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兵法吧 关注:5,605贴子:49,188
  • 11回复贴,共1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的“全”曹操解释错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孙子兵法》‘孙武’考辨——兼论秦国的军事文化与兵法”(专著)
一、“全国”、“全军”考
《孙子兵法·谋攻》开篇的头两句是:“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上文的第一句就是研究者们常说的“五全”、“五破”理论。东汉末年的曹操对《谋攻》里的“五全”、“五破”句注解为:“兴师深入长驱,拒其都邑,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得之,为次也。”意为:发兵远征、包围敌方城池,断绝他们的内外联系,使敌方国家及军队全部、整个地投降、屈服为上策;派部队打败敌国、敌军,然后得到他们为次一等的策略。
曹操把“全”理解为“举”——“(使对方)全部、整个(投降)”,这对原意来说肯定是南辕北辙了。曹操之后的注家们亦步亦趋,都是根据曹操的意思将其解释为:“不待诛杀或少事诛杀,就使敌国屈服是上策,经过交战诛杀太甚去击破那个国家就次一等;不待诛杀,就使敌人全军屈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他就次一等。”后人大都顺着曹操的意思去理解“全”字,却没人纠正他的错误。
(一)先秦文献里“全”的本意与应用
在先秦文献里“全”的基本意思为:(1)全部、都;整个;完备、齐全;(2)保全(自己)。在春秋晚期,“全”这个词使用的频率还不高。孔夫子集文化之大成,但是,在记录他和弟子们对话的《论语》里,没有使用一个“全”字,这证明在当时齐鲁一带知识分子的语汇里,还缺少“全”的位置。战国初年才成书的《老子·第二十二章》里有:“曲则全,枉则直……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语哉?诚全而归之。”这里的“全”都是“保全自己”的意思。从此,“全”被道家学派赋予了新的理论意义。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全”理论,对“全”字使用得很频繁,《养生主》有:“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全生”指保全、保养自己的生命或天性。“全生”学说的提出,为战国中晚期的“全”理论开拓出一片广阔的空间。
那么,在兵学领域里,“全”又是什么意思呢?《孙膑兵法·八阵》道:“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意为:战争的目的是使国家安全,扩大国家的利益,要最大限度地保全己方百姓的生命……做为“孙武之后世子孙”的孙膑,在运用“全”理论时,不说要“使敌国敌军全部、整个地屈服或投降”,却说要保全己方老百姓的生命,这的确值得深思。而且,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和军事文化里,对于百姓和士兵的性命,向来视同草芥,死伤几十万士兵,或者饿死数百万乃至数千万百姓之类的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孙膑明确地把保全百姓的性命,做为战争的目的之一,这在中国古代兵学史上可称为伟大。
《战国策·齐策一·十三》载,齐威王在章子率部出征、攻打秦军之前说:“夫子之强,全兵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全兵”,指保全我方的部队。
《战国策·魏策三·三》有“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之语,是说燕赵两国保全了自己的国家,兵力强劲。
《战国策·赵策三·一》:“此坐而自破之道也。”意为犯了使自己受损害的错误。
《战国策·赵策三·八》:“赵以亡败之余众,收破军之弊守,而秦罢于邯郸城下。”赵国凭着长平大败后余生的人众,收拾(己方)受损严重的部队,进行拼死防守,强大的秦军反而顿兵邯郸城下。
白起在劝阻秦昭王伐赵时说:“臣闻明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意为伐赵不利,使我们秦国受损,不易恢复,死去的将士不能挽回生命。
遍检先秦文献,越是到战国末年,“全”字使用的频率越高。《荀子·王制》道:“知强大者不务强也,虑以王命全其力,凝其德。力全,则诸侯不能弱也。”“全”仍然指保全自己。
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贵生》道:“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子华子作为老庄学派的人物,对生命存在的层次进行了划分,“全生”的意思与《老子》、《庄子》中的“全”理论一脉相承。《吕氏春秋》里还有大量使用“全”字的例证,如《执一》有“故凡能全国完身者,其唯知长短赢绌之化邪?”“全国完身”指“保全”自己的国家和“保全”自己的身体、精神或天性。如果把此处的“全国”按照曹操的意思进行解释,“全国完身”就应解释为“凡是能够使敌国全部、整个地屈服投降,保全自己的身体或精神……”如此解释,文理不通之甚。我们现在常用的“全身而退”一词,就是保全自己的意思。
《韩非子·说疑》道:“能一尽其民力,破国杀身者,尚皆贤主也。若夫转法易位,全众传国,最其病也。”“全众”指保全自己国家的民众,“破国”指自己的国家受到严重损伤。在韩非的原话里,“全”与“破”仍是专指己方,而非指敌方。由此可证:直到战国最末年的韩非时期,“全”与“破”才构成了一对理论范畴的雏形。以上就是战国时期关于“全”、“破”理论的发展实况。
即使是司马迁在《伍子胥列传》里,给春秋末年的人物安排的“全”语言,意思也不例外,如“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
综合先秦文献来看,“全”理论都是指己方;“破”既可以指己方,也可以指对方。但是,当“全”与“破”构成一对理论范畴时,必然是指己方。至此,在兵学领域里,“全”与“破”要建立必然的关系,就需要理论的创新。而历史留给“全”、“破”这对理论范畴创新的机会,只剩下秦始皇亲政到韩非去世前后的一小段时间了。也就是说,《谋攻》一文只能是在秦始皇亲政以后,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一小段时间里成文,“五全”、“五破”理论就是一个明证。如果说《谋攻》的“五全”、“五破”理论产生于春秋末年,我们就必须在春秋时期的文献里找到一些关于“五全”、“五破”的史料。即一个影响很大的理论,在其产生的前后决不可能出现孤立的、独此一家的理论现象。
(二)《孙子兵法》里“全”理论的本意
《孙子兵法·谋攻》把战国诸子里分散的“全”、“破”理论,集其精粹,使之建立起必然的有机联系,在理论上极具创新意义。《谋攻》里“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的本意是:“大凡打仗的基本原则是,能保全自己的国家(或少受损失)为上等策略,使自己的国家受(严重)损失为次一等的策略;能保全自己的军队(或少受损失)为上等的策略,使自己的军队受(严重)损失为次一等的策略。”铁证不需它求,在《孙子兵法》文本里就有。
同在《谋攻》一文里还有这样的句子:“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曹操对这一句话的注释为“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于天下,则不顿兵血刃也。”对《谋攻》这一句话里的两个“全”字,曹操都理解为“完全”、“全部”、“整个”,大错!第一个“全”肯定是“保全自己”,第二个“全”的意思可以讨论。其意为:一定要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去夺取天下,这样,部队才能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而保全利益(或得到全部利益)。
《军形》里有“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地形》里有“故曰: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火攻》里还有“故曰: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对这些句子里的“全”字,曹操没有解释。
对《孙子兵法》里不同句子中的“全”字固然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但是,“全国”、“全军”是指“保全己方的国家和军队”却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若对《谋攻》里“全国”、“全军”的理解有争议,我们可以把《谋攻》里的“全国”、“全军”和《火攻》里的“安国全军”做个比较。“全国”、“全军”和“安国全军”的组词结构相同,如把“全”解释为:“使敌方完整地投降、屈服”,那么,《火攻》的这句话就要翻译为:“所以说,明智的国君对用兵打仗一定要慎重,优秀的将帅对用兵打仗一定要警醒。这些都是关系到自己国家安全、使敌军整个地投降、屈服的方法。”如此解释,谬误昭然。
若对“全”的理解还有争议,那么,《军形》里的“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这句话也是把“自保”——保存自己放在第一位,把“全胜”——获得全部胜利放在第二位。
曹操的注释犯此错误的直接原因是,在“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这第一句话的后面,紧跟着“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一句话。这后一句话的核心是:如何才能不经过战斗而使敌方的军队屈服。曹操把后一段话里“屈”的意思,类推、添加到前面“五全”、“五破”的句子里,这就把保全己方的“全”,变成了“使敌方全部、整个地投降或屈服”了。
把“全”、“破”句作为《谋攻》的第一段,强调的是必须在“保全自己,或者尽量使自己少受损失的原则下去用兵”,那么,“保全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五全”、“五破”和“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两句经典之间的逻辑关系。
(省略)
(三)战国时期“全”“破”理论的丰富含义
(省略)
(四)后人对“全”的理解
(省略)
(五)“全”理论的当代意义
(省略)
[1]《武经七书——中国古代兵法经典》,三环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0页。
[2]《兵家智谋全书》,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96页。
[3]《战国策·中山策·十》。
[4]《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5]引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56页。
本书由河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32开,共342千字,461页,定价45元。
作者:郝进军
邮箱:13462360065@163.com


1楼2014-07-26 19:17回复
    战争的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把战争的双方分为弱小一方和强大一方。那么对于弱小一方来说保存自己不被强大一方消灭是排在对于位的,就是说首先制止住己方劣势不能向更大的劣势或者败势转化,然后进入己方劣势敌方优势平衡态,进而达到敌我均势平衡态,再进一步达成我优敌劣平衡态,最后转入战略反攻阶段。在己方劣势到三种平衡态这一段,在战略上应该以保存自己为主,以消灭敌人为辅。只有在己方强大到战略反攻阶段的时候,则以消灭敌人为主,保存自己为辅。强大一方则一直以消灭敌人为主,以保存自己为辅。这就是弱守强攻的原因。因此全国为上,破国次之要分开了看。是从强大一方处于进攻的角度说的,曹操的解释无疑是正确的。如果是从弱小一方处于防守的角度说的,则作者的解释解释正确的。关键的问题是弱小一方在战略上不是首先想办法保存自己,而是以攻为守。明明白白的就是战略大方向错误,根本不符合兵法原则。再加上后面的百战百胜和不占屈人之兵,很明显指的就是强大一方进攻这种情况。那么按照作者的就是处于强大进攻地位的一方把保全自己放在第一位,同样也是战略大方向错误,是给弱小的敌人喘息之机。所以我想不要拘泥于什么什么语法句式,孙武子想表述使敌人全面全部投降的想法,不用 全 这个字,应该用什么。我们学习兵法的与你的看法不一样,我们从符不符合兵法原理原则上看一句话正确不正确。你的咬文嚼字做法使我想起了中国一名编写汉语大词典的词书家,给余秋雨写的游记 文化苦旅 挑毛病,主要是挑用词不当的毛病,竟然挑出来几十处之多,但是访问读者,读者们说没看出有什么毛病,读起来明明白白。我想就是古代读孙子兵法的人,也不会违背兵法原则的,同意你的注解的。他们反而会向曹操一样。对于 全 字进行重新解读。你的解释符合语法常法,不符合兵法常法。如果真是你说的那种情况,我认为孙武子在 全 字的用法上进行了创新,因为兵家喜欢出奇制胜,这样做是完全有可能的。


    IP属地:辽宁2楼2014-07-27 08:14
    回复
      2025-08-21 15:35: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认为把全理解保全自己是对的,但还没有揭示全破关系。还应追问一个问题:曹操为什么会解错?他的误读影响多年,为什么到当代民间才发现?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7-27 08:47
      回复
        孤立地看,战争原则无错,但结合《孙子》语境看,值得商榷:他不是从战争逻辑论述,是从用兵行动去论述,角度不同,思想方式不同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7-27 08:52
        回复
          按照作者的解释全是保存自己,破不是消灭敌人是使自己损失不要过大。如果这样解释全和破,指的是弱小一方保存自己不被消灭,阻止住弱小一方不向更大劣势或者败势转化的战略退却阶段还说得通。如果是强大处于攻势的一方这样的战法就是太消极了。再说了保存自己的最好办法是不占屈人之兵,这个就更说不通了。有不占屈人之兵能力的只能是强大或者超强一方。强大超强一方的战法会把保全自己放在第一位吗,如果真的是那样,就是强大一方的战略大方向错误。这样的战略错误能不占屈人之兵吗。所以按照兵法弱守强攻的原则。全与破指的是强大一方的攻势战略,目的是迫使弱小一方全部投降,次一等的攻破弱小一方。作者明显是过于咬文嚼字了,全字当时的常规用法,代替不了非常规用法。就像以常规战法解释不了非常规战法一样。关键是作者的咬文嚼字根本没什么实用价值。


          IP属地:辽宁5楼2014-07-27 09:28
          回复
            你这是研究兵法还是咬文嚼字?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8-08 23:46
            回复
              一味的按照兵法打仗,必败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8-08 23:50
              回复
                好评,觉得像孙武、孙膑之类的兵圣人绝不会沉迷于胜负,而是看的更加远,得道者必怀悲悯之心,所以他们的目的不是征伐杀戮,而是止戈。


                IP属地:浙江9楼2017-09-21 16:01
                回复
                  2025-08-21 15:29: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孙武讲的是国家军事进攻战略以及战术原则。曹操本身就是军事家,又处在战争年代,他是对战争实际的理解,所以后世也是从战争中走出的军事家对曹操的理解都持肯定态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9-21 22:02
                  回复
                      论述有序,引用资料充分。
                      有启发!


                    IP属地:四川12楼2017-09-22 11:13
                    回复
                      其实曹操注解的错误早在宋代就发现有问题,武经七书之所以把孙子兵法版本把凡用兵之法改成了夫用兵之法就是因为曹操注意的孙子兵法违反战争规律,不符合宋代敌强我弱的现状。二十多前我第一次读孙子兵法就没按曹操的注解去理解,因为我当时不懂古文,也不知道曹操怎么注意的,我是按毛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7-11-05 21:50
                      回复
                        我觉得你说的有道理,毛也说过战争的军事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虽然说他是论持久战,敌强我弱,但也说明了战争基本思想是保全为上,和孙子这个谋攻不谋而合。反而按照曹操的思想去理解的话,通过其他手段尽可能全面的拿下敌人而不是通过战争拿下,其中“全面”的要素,其实不符合实际情况,战争这种东西,又不可能既要有要。
                        下文写了“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上下文总是有相关性的,所以“五全五破”包括后面这句“必以全争于天下”中的全和不通过战争的手段拿下相关性很强,而如果把“全”按照保全己方来理解,和下文给出的谋>交>兵>攻城这几种对策的优先级比较从保全自己的程度来理解是完全没问题的。
                        至于楼里有人说敌弱我强还保全自己为上策不合理,确实敌弱我强的时候“战术上,应采取速决和歼灭战的方式,避免消耗战和持久战,以减少自己的消耗,确保战役的效率和效果。”但因为大意翻车的也不少,孙子在前面还多次强调不打不打无准备的战,敌弱我强的时候“全”为上策也毫不冲突啊。
                        林彪的四快一慢还重点强调了发起总进攻前期准备必须全面,虽然他也是强调了快,但是为了强调准备时不要懈怠,要抓住时机,尽可能的充分准备,也是从保全自己来制定策略的。
                        虽然他后期有问题,但他在建国前可是实打实的打了非常多的胜仗,真正的军事家,足以证明这个“全”按照保全的思想来理解是合理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这句后面,下文紧随的一句就是:“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恰恰是分了强弱的情况去讨论问题,十、五、倍都是在说兵强的情况不需要犹豫,直接干,而”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是在说兵弱的时候不要干,用谋攻的方式,这种对比本身就在突出谋攻的一个运用时机,是在敌强我弱的时候。进一步说明谋攻这一篇提到的“全”就是在说保全自己。


                        IP属地:河北16楼2024-09-15 22: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