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的蓄水池、经济发展的内驱力、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关系一国发展力、竞争力和现实生产力。我国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构建注入中国基因、中国元素和中国思维,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促进教育公平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需要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层次结构,建立起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当前,我国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突破产业和企业升级的人力资源瓶颈,需优化职业教育结构,畅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通道。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通过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引导一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这实际上是要建立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同时表示,“这些转型学校既可以是新建的,也可以是有资历有历史的学校。”
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不仅适应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而且满足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之需,同时还打破了职业教育存在“天花板”的格局。
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从而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打通了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搭建了一线劳动者职业成长的立交桥,使一线劳动者成长有通道、有层次。
多元群体,需要通过多元化表达、多样化渠道成长才能实现人人成才出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同样需要从“此处”发力。
201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高等职业学校招生6种途径,健全了“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促进中高职有效衔接,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
不论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还是面向人人服务全民学习,从中不难读出的是现代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致力于人民满意。
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正从个体试点的一株株“盆景”,发展成引人入胜的一道道“风景”,助推着人人皆可成才的职业梦想。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面向多元主体,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绽放出职业教育姹紫嫣红的美丽,也是对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诠释。
思路决定出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而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盘棋”式思维,进行统筹谋划。
2014年,《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规划》提出,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下好一盘棋”,把握不同的向度。上海市作为“探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试点”,在推进职教体系建设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既注重职业教育内部贯通衔接,推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也重视与劳动就业、企业行业的横向融通,同时强化社会培训,注重职前职后并举、普职渗透,形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框架。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新征程上再出发,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有“下好一盘棋”的宏观视野,加强职业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得之全盘、谋之长远,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才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