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剑归来吧 关注:204贴子:6,972

长剑随笔:关于古玉的一些思考和经验之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开始准备写点东西
把自己关于玩古的故事和经验,以及一些鉴定方面的个人见解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免得每次都要说。
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提些自己遇到的问题,随时解答。也可以发图片。我这里无法发图片,不知为什么。以前还可以的。叹气


1楼2014-07-22 23:35回复
    因为个人的见解总有偏颇之处,所以,仅是为了来这个吧里的朋友分享。不要转载。免招非议。
    大家觉得对的,就吸收。不对的,就忘掉。
    也许可以让一些网友少走一些弯路,或者对网上的各种矛盾言论有所辨别。
    最终,大家都是靠自己的悟性和经验来玩玉。别人的,都是虚的


    2楼2014-07-22 23:37
    回复
      一般来说,网上的各种关于高古玉鉴定的知识,不外乎四个方面:质型工沁。
      还有神,气,韵,等说法,但这些用语言来描述,很难对号入座,经常会走很多弯路。
      长剑根据多年自己的所悟,得出一些不同的结论,也许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我看来,古玉鉴定应该是: 型,质,工,沁。这样的顺序来看一件东西。
      你在古玩市场地摊也罢,古玩城也罢,东西琳琅满目,眼花缭乱,不知从哪里看。
      所以,第一个就看型。 看你感兴趣的型。
      比如,你想收藏一套明代的玉带,或者唐宋的,辽金的玉带,那么,你就只看玉带,不看别的。
      先发现玉带,然后看它的材质。是否和田玉,还是其他的玉。
      玉带收藏,都要求是和田玉,因为古代的制度如是。如果不是和田白玉,那就材质上面不对了。
      关于和田玉的鉴定,大家可以自己到市场看,标本有很多,还可以看看岳工的点评。中国和田玉网在线鉴定。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这里就先不展开谈了。


      3楼2014-07-22 23:48
      回复
        古玉鉴定中,最重要的就是工。
        工代表了工艺,代表了古人的文化和思想。工必须和时代风格相符,和历史背景相符。这需要了解各代的琢玉工具。
        一般来说,文化期基本是用石头和鲨鱼牙齿。燧石。
        夏代开始出现金属工具,青铜工具。青铜工具的特点是软。但使用时间长,可以重复使用。
        商代延续了青铜的使用,但在成分的选择上更进了一步,可以根据使用目的调节里面铜和锡铅的比例。
        战国后期,铁质工具出现,使得琢玉的效率更高,工更细。也由于砣机转速的加快,产生了玻璃光。
        汉代以后,基本就是沿用之前的工具了。但是在工艺熟练程度上有所欠缺,这是和时代同步的。
        这是可以查到的资料。
        大家可以仔细观察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里面的工痕,好好体会。


        4楼2014-07-22 23:58
        回复
          很多朋友一开始学习古玉,都喜欢玩沁色。以为看懂了沁色,就能认识古玉。
          其实不然,这样会让很多人误入歧途而不能自拔。
          还有网友说要从学习沁色开始,这个我认为是细枝末节。
          你看懂了工,就看懂了一切。 工对了,就都对了。
          有人说:工可以模仿啊。
          没有那么容易。 工艺是一个时代长时间积累的产物,不会在短时间改变。


          5楼2014-07-23 00:01
          收起回复
            对于工的描述,我们的前辈总结了一些特点,但是用文字表达的东西,都是要靠个人的理解和悟性,尤其是要对照实物真品去揣摩,否则,一样的文字,个人就会有不同的理解。

            古人说: 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

            怎么去理解这些?

            忠,就是忠诚,精细,一丝不苟。 所以,夏代的工是很精细的。良渚工,就是属于夏代的文化期的。很多文化期,都是属于夏代早期的。

            而到了商朝,则注重质地的选择。 符合古人:首德次符 的说法。

            所以,文化期古玉,基本没有和田玉,都是地方杂玉,但是工好,弥补了玉质的缺陷。

            到了商代,开通了西域,大量使用了和田玉。 和田玉的品质,无疑是所有玉料中最好的。

            品质,就是德。玉的品质,也是玉德。 现在人们玩籽料,也是玩的玉德。

            玉德有五德,九德,十一德之说。

            说说五德:仁义礼智信。

            温润而泽,就是仁。 人温和,能泽及他人,泽及乡里,泽及天下,就是仁德。玉也如是,珠圆玉润,才是正理,才是宝贝。 和田籽料,不润则不可判。

            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是义。 能断为义。果断也。不弯不曲,为义。属金,金能断物,故玉有义德。

            玉器作为礼器使用,环佩叮当,是让人注意自己的礼仪,不要乱动,举止有措,动静自若。动则有声,静则无语。是为礼。

            玉能表里如一,里面的瑕疵,从外面就可以看到,玉质通透,是为明,明则有智,如火照物,如日中天。 故玉有智。有智之人,表里如一,不做阴奉阳违之事,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故玉也有智德。虽有籽料皮色,依然通透可见。瑕不掩瑜,君子之智。

            信者,不变之意。 有规律,则有信。无规律,则无信。 故日月有信。玉亦如是。 白玉就是白玉,青玉就是青玉,不会变来变去的。瑕疵不会变没有, 美玉也不会凭空里面出瑕疵。此为信。

            故君子佩玉,为何名玉不名美石? 石者,实也。玉者,喻也,寓也。此为同音通假。古人聪明之处在于此。故有:人生十字糊涂始 之说。 不识字,就可以理解的更好。

            君子佩玉,是为了让自己常与玉同德之故。

            故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用佩玉来教育后代,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7楼2014-07-24 00:01
            回复
              所以,商代有了可以分辨好坏玉质的玉工,就注重玉质,而忽略了纹饰的精细了。故有折铁线之说。线条不精细,但刚劲有力,势如铁丝转转。 重视力度的刻画,而忽略繁琐的精细花纹。

              什么是周尚文?

              文者,纹饰也,文饰也。故有:文过饰非。

              就是不太老实,光捡好听的说,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人一套,己一套。这是周人的作风。很多古籍都记录了这一点。

              但后世的孔子修改了很多历史,所以孔子提倡:为尊者讳。 具体可见历史书籍记载。

              子贡曾经问孔子:商纣王真的有这么坏吗?

              子答道:莫须有。

              意思是:历史是为当权者服务的。 故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周代的玉器,也是繁缛多礼,规制严格,程式化的东西太多,创造性的东西少。妇好墓出土了很多生活化气息的玉器,周代是没有这个的。 周代的东西,动物都有规定,该怎么样,一看就知道是周代的东西。因为他不喜欢变化。





              8楼2014-07-24 00:09
              回复
                第一个重要的就是工,第二个就是型。
                型,要了解各个时期的典型器和各种出土的器型,虽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器型,但基本出现频率最高的都可以。
                对于没有见过的器型,最好先不碰。除非你能从其他地方肯定是到代的古玉。那就另当别论了。
                器型美不美,有没有力度,是否符合时代风格,是要通过长期观摩学习可以建立感觉的。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此言是也。
                没有别的办法。多看,多积累,多看博物馆藏品,多看出土玉器全集和考古最新发现。
                型包括大的外部器型,和边角孔洞的细节。 先大后小,一个一个来细查。
                这个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上手的。新人看三个月出土玉器全集,基本所有器型就有个大概了解了。
                对什么朝代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就多了解一些。


                10楼2014-07-25 22:43
                回复
                  老师真是有才之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7-30 14:04
                  回复
                    这两天出差,没有更新,周末回去后再写吧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4-07-31 08:16
                    回复


                      14楼2014-08-01 06:38
                      回复



                        16楼2014-08-01 21:21
                        回复
                          比如楼上所贴两个馆藏品的水银沁,就有些大煞风景。
                          其中,人物的那个一般认为是宋代的作品,但也有人认为是清代仿宋的。用提油法。
                          而后面的这个沁色,破坏了玉器的整体构图,显得不伦不类。
                          所以说,沁色有时候,而且很多时候,都不会为古玉增加价值。
                          而有些人,却对这种煞风景的沁色津津乐道,好像没有这个沁色,东西就肯定不对似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上面两件没有这个水银沁,该是多么漂亮的藏品。


                          17楼2014-08-01 21:25
                          回复

                            这个就是漂亮的沁色,鸿运当头。 这个沁色对作品有增色的作用,因此,一批玉器摆在一起,第一个吸引眼球的,必是这个好口彩的玉羊。尤其是,属羊的人对这件藏品,应该是情有独钟的喜爱。 鸿运尾随,鸿运当头。 这样的沁色,才是好的沁色。


                            18楼2014-08-01 21: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