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能有点烦杂的规则后面,是一种质的规定,就是要有足够的成语的储备。我相信这就是在各种的策略、规则下面最坚硬最让人不能回避的东西。
实力
组委会要求的范围是《新华成语词典》,据说有8000余词,范围还是很大的;而且问题是,这些词显然是“离散分布”的,相关离得很远,想“铁板一块”这样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词(记得是吴晗的著作里),也有“随珠弹雀”这样相当深奥的典(自《庄子·让王》)。面对这样的局面,做徐源那样的“活字典”当然好(尽管他有的时候也会发挥失常),能不能找到几条线路来做准备呢?
首先当然是成语的释义了。所谓的释义,包括成语的典故(对大部分):言典,这里指“经”中的言语,如美意延年,典出《荀子·致士》:“得众动天,美意延年”;事典,这里指有具体的事件人物为背景的典故,如乐不思蜀,典出《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更有一些古代的“野谚”,如: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这些只言片语通常也是见诸典籍的。
很多人说古代读书人要大段、整部地背书,大概是有的;不过现在我们学习成语,哪怕是为了准备成语大会,也不比如此了。其实何欣航在访谈当中提到的“讲成语故事”和“古诗词”的办法就很适合一般人。见http://tv.cntv.cn/video/C27555/928c2882712940c4a12bbb682a3a22ff。有了有情节的背景和押韵的诗,体验和记忆的效率就会提高,这算是常识了。
尽管如此,现代人理解古字的时候难免会产生望文生义的情况,最明显的例子的是,在(7.6,90秒,83:18,邢正-徐源)邢正在描述“不刊之论”的时候,认为“刊”的意思是“刊登”的意思;实际上此字指的是“刊刻”,成语的意思恰好是“不能去除的言论”(徐源居然还答对了);另一种大家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就是,逐字“描述”,这样的例子在成语大会中实在太多。我这里想起了那个让人喷饭的片段,在某期中(待核查),陈江宇-单计环在限时题的时候,猜“脍炙人口”。单请陈描述第一个字,结果小宇宙说:“这个不太好说……”,大家就都憋不住了。
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熟悉程度,是比赛的基础;但是只凭满腹珠玑,恐怕还不足以脱颖而出。选手们实际上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通过什么方式来和比赛中一题又一题遭遇。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