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汉服吧 关注:166贴子:8,893

【整理】古代男子服饰(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古风吧
原一楼:
1楼说明。
这个是我去收集整理的,仅供参考。如有疑问,欢迎提出探讨。
然后图片可能不怎么多。
。。。。。。。。。戴软脚幞头、穿圆领袍衫的文吏(赵佶《听琴图》局部)
戴束发冠、穿对襟衫的皇帝与戴幞头的官吏(赵佶《听琴图》局部)


1楼2014-07-25 10:34回复
    上古商周的:
    原始服饰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的。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层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2楼2014-07-25 10:35
    收起回复

      商周贵族服饰为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


      3楼2014-07-25 10:35
      回复

        商代发式 商代笄饰男女(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
        图中人物似孩童形象,身上刻有清晰的纹样,可能是早期的文身,头上插的饰物,可能是一对发笄,由此可见商代发笄的安插方法。

        商代的冠饰 戴帽箍的商代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
        石人双手抚膝、跪坐。头饰较有特点: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盘在头顶、戴圆箍形冠。这种头饰是当时较为流行的式样。

        商代的冠饰 戴高冠的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佩璜)。
        佩璜是一种玩赏性的佩玉,与礼器上的璜无关。商代的佩璜已由素面无纹演变为人纹璜、鸟纹璜、鱼纹璜、兽纹璜等等。一直流传到西周后期。


        5楼2014-07-25 10:36
        回复

          商代的冠饰 戴卷筒式冠巾、穿华丽服装的贵族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
          身穿交领窄袖衣,衣着华丽,衣上布满云形花纹。腰束宽带,腰带压着衣领下部,衣长过膝。腹部悬有一块长方形“蔽膝”。下穿鞋。左腰插有一卷云形饰物,似乎是佩带着一种刀剑之类的武器。

          商代的冠饰 头戴高巾帽、穿右衽交领窄袖衣、腰束绅带、佩带蔽膝(前身腰间系有一条象征权利的下垂物,物的下端呈斧口形,寓有斧能断割之意,后世将其加阔变为蔽膝)的贵族男子。(西周玉人,传世实物,原件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弗格美术馆)


          6楼2014-07-25 10:36
          回复

            东周男子服饰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东周男子服饰 此像为高举双手,作跪状,似为当时被俘者。戴平顶帽、穿雷纹窄袖矩领上衣、腰束绅带的男子。周代男子服装款式特点为右衽、窄袖,长至脚踝,腰间束带的较多,也有衣长与坐齐的,本图即为此种款式,下着裤。(山西侯马市东周墓出土陶范)

            东周男子服饰 穿窄袖服装、腰间佩剑的侍卫(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钟虞铜人)。上衣是矩形交领、紧身、窄袖、衣襟下摆左长右短呈波浪形,领缘有几何形花边。下穿折裥裙裳,裙裳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几何纹直条图案为饰。裙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均穿于上衣之内。腰系革带,挂有垂缨及心形囊。腰右侧佩短剑。


            7楼2014-07-25 10:37
            回复

              楚国男子的曲裾深衣 戴高冠、穿长袍的贵族男子(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帛画)。
              画面绘一有须男子,侧身而立,手执缰绳,作驭龙状。龙纹绘成舟形,上有舆盖,下有游鱼,表示龙在水中急驰。驭龙男子处于中心位置,神态自若,气宇轩昂,似墓主人形象。尽管画面内容带有神话色彩,但人物服饰的处理还是比较接近现实:头戴峨峨搞冠,冠带系于颌下,身穿大袖袍服,衣襟盘曲而下,形成曲裾,是典型的深衣样式。在同时期的木俑、铜人身上,也能见到同样的服饰。可见这个时期男子穿着深衣已成普遍现象。

              楚国男子的曲裾深衣左1、2图为穿曲裾、绕襟、彩绣深衣的男子(彩绘木俑,传世实物,原件现分别藏于何兰莱登博物馆及美国大都会美术馆)。左3、4、5、6图为穿曲裾、绕襟深衣的战国男子(湖南长沙出土文木俑)。右图穿大袖绕襟深衣的仆人(河北平山三汲出土托灯铜人)。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9楼2014-07-25 10:38
              回复
                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商周时期人们穿的多是分为上、下两部分的衣裳。这是当时男人的常服。中古以后,分为上下两截的衣裳变成了妇女专用品,男人们穿的多是连成一体的长衣了。这种重大改变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呢?追本溯源,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联在一起的新衣裳,它就是促成这种变化的"深衣"。
                  深衣在当时确实有不少优点。它缝制容易,穿着方便,既利于活动,又能严密地包裹住身体,还可以充分利用布料。因此很快流行开来,无论文人、武夫、官员、平民,全都把它作为日常服装,甚至作为礼服穿用。当时男深衣曲裾较短,只向身后斜掩一层。女深衣曲裾很长,绕着身体缠了好几层,前襟下面还垂下一枚三角形的衣物,可能是右侧衣襟的斜衽。由此看来,深衣这种式样的最大特点,就是这条曲裾。
                  战国时期,南北各国的文化出现了明显的不同。深衣的具体式样也是这样。北方的衣着显得衣袖窄长,上衣紧贴身体,下面的衣裾宽大。在上衣部分显露出胡人服式的一些影响,可能吸收了胡服的特点。而在南方可以看到三种以上的不同深衣。一种深衣的式样很特别,衣袖肥大而下垂,在衣袖口处突然收紧。衣裾长可拂地。人们称它为"垂胡形衣袖"。这种衣袖可以兼作口袋使用,香袋、手巾、零钱等都可以放在里面。这是当时贵族妇女穿用的常服。另一种服式的肩部、腋下比较宽松,衣袖从肩往下逐渐变窄,形成细长窄小的袖口。衣裾拂及地面,使足部不外露。还有一种深衣式样显得很简陋。它衣袖宽松,像一只圆筒,衣服上下宽窄相近,衣裾较短,露出了双脚。前襟下面还露出了下垂的右内襟。这种形式简陋,裁剪方便,适宜劳作的服装就是汉代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的日常衣着吧。


                10楼2014-07-25 10:38
                回复

                  周代始创深衣制。《礼记·深衣》: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采者。


                  11楼2014-07-25 10:39
                  回复

                    秦代铠甲秦代兵士铠甲展示图。
                    这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13楼2014-07-25 10:40
                    回复

                      秦汉服饰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
                      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1.珽(ting3) • 4、冕旈(liu2) •6、充耳(瑱) • 7、月 •8、天河带
                      •10、大带 •11、革带 •14、黻(fu4) •15、疑火纹 •16、星辰纹
                      •17、山纹 •24.玉具剑

                      十二章纹样

                      图为:舄(xi4)。天子和诸侯穿赤色。


                      14楼2014-07-25 10:41
                      回复
                        补充:
                        战国曲裾深衣。

                        直裾单衣


                        15楼2014-07-25 10:42
                        回复
                          胡 服

                          •  胡服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  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


                          16楼2014-07-25 10:42
                          回复
                            汉代官吏袍服

                            本图为汉代观看百戏的戴冕冠的官员(山东济南出土加彩陶俑)。汉代百戏中的杂技节目十分丰富,山东济南出土的加彩陶俑,是一个长67厘米,宽47。5厘米的陶盘上,展示了乐舞杂技的热闹场面。右侧观看演出的,为戴冕冠,穿袍服的官员。

                            灰地菱纹袍服图。
                            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从出土的壁画、陶俑、石刻来看,这种服装只是一种外衣,凡穿这样的服装,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文吏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裹以巾帻,并在帻上加戴进贤冠。按汉代习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


                            17楼2014-07-25 10:43
                            回复
                              汉代平民百姓服饰

                              汉代平民百姓服饰 左1图为穿襦裙的侍者(内蒙古包头孟家梁汉墓出土的陶俑)。
                              左2图为束巾、穿袍服的侍者(河北邯郸彭家寨出土的彩绘陶俑)。
                              左3图为戴帽、穿袍服的男子。
                              左4图为头上簪花、穿襦裙的侍女(四川重庆出土汉代陶俑)。
                              左5图为束巾、赤膊、赤足、穿禈的杂技艺人(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拓片)。
                              右图为穿袍服的侍者(陕西西安出土陶俑)。
                              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对商人的禁令更严。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似乎没有严格的制度。从出土的汉代陶俑及画像砖石来看,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装,几乎全是交领,下长至膝,衣袖窄小,腰间系巾带,脚穿靴鞋,还有不少赤足者,反映了这个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秦汉铠甲秦代是我国历史上至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这有归功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从目前在陕西临潼一、二、三号坑内发掘出土的陶俑来看,这些兵马俑的雕塑手法极为写实,不仅人物神态自若表情栩栩如生。秦代出土的兵俑分为军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驭手俑积累,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秦代军官戴冠,士兵不戴冠。秦代兵俑的头饰大致分四类。一类文吏帻,有两种:一种为骑兵俑、军吏俑所戴,似用皮革制成,照于发髻用带系于颌下;另一种为将军头上所戴帻上插有一种鸟的羽毛,也称帻。第二类是冠,为骑兵所戴。这种冠在佣群中数量很少,形象与汉代的武冠很接近。只是体积较小。第三种从形象上看,应该称为帽。第四类是髻,髻的梳法很多。本图为秦代将士的发式及冠式(陕西临潼出土的陶俑)。


                              18楼2014-07-25 10: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