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到黄_吧 关注:11贴子:1,331

青到黄_收集作文素材文字:“天才第一步 作文素材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还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转自学霸吧
>>我还是原来的安笙哦 我还继续处友哦


1楼2014-07-21 20:49回复
    她秉著客观批判的精神,持续而正中要害的不断写出她的社会观察,龙应台无所畏惧,温柔纤细,深情动人:
    其《孩子你慢慢来》与《目送》均是以温柔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同时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龙应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描写诸多生活中有情细节,在在反映出其细腻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


    2楼2014-07-21 20:50
    回复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文字,当场就挪不开脚步,眼泪哗哗地流下来。


      3楼2014-07-21 20:50
      回复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4楼2014-07-21 20:51
        回复
          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5楼2014-07-21 20:51
          回复
            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回老家,每次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尔回首,总看见奶奶撩着围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着眼睛。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6楼2014-07-21 20:51
            回复
              当我们对生老病死充满疑惑时,李叔同在临终前“悲欣交集”四字绝笔及偈语或许告诉了我们他的人生体验。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以之,共勉!


              7楼2014-07-21 20:51
              回复
                总记得赵薇说过的那句话,“人生是由大悲伤和小快乐组成的。”这像极了钱钟书先生《论快乐》里那句,“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


                8楼2014-07-21 20:51
                回复
                  这并非是现代化本身的问题。如果现代化是一种文明形式的话,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倒是现代化不足的产物——没能将现代的生产力、规则、智识与古老的传统融合,促成一种更加健全的人格形成。我们面对着车水马龙,心灵依然停留在饥荒年代的恐惧里,并且假装看不到这一格局正摇摇欲坠。


                  9楼2014-07-21 20:51
                  回复
                    这个很适合套作文!!提到回故乡小时候或者回忆都可以套。。记叙文可以用
                    议论文 提到现代化建设破坏之类的 也可以用吧。。
                    回到小时候所熟悉的地方,一切都已经不同,山岳化为楼宇,河流变成城市主干道,记忆的承载物被建筑机械敲得粉碎,甚至连语言也被侵袭得面目全非。


                    10楼2014-07-21 20:52
                    回复
                      墨水把钢筋水泥筑成的现代城市撕裂推倒,然后推开古老的半掩着的城门,扑面而来的是低矮的房,衰颓的墙,昏黄的灯光,以及阵阵槐香。


                      11楼2014-07-21 20:52
                      回复
                        《论语·卫灵公》有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人能善知其义,却难行之达之。《我执》中的诸样惶然、焦虑、困扰亦多是“知及不能仁守”,推衍开去,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12楼2014-07-21 20:52
                        回复
                          余秋雨先生的文采当然是好的,华彩明丽的辞藻,工整通畅的行文;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透过词句背后穿透历史迷雾的画面,越平凡质朴越令人动容。王道士远望外国学者拉着满载敦煌文物大车的背影,牌坊下尼姑庵中那些腼腆年轻女老师们,布鞋踏在昔日牌坊上的雕纹上,送孩子们远去而挥动的小手绢,那两个为开了一冬的腊梅花瓣撑着紫绸伞的小护士……


                          13楼2014-07-21 20:53
                          回复
                            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太多的无可奈何。


                            14楼2014-07-21 20:53
                            回复
                              从敦煌道士塔,到几个朝代传承建设的莫高窟,从阳关古道到鸣沙山下那一湾隐隐的月牙泉,美景背后掩映的文化沧桑厚重而又婀娜多姿。


                              15楼2014-07-21 20: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