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期间,“诗礼春秋•楚艳/张晶”2012品牌发布会在北京饭店举行,此次发布会主题为“传统与创新”,作品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的华夏民族传统服饰,并挖掘和整理了中国传统服饰制度及形制,但不拘于某一时期的具体式样,开创今日及未来的新中国风格。
                  “诗礼春秋”是由上海诗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的服装品牌,志在诗书经典之传播,礼乐文化之复兴。此次发布会将其倡导的“人文服装”理念作系列展示,其系列主要为法服、婚服、礼服、修闲、常服之类,并明确将自身的品牌定位于“为中国读书人设计服装”。它含有近来因中国文化复兴而催生的汉服运动的风影,也含有时下时尚界所追捧的中国风,但实有别于二者而走中道,诚如孔子所言“吾执其两端而竭焉”。

                  “诗礼春秋”2012年品牌发布会
                  对于“诗礼春秋”的品牌评价,《“诗礼春秋”----为中国读书人设计服装》的报道中写道:“我们很幸运,今日之中国,已不再以追欧抄美为尚,有一批坚守传统的“人文服装”设计师,他们始经坚持根植传统的创新理念,不盲目求新求变……为我们展示了中国读书人应有的大雅衣着和风貌。”在此之后,汉服在时尚界作为“新元素”得到了广泛关注,更多模特穿着汉元素时装出现在国外秀场。13年恒源祥品牌发布会上,推出了中西合璧的汉元素时装——内搭交领上衣,外披西服外套,整体却运用别样的水墨设计,使得其华夏韵味十足又不失时尚感。


                  27楼2014-07-17 23:38
                  回复
                    2013年6月23日 徐娇和方文山分别以汉服,汉服混搭造型亮相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成为首次汉服走红毯的两位明星。
                    6月23日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在当晚的奖颁奖典礼暨闭幕式上,徐娇身着汉服,著名词作人方文山身着汉元素时装共同亮相红地毯,为电影《听见下雨的声音》造势,他们也成为当晚闭幕式上的一道亮点。
                    徐娇在采访中指出:“我今天穿的是汉服,是汉族人民的传统服饰,跟这部电影非常有关系。”方文山也表示,希望通过用电影这样的通俗文化来传播、促进传统文化复兴。

                    徐娇和方文山以汉服造型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
                    对于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来讲,穿传统民族服饰走红地毯,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是对于汉服而言,这次算是首次,为这一刻,我们等了太久了……期待更多的汉服、中国电影能够走向奥斯卡等国际舞台。


                    29楼2014-07-17 23: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