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萌吧 关注:74贴子:5,722
  • 17回复贴,共1

【家族店铺】汇通天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7-24 20:54回复


    2楼2014-07-24 20:54
    回复
      中国明代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信用机构,是银行的雏形。起源于银钱兑换,其后逐渐发展为办理存放款项和汇兑。不同区域的名称不同,也根据规模的不同有其他称谓,如银号、钱店。
      钱庄是旧中国早期的一种信用机构,主要分布在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福州等地。在北京、天津、沈阳、济南、广州等地的则称为银号,性质与钱庄相同。另一些地方,如汉口、重庆、成都、徐州等,则钱庄与银行并称。早期的钱庄,大多为独资或合伙组织。规模较大的钱庄,除办理存款,贷款业务外,还可发庄票,银钱票,凭票兑换货币。而小钱庄,则仅仅从事兑换业务。
      在中国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长期存在的多元化货币制和多种货币混合流通状况,使货币兑换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兑换业务则自西汉开始出现,到唐宋有所发展,始由金银店、柜坊等兼营。元及明初,政府欲专行纸钞,民间仍用银锭和铜钱,银、钱、钞三品并行,多种公私机构商号兼营兑换业务。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大明宝钞贬值,政府放松用银禁令,银钱公开流通。此后几代,由于私钱庞杂,铜钱轻重不一,成色各异,制钱、私钱、白钱三者之间的比价差异大,变动多,兑换业更为发达。如嘉靖时大开铸炉,钱币名类繁多,单是制钱就有金背、旋边等几十种名目。在此情况下,贩卖铜钱和私铸私熔更多,乃出现若干专营铜钱兑换的金融组织,称为钱店,又叫钱铺、钱庄、兑店、钱肆、钱桌或钱摊。嘉靖八年(1529),私贩铜钱猖獗,朝廷下令禁止贩卖铜钱。导致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的钱桌、钱铺等“私相结约,各闭钱市,以致物价翔踊”。明万历五年(1577),庞尚鹏奏准设立钱铺,是为钱铺法定之始,以市镇中殷实户充任,随其资金多寡,向官府买进制钱,以通交易。从钱铺发展到钱庄,开始的时候,许多钱庄并非单纯做银钱兑换,往往兼营其他行业。如上海钱庄的鼻祖为“浙江绍兴人”,传说“乾隆年间他在南市老城厢开设炭栈兼做银钱兑换生意”;宁波钱业鼻祖称“方七”者,原是个鞋匠。又如南京、九江钱庄有“兼做彩票”者;乐平地方有“布店兼营者”;在南昌、上海有些钱庄因兼营米业又称“钱米店”。明末,钱庄已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金融组织,不仅经营兑换,还办放款,供给签发帖子取款的便利,原来在两地联号汇兑的会票,也成为钱庄发行有钞票性质的信用流通工具。此外,若干小规模的兑钱铺、钱米铺等,在农村相当活跃。随着钱庄的发展、家数增多,到清朝各地先后出现了钱庄的行会组织。[


      3楼2014-07-24 21:27
      回复
        钱庄和银号通常无多大差别。习惯上,华北、东北各地多称银号,长江中下游及东南各地,则钱庄、银号两种名 称都有。在兰州不论规模大小均称银号,又分三种:门市银号,经营银钱兑换,收入贴水;驻庄银号,系外地钱庄派驻单位,所营存放汇业务均通过当地银号进行;普通银号,经营存放汇兑换业务,当地基本队伍。广州钱业分为三类:银号,以放款为主;西号,以汇兑和存储官款为主;“五家头”或“六家头”,以开炉倾销银锭为主,相当于银炉。由于长期经营习惯,各地还有许多名称和做法。明代建成的钱庄,延续到清及民国继续发展。清以银两为主,兼用制钱,晚期加上银元、铜元和纸币,延伸到民国沿用,更为复杂多变。这五大类货币之间及其本身就有多种成色、版别、折价、鉴定、公估、兑换行情及地区差价等等的计算行用。因此,清初四朝时钱庄业务愈加活跃,除包揽兑换外,还大做存放汇和保管保证等业务,并发行钱票和其他票券,成为该期的主要金融机构,操纵兑换和银行大权。嘉道年间,清廷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财政困难,市面不景气。有些钱庄投机倒把,多有倒闭。咸丰年间,京沪等地钱庄出现倒闭风潮,如咸丰三年二月十五日这天,北京就因挤兑风潮,倒闭钱庄二百多家。清末及民初,在洋行和外国银行扶植下又兴盛起来,趋向买办化,成为外商银行势力进入内地的工具。
        钱庄与商家关系密切,通过存、放、汇、发行庄票和兑换业务,对商家融通资金,调剂头寸,清算账务,使其得以灵活周转,持续营运,对沟通上海与内地的金融关系和商业关系尤为密切,所以钱庄已成为控制上海商界的一个重要因素。钱庄在战乱和通货不稳的过程中,不断投机倒卖,企图牟取暴利,往往在中外银行收缩放款及银根奇紧声中,发生倒账风潮,商家亏欠钱庄巨款无法偿还,形成大批呆账,从而影响有些钱庄倒闭。这种情况不断发生,其影响很大的,如贴票风潮、橡皮风潮,民国十年的信(托)交(易所)风潮,民国二十四年的金融风潮,等等。震惊全国,波及工商各界,使很多人上当受骗,损失惨重。


        4楼2014-07-24 21:28
        回复
          清朝的货币银子下面是银元,银元一看面值,二看成色。相当于百元钞票。 银元下面铜板,铜板上印的一般都是“元宝”或“重宝”,这种相当于几十元钱币。 钢板下面是铜钱,就是“孔方兄”。外圆内方。这种相当于的硬币。 从搜藏价值上看,成色,面值、质地、发行数量、现有数量都是价值的直接决定者。 从当时使用的价值上看,不同时代不完全一样。早期康乾盛世时国家有钱,就不值钱,后来多次赔款,国家没钱,就值钱。
          清代银元清代的银两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道光年以前的,一类是道光年间以后的。清代银两有多种形状。直隶银两形状多为船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为重50两,另外一种重10两。山西银两以重50两的大银锭为多。另一种为小元宝,束腰形。陕西的银两多为椭圆形,分为2种,一种重10两,一重4两左右。江南的银两除重50两的船型元宝外,另一种重5两左右,形如猪腰子的腰锭。甘肃银两有三种,一种为重50两的方锭,形如正方形的砖块,多为民国年间铸造。一种为4两重的圆锭,最后一种为重2两左右的葫芦状的银两。四川主要铸造10两左右的圆锭。云南银两,前期是方锭,后期状如马鞍或牌坊,重量分10两,5两,2两半左右三等。贵州银以茶花银锭最有特色,一般重10两左右,另有重5两,10两的圆锭。湖北除有重50两和20两重的船型银锭外,还有重5两,10两的圆锭。湖南银两锭近于长方,略束腰,一般重10两左右,,另外还有一种重50两的龟宝,因锭面两耳特低,形如乌龟,故名。江西银两以50两重的方宝最多,另外还有10两左右的圆锭。又有5两重的方锭。安徽有50两的船锭,和10两重的方锭。江苏银两分重50两的船型元宝和5两左右的圆锭。浙江以重5两左右的圆锭为多。福建除有50两的船型元宝外,多为重10两左右的圆锭,也叫馒头锭。广西和广东则以重10两左右的形如砝码的银锭为多。东北地区多为重50两的船型元宝,因形制特别,锭面两耳特长,故俗称大翅宝。新疆通行重50两的船型和方形元宝。一直到1932年国民政府宣布废两改元后,中国的银两才退出了流通领域。早期银元清代早期银元中国最早的银元是仿铸的外国银元,如西班牙银圆和墨西哥银圆。咸丰年间时,上海的一些银号也铸造了一些类似银元的银饼。福建漳州铸造的漳州军饷,是清政府为了支付当地驻军的军饷而用土法铸造的银元。这种银元一般分为3类,一是面文为漳州军饷,第二种是上面的戳印特别多,三是上面的文字为谨慎或谨性。在台湾,道光咸丰年间,由于农民起义,铸造了三种军饷,寿星,花篮,剑枰,重7钱2分,上有库府2字。这是台最早的花篮银元,称为如意银元。清代纸币清代纸币清代有三个时期发行纸币。一是清初顺治年间发行的顺治钞贯,二是咸丰年间发行的纸币,分政府发行的大清宝钞,户部官票和地方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币。三是光绪年间,清地方金融机构---官银钱号,发行纸币。顺治8年,由于政府军用孔急而发行了顺治钞贯,10年后就收回废除了。咸丰朝的纸币分2种,一种是户部官票,又叫银票,从1两到50两,另一种叫大清宝钞,又叫钱票,面额从250文到50千文,十万文不等。光绪年间,各省大设官银钱号。开设官银钱号的目的为通圜法,裕财政。由于官银钱号纸币多和当地硬币挂钩,因而纸币种类和面额极为复杂。


          5楼2014-07-24 21:33
          回复
            1两银子=1000文钱
            1两金子=10000文钱=10两银子
            大约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吊)铜钱=10000文钱


            6楼2014-07-24 22:01
            回复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


              7楼2014-07-24 22:07
              回复
                商人不方便带银子行走,在钱庄兑换银票,银票亦可兑换银两


                8楼2014-07-24 22:14
                回复






                  9楼2014-07-30 19:46
                  收起回复
                    “汇通天下”达瑚理氏家族名下产业,广汇通天下,乃是钱庄,钱庄与商家关系密切,通过存、放、汇、发行庄票和兑换业务,对商家融通资金,调剂头寸,清算账务,使其得以灵活周转,持续营运,私家个人银两亦可存入汇通天下,商人不方便带银子行走,在钱庄兑换银票,银票亦可兑换银两,汇通天下京城,江南等各地均有分号,无需担心带着银票到处走无地方兑换银两用,从汇通天下出去的银票,均有汇通天下印章。


                    10楼2014-07-30 19:55
                    收起回复
                      二楼:
                      “汇通天下”,由达瑚理匡复一手建成,达瑚理世家弘显七年八月入京,颠沛流离,弘显七年十二月承蒙端王收留,暂居端王府,弘显十一年正月于皇城西买下府邸,卸妹入住,弘显十一年三月,汇通天下开业,达瑚理匡复丝毫不敢怠慢,在达瑚理匡复操持下,又达瑚理釉染一旁帮辅下,汇通天下逐渐走上正轨,弘显十二年五月,汇通天下于杭州开第一家分店,后续在江南等一些地方将分号慢慢开启,弘显十三年,汇通天下已是小用名气,弘显十三年正月,达瑚理匡复准备科考,恰逢达瑚理家主二弟,达瑚理匡晔回归,达瑚理匡复入弘文馆之前,将汇通天下交予达瑚理匡晔打理,达瑚理釉染一旁帮辅,达瑚理匡复握主要权利在后打理,凡事客取大钱,需要通过达瑚理匡晔,达瑚理釉染,若寻不得二人,可寻达瑚理匡复,由需有达瑚理匡复带人前去取银两,汇通天下腰牌只有三人拥有,三人分别为达瑚理匡晔,达瑚理匡复,达瑚理釉染拥有。
                      下面放三块腰牌


                      11楼2014-07-30 20:22
                      回复






                        12楼2014-08-03 00: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