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吧 关注:209贴子:6,198

【知书达理】(Z)戳穿“履之从弟”及“潜善公族祖父”之神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标题——《尔雅注疏》释亲,戳穿“履之从弟”及“潜善公族祖父”之神话
楼主: 黄洪村

希望诸位先别插楼,可以在楼中楼回复


IP属地:江苏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楼2014-08-05 02:05回复
    关于黄潜善与黄履、黄中的关系,文集、方志记载如下:
    1、《朱熹集》《端明殿学士黄公墓志铭》
    公姓黄氏,讳中,字通老。先有讳膺者,……建炎再造,丞相潜善公族祖父也。
    2、 明《八闽通志》
    选举:元符三年 黄潜善,履之从弟;
    3、《嘉靖邵武府志》卷十三
    黄中,字通老,履从侄孙也……从祖潜善居相府,荐中补御营使司干办公事,绍兴五年举进士。
    以上三点说明,黄潜善是黄履的“从弟”、黄中的“族祖父”或“从祖”。黄潜善与黄履、黄中是不是有“从”或“族”的称谓关系呢?要解开这个疑团,我们得从记载仪礼的古代典籍中找答案。


    IP属地:江苏2楼2014-08-05 02:07
    收起回复
      在仪礼方面,周礼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仪礼方面的奠基石,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的《尔雅》对历朝历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尔雅注疏》是对《尔雅》的全面解释。对父系的“九族”亲属关系,《尔雅》释亲摘录如下:
      父为考,母为妣。
      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
      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
      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
      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
      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
      父之姊妹为姑。
      父之从父晜弟为从祖父,父之从祖晜弟为族父。
      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晜弟。
      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
      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晜弟。
      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王父之姊妹为王姑。
      曾祖王父之姊妹为曾祖王姑。
      高祖王父之姊妹为高祖王姑。
      父之从父姊妹为从祖姑。
      父之从祖姊妹为族祖姑。
      父之从父晜弟之母为从祖王母。
      父之从祖晜弟之母为族祖王母。
      父之兄妻为世母,父之弟妻为叔母。
      父之从父晜弟之妻为从祖母,父之从祖晜弟之妻为族祖母。
      父之从祖祖父为族曾王父,父之从祖祖母为族曾王母。
      父之妾为庶母。
      祖,王父也。
      注:“晜弟”,指兄弟。古代王父、大父都是指祖父。
      《尔雅注疏》释亲第四 (【晋】 郭璞注 【唐】 陆德明音义)
      【疏】释曰:案《礼记•大传》云:“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最先者五,民不与焉。一曰治亲。”《苍颉》曰:“亲,爱也,近也。”然则亲者,恩爱狎近、不疏远之称也。《书》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丧服小记》曰:“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以九族之亲,其名谓非一,此篇释之,故曰“释亲”。
      父为考,母为妣:《礼记》曰:“生曰父、母、妻,死曰考、妣、嫔。”今世学者从之。案《尚书》曰:“大伤厥考心”,“事厥考厥长”,“聪听祖考之彝训”,“如丧考妣。”《公羊传》曰:“惠公者何?隐之考也。仲子者何?桓之母也。”《苍颉篇》曰:“考妣延年。”《书》曰:“嫔于虞。”《书》曰:“聿嫔于京。”《周礼》有九嫔之官,明此非死生之异称矣。其义犹今谓兄为孟、妹为胃,即是此例也。○妣音比。
      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如王者尊之。
      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曾犹重也。
      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高者言最在上。
      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从祖而别世统异故。
      父之孟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世有为嫡者,嗣世统故也。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
      父之姊妹为姑,父之从父孟弟为从祖父,父之从祖孟弟为族父。
      族父之子相谓为族孟弟,族孟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同姓之亲无服属。
      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孟弟:从父而别。
      子之子为孙:孙犹后也。
      孙之子为曾孙:曾犹重也。
      曾孙之子为玄孙:玄者,言亲属微昧也。
      玄孙之子为来孙:言有往来之亲。
      来孙之子为孟孙:孟,后也。《汲冢竹》书曰:“不之孟弟。”
      孟孙之子为仍孙:仍亦重也。
      仍孙之子为云孙:言轻远如浮云。
      王父之姊妹为王姑,曾祖王父之姊妹为曾祖王姑,高祖王父之姊妹为高祖王姑,父之从父姊妹为从祖姑,父之从祖姊妹为族祖姑。父之从父孟弟之母为从祖王母,父之从祖孟弟之母为族祖王母。父之兄妻为世母,父之弟妻为叔母。父之从父孟弟之妻为从祖母。
      父之从祖孟弟之妻为族祖母。父之从祖祖父为族曾王父,父之从祖祖母为族曾王母。
      父之妾为庶母。
      祖,王父也。孟,兄也。(今江东人通言孟。○从,并才用切。孟音昆。)
      宗族:
      【[疏】“父为”至“宗族”。○释曰:此别同宗亲族。《白虎通》曰:“父,矩也,以度教子也。”又为考。考,成也,言有成德。《广雅》云:“母,牧也。”言育养子也。又为妣。妣,媲也,媲匹于父。《广雅》又云:“兄,况也。”况于父。又谓之孟。弟,悌也。言顺于兄。子,孜也。以孝事父,常孜孜也。孙,顺也。顺于祖。男,任也。任家事也。女,如也。《白虎通》曰:“言如人也。”徐锴曰:“女子从父之教,从夫之命,故曰如。”姑,故也,言尊如故也。又谓之威。徐锴曰:“土盛于戌。土,阴之主也。故字从戌。”《汉律》曰:“妇告威姑。”是也。姊,咨也。以其先生,言可咨问。《说文》云:“妹,女弟也。” 又谓之胃。妾,接也。郑注《礼记》云:“闻彼有礼,走而往焉,以得接见于君子也。庶母者,父之妾也。”此皆同宗之族也。《白虎通》云:“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记》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侍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也。”注“礼记”至“此例也”。○释曰:云“《礼记》曰:生曰父、母、妻,死曰考、妣、嫔”者,《曲礼下》篇文也。云“今世学者从之”者,谓从《礼记》,以父、母、妻为生之称,以考、妣、嫔为死之称。彼乃记者一家之说尔,学者胶柱,遂为生死定称,非也。故郭氏引诸文以证之。云“《尚书》曰:大伤厥考心”,《康诰》文也。云“事厥考厥长”、“聪听祖考之彝训”者,皆《酒诰》文也。云“如丧考妣”者,《舜典》文也。此皆生称考妣也。云“《公羊传》曰:“惠公者何?隐之考也。仲子者何?桓之母也”者,隐元年传文也。此即死称母也。云“《苍颉篇》曰:考妣延年”者,此亦生称考妣也。云“《书》曰:嫔于虞”者,《尧典》文也。云“《诗》曰:聿嫔于京”,《大雅•大明》篇文也。云“《周礼》有九嫔之官”者,属天官掌妇学之法者也。此皆生称嫔者也。云“明此非死生之异称矣”者,所以破先儒之说也。云“其义犹今谓兄为孟、妹为胃,即是此例也”者,举类以晓人也。○注“从祖而别世统异故”。○释曰:解所以称从之理也。从祖而别,继世分宗,其统各异,故曰从祖。○注“世有为嫡者,嗣世统故也”。○释曰:解所以称世之义也。继世以嫡长,先生于父则继者也,故曰世父。《说文》叔作未,许慎曰:“从上小。”言尊行之小也。○注“同姓之亲无服属”。○释曰:《礼记•大传》云:“亲者属也。”郑注云:“有亲者服,名以其属亲疏。”此经言亲同姓者,谓五世之外,比诸同姓犹亲,但无服属尔。○注“孙犹后也”。○释曰:言继后嗣也。《广雅》云:“孙,顺也。”许慎云:“从子从系。”系,续也。言顺续也,言顺续先祖之后也。○注“玄者言亲属微昧也”。○释曰:玄者,纟取缁之间色,色之微昧者也。亲属微昧,故曰玄孙。○注“孟,后也。《汲冢竹书》曰:不之孟孙”。○释曰:“孟,后也”,《释言》文。《У传》曰:“大康元年,汲郡民盗发魏安 王冢,得竹书漆字科斗之文。”科斗文者,周时古文也。其字头粗尾细,似科斗之虫,故俗名之焉。不,后稷之子也。孟孙,谓毁榆也。
      从以上《尔雅》及《尔雅注疏》对父系亲属的解释来看,在九族(上至高祖下至玄孙)内,定义了“从”和“族”的亲属称谓关系,对子孙称谓定义到了第七代孙“云孙”。“从”和“族”定义区分十分明显,曾祖以下各辈用“从”,如曾祖父的儿子、祖父的兄弟为从祖祖父或从祖父,祖父的儿子、父亲的兄弟为从父,即世父或叔父,同祖父不同父亲的兄弟互相称为从兄或从弟。高祖父的儿子、曾祖父的兄弟以下各辈用“族”,如曾祖父的兄弟为族曾祖父,族曾祖父的儿子为族祖父,族祖父的儿子为族父,族父的儿子为族兄或族弟。族兄弟的儿子互相称为亲同姓,也就是五世之外的兄弟,要追溯到高祖父的父亲及以上才能找到共同祖先的兄弟,互相称为亲同姓。


      IP属地:江苏3楼2014-08-05 02:13
      收起回复
        现在分析黄潜善与黄履、黄中的关系。三人的世系如下:
        1、黄潜善世系:黄膺——茂材——惬——其一——就生——居长——虬——亨——景 —— 潜善。 (《福建黄氏世谱•源流世系编》)
        黄膺——茂材——惬——就生——居长—— 虬 ——亨——景——潜善 (刘佑平根据最著名青山派族谱)
        2、黄 履世系:黄膺——茂材——推——廷嗣 —— 俶 —— 权——擢——扆——汝济——黄履 (刘佑平根据黄膺派多种族谱)
        3、黄中世系(1):黄膺——茂材——推——廷嗣 —— 俶 —— 权——擢——扆——汝臣——豫——崇——黄中 (刘佑平根据黄膺派多种族谱)
        4、黄中世系(2):黄膺——茂明——青——显龄——淑卿 —— 权——催——黄?——汝臣——豫——崇——黄中(《江富黄氏族谱》)
        注:刘佑平提供的世系来源于《再谈黄潜善》。
        根据以上青山派的族谱世系,黄潜善和黄履、黄中,往上追溯到黄茂材或黄膺才有共同的祖先,已在五世之外,根据《尔雅注疏》释亲第四所述,黄潜善和黄履、黄中是亲同姓关系,黄潜善和黄履是亲同姓兄弟,即同宗堂兄弟;黄潜善是黄中的亲同姓堂祖,即同宗堂伯(叔)祖;黄履才是黄中的族祖父。说黄潜善是黄履的“从弟”及黄中的“族祖父”或“从祖”,在古代是不成立的。出现这种谬误也许不是朱熹和写方志的人的过错,而是朱熹和写方志的人不了解黄潜善和黄履、黄中的真实关系。朱熹写有仪礼方面的书《仪礼经传通解》,朱熹是“三纲五常”这个词语的创造者,非常讲究伦理纲常,他的书中写黄潜善是黄履的族祖父,应该是他听到误传而不加考证造成的。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4-08-05 02:23
        收起回复
          通过以上分析,那些说黄潜善与黄履、黄中的所谓关系证据都不能成为论证黄潜善归属的证据,包括佐证。如果还有人狡辩黄潜善与黄履、黄中的关系证据能作为论证黄潜善归属的佐证,那就验证了我在<由《黄秠墓志铭》中的黄秠少年事,试论建炎帝相祖籍>一文的猜测,黄潜善和黄中的关系是通过“认”的方式产生的,才会有黄潜善是黄中的族祖父的说法。如果是这样,黄潜善和青山派一点关系都没有,要有的话,就是上溯到十代人以上。
          [ 发表时间:2007/6/26 12:32:11 ]


          IP属地:江苏7楼2014-08-05 02:24
          回复
            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亲属记 第 1 楼: 黄洪村
            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亲属记
            《仪礼经传通解》 卷五 朱熹
            家礼六 亲属记 杂补经一
            父为考母为妣(郭璞曰:礼记云生曰父母妻死曰考妣嫔今世学者从之按书曰大伤厥考心事厥考厥长聪听祖考之彛训苍颉篇曰考妣延年书曰嫔于虞诗曰聿嫔于京周礼有九嫔之官明此非死生之异称矣其义犹今谓兄为晜妹为媦即是此例)。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如王者尊之)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曾犹重也)曾祖王父之考为髙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髙祖王母(髙者言最在上)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从祖而别世统异故)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晜公浑反世有为嫡者嗣世统故也疏曰继世以嫡长先生于父则继世者也故曰世父说文叔作尗许慎曰从上小言尊行之小也)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父之姊妹为姑(此脱一句在下文)父之从父晜弟为从祖父父之从祖晜弟为族父从祖父之子相谓为从祖晜弟(今本皆脱此句)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晜弟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从才用反下同同姓之亲无服属疏曰记云亲者属也郑注云有亲者服各以其属亲疏此经言亲同姓者谓五世之外比诸同姓犹亲但无服属尔)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晜弟(从父而别此句合在姑之下从祖父之上)子之子为孙(孙犹后也疏曰言继后嗣也广雅云孙顺也许慎云从子从系系续也言顺续先祖之后也)孙之子为曾孙(曾犹重也)曾孙之子为玄孙(玄者言亲属㣲昧也)玄孙之子为来孙(言有徃来之亲)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后也汲冡竹书曰不窋之晜孙疏曰释言文束晳传曰太康元年汲郡民盗发魏安厘王冡得竹书漆字科斗之文不窋后稷之子也)晜孙之子为仍孙(仍亦重也)仍孙之子为云孙(言轻逺如浮云)王父之姊妹为王姑曾祖王父之姊妹为曾祖王姑髙祖王父之姊妹为髙祖王姑父之从父姊妹为从祖姑父之从祖姊妹为族祖姑父之从父晜弟之母为从祖王母父之从祖晜弟之母为族祖王母父之兄妻为世母父之弟妻为叔母父之从父晜弟之妻为从祖母父之从祖晜弟之妻为族祖母父之从祖祖父为族曾王父父之从祖祖母为族曾王母父之妾为庶母祖王父也晜弟也(今江东人通言晜尔雅) 右宗族。
            注:以上宗族部分括号内为朱熹注解。母党、妻党部分略
            [ 发表时间:2007/6/27 0:12:15 ]


            IP属地:江苏8楼2014-08-05 02:27
            回复
              朱熹的文集 第 2 楼: 黄洪村
              朱熹的文集,版本有:《四库全书》版《晦庵集》、民国版《朱子文集》(商务印书馆,1936)、《朱熹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36)、现代版《朱熹集》(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晦庵先生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朱熹文集版本源流考》(作者尹波、郭齐,四川大学古籍所)首次对有宋以来朱熹文集版本流传源流进行了考证,认为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所存宋淳熙、绍熙刻本<晦庵先生文集>,是现存朱熹生前唯一刊刻之本,并初步理清了现存20余个宋本均是宋闽浙二本的复刻修补本.。
              《晦庵集》 卷九十一有黄中墓志《端明殿学士黄公墓志铭》,“建炎再造丞相潜善公族祖父也”出自《端明殿学士黄公墓志铭》。
              [ 发表时间:2007/6/27 3:52:21 ]


              IP属地:江苏9楼2014-08-05 02:29
              回复
                庭坚族侄,本是状元郎,因庭坚禁锢,降至第四 第 5 楼: 黄洪村
                《宋人传记资料索引》:黄次山,一名彦平,字季岑,丰城人,得礼子。宣和元年试国学第一,以族父庭坚名在禁锢、抑置第四。 以此推理:如果黄潜善是黄中的族祖父,绍兴五年,黄潜善还没被追复,黄中会中榜眼吗?肯定中不了,应在第四以后。
                [ 发表时间:2007/7/7 12:11:24 ]


                IP属地:江苏13楼2014-08-05 02:33
                回复
                  黄中的仕途没有受影响 第 6 楼: 黄卫东
                  一、汪伯彦罢相后迅速起用
                  ⑴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巻三十五:宋 李心传 撰
                  建炎四年秋七月(按是月辛丑朔)……甲寅诏汪伯彦张澂钱伯彦邵溥并许便居以检正都司检举也初伯彦等三人以散官永峡州安置而澂分司居衡州至是用徳音皆复之。
                  ⑵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巻四十六:宋 李心传 撰 八月乙丑朔……己巳责授宁逺军节度副使汪伯彦复正议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以参知政事张守言其才可用也后四日遂以伯彦为观文殿学士江东安抚大使兼知池州。
                  ⑶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
                  钦定四库全书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巻六十:宋 李心传 撰
                  绍兴二年十有一月戊午朔……辛未广东经畧使汪伯彦始受命时䖍宼谢寳以众数千攻博罗县伯彦遣官兵募土豪与战各有胜负寳乞就招士民言逺人不谙战守愿从贼请以安人情伯彦以便宜授寳承信郎贼遂散(熊克小歴云诏伯彦知广州未拜会盗数万侵广东围城邑郡人相率请伯彦讨贼伯彦乃出领帅事既而贼亦遁去此盖汪藻撰伯彦墓碑之词非其实也今以伯彦自奏招安事修入状在日歴明年四月二十八日中兴圣政上曰朕尝思创业中兴事殊祖宗创业固难中兴亦不易中兴又须顾祖宗已行法度如何壊者欲振坠者欲举然大不容易此实艰难朕不敢不勉也臣留正等曰创业中兴殊未可以难易分也盖削平僭叛混一区宇与夫救溢扶衰重光基绪自非明圣之主负大有为之志安能办是功业哉太上皇帝因论创业之难而深念中兴之不易且欲勉强而力行故能拨乱反正中兴炎祚三纪之间方内晏然盖大有为之志已先定於图复之初矣)
                  ⑷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巻六十一:宋 李心传 撰 绍兴二年十有二月丁亥朔 庚寅广东经畧司言海贼柳聪已受招诏补承信郎充经畧司海上捉捕盗贼聪为盗久有舟数十徒党数百人往来广福雷琼钦髙南恩诸州境上至是愈炽帅臣汪伯彦言已遣官说谕归业故有是命。
                  ⑸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巻六十九:宋 李心 撰 绍兴三年冬十月壬午朔…… 诏观文殿大学士汪伯彦端明殿学士董耘梁扬祖龙图阁直学士耿延禧保静军承宣使提举万寿观髙世则编类元帅府事迹以付史馆用祠部貟外郎兼著作郎虞请也其后悉以书闻惟伯彦所著中兴日歴最备。
                  ⑹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巻一百七十六:宋 李心传 撰 绍兴二十七年(岁次丁丑金海陵王亮正隆二年)春正月(按是月戊辰朔)……壬寅……上谓宰执曰大抵先歴知县谙政事然后付之一郡必优为之朕顷在河北见汪伯彦治郡全不费力以其经歴多事皆通晓向来俞俟知绍兴亦然今周葵止因昨在言路好论事遂得虚名魏良臣力荐之及治郡乃不职与宫观宜矣沈该等曰汪伯彦河朔事至此盖三十余年上记人之善久而不忘如此。
                  二、黄潜善罢相非高宗本意,对其亲属影响不大。
                  ⑴卿力陈造膝之言自执罔功之咎移股肱者固非朕意作耳目者言皆汝尤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宋宰辅编年录/卷十四 己巳黄濳善汪伯彦竝罢相(濳善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伯彦观文殿大学士知洪州)濳善罢左仆射制曰朕罹国大艰遭家不造兴衰拨乱伫上天悔祸之期扶顚持危赖四邻交修之助大臣失职公议靡容用诏羣工式孚涣号(具官黄濳善)蚤繇时望被遇两朝托备藩维逮参法从唱义师於社稷阽危之日扶国歩於军民震荡之中佐佑朕躬嗣兴大统仪图旧德正位宰司方深倚注之怀共底丕平之业戎虞未殄边遽实惊匹马䝉尘六师远将衣冠顿仆郡邑荒残其谁之愆惟尔不任朕方下罪己之诏庶谢无辜之民卿力陈造膝之言自执罔功之咎移股肱者固非朕意作耳目者言皆汝尤俾解繁机时惟众允紬书秘殿作屏大邦肆加体貌之崇増重蕃宣之托於戏进退必由其道持躬惟古义之师富贵不离其身劳谦应有终之吉往只休命益壮远猷。
                  ⑵黄潜善罢相后,其子似乎并未夺职,并于绍兴五年秋七月复职。 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建炎以来繋年要录巻九十一:宋 李心传 撰 绍兴五年秋七月壬申朔……戊子……右承直郎黄秠令吏部差虔州录事参军宰相张浚言臣顷建炎之初擢预郎曹实出宰相黄潜善枢宻汪伯彦之荐潜善以谬戾得罪死於贬所骨骸未覆赀产凋零其子秠仕宦不竞殆无糊口之计臣愚欲用初除枢宻院事合得有服亲一名差遣恩例陈乞秠差遣一次上推陛下广覆包涵之仁下全微臣朋友故旧之分故有是旨。
                  ⑶绍兴三年十有二月黄潜善的女婿仍在职,曾为国史实录院编校官。 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巻七十一:宋 李心传 撰 绍兴三年十有二月辛巳朔丙午殿中侍御史常同言……新广西提盐胡升浮薄晚进因妇翁黄潜善擢为编修官潜善误国得罪天下岂容其壻尚玷选擢……於是大亨等十三人皆罢。 胡升(升字子上括苍人绍兴闲官湖北提举)仙都山:鼎湖不可见巍然但孤峯特立亘万古气压诸山雄黄帝乆得仙游行跨飞龙至今世俗传尚指辇路通颇如升天桧追求白鹿踪常言贵荒唐厥见真儿童顾惟此山竒实宜仙所宫水声来泠风和以万本松客枕乆未稳笙箫满虚空颇疑九成音不在二典中但恐蚩尤旗晔晔舒长虹虽能独不死忍视斯民穷君看涿鹿战万古蒙其功鼎湖何足道帝德弥苍穹(仙都山志)。 据“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方洲集/卷十八,句容县五显灵官庙碑”记载:五显之始纪传不闻姓氏无所於考宋大观中始赐庙额曰灵顺宣和间封矦淳熈中加封公理宗朝改封八字王号有降诰勅御书等事载国史实录院编校官胡升所撰星源志自是以后祠庙寖广香火之盛㡬与道释神等虽偏州曲县皆知其名号必其生有能为民作福而死可祭於大烝者后世既失其真而遂以疑传耶若其感之或通质之或验则亦其平日之精明不挠所谓使人斋明盛服以承祭祀犹有浩然独存者欤况盈天地间莫非此理故神之灵不特有庙之地皆可祷也句容旧有神祠於县治东淳佑中以卑隘不安於神共迁於髙爽民水旱疾疫必相与祷之其感质尊祀者若子孙之仰祖祢焉元季毁於兵燹故址没入民居宣徳甲寅邑士朱以文等六十四人谋举废典召故守庙者考实旧制以令於乡人朞月尽复所侵地募民得钱数 万缗乃立垣墙置门屏作灵㑹殿肖神像而中处之辅以华光灵应楼阁前后左右一望周洽宏丽壮伟视昔数倍而民益向信之矣此其萃诚敬致感孚盖有出於威灵气焰之外者夫岂待动之以祸福而后能哉或者乃谓甲寅之嵗神降於民家言人祸福民用大惧庙始复故夫鬼神以默为徳有啸於梁而触於躬殆春秋所谓用物精多则魂魄强者矣岂神之谓乎不然则城域之异气慿於人而假之言否则传之者妄也。 “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怀星堂集/卷三十,苏州五显神庙记”:造化之数五为大纪爰自三才奠居而五行効用象於天为五纬形於地为五物丽於人为五徳贯幽明而共彻质鬼神而无疑者也五物之神其在於上为五天帝所谓灵威仰赤熛怒白招矩汁光纪含枢纽而配於人帝所谓太昊炎帝少昊帝喾黄帝官神所谓勾芒祝融蓐收㝠后土其致一也明堂既祀上帝而小宗伯又曰兆五帝於四郊皇朝既祀星岳於郊墟又为五显専祠於他山亦其义欤五显所起未审前闻世所传祖殿灵应集云与天地同本始年逮光启降於婺源王瑜家语邑人麋至尝血食于此於是建宇栖之功佑丕格邑人依怙初名庙为五通大观以后累封王秩昉有五显之称宋迪功郎国史实录院编校文字胡升所作星源志则疑㑹要不载姓氏而推本於五气亦近雅论升又辨五通之说按李觏作五通祠记主在报徳不知其他此云政和已废五通宣和始封五显审尔则非五通明矣又佛典则为华光蔵菩萨之化夫自执一者观之以为神祇鬼判然不相谋也且三皇二帝固皆人鬼何亦丽於是乎圣既有之贤亦宜然葢一元合分精英旁魄或於天或於地或於人无不可者惟圆机者其知之矣呉郡行祠未的所始或曰始於建炎即织里桥南朱勔旧苑地为之嘉熈中比丘圆明重建正殿寳佑甲寅通复鼎新又増大雄殿於东序景定以后正知善已继新三门两庑以逮行日踵持月有阅经之㑹嵗修庆佛之仪入至元间日又劝善男子孙子发与弟子荣特建华光前阁元贞众力复成后阁大徳中如海购地拓广再置呉江田为长明灯油及赡众费延佑丁已寓公叶武徳又作圆通殿此皆延佑七年呉江州儒学教授顾儒寳记平江万夀灵顺行祠所述也暨入皇朝嗣者不弛而嵗久颓燹正徳初同守李公恒聴讼於是乃加葺饰更剏杰阁今主僧某来谒予记於戏以神之灵贯三才通古今遵乎上而信徵诸下而従众既归止徒宜䕶持予敢従民以徼于神尚有异休如水以沛如火以光翊圣图煦生类以昌于无疆哉。
                  ⑷黄中得榜眼乃在潜善子复职之后。 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巻九十三:宋 李心传 撰 绍兴五年九月辛未朔……乙亥上御射殿赐进士汪洋等(洋初见三年三月) 二百二十人及第出身时右修职郎黄中对策言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两宫北狩阙然温凊之奉者十年於此矣……详定官中书舎人胡寅等定中为首选辅臣奏中系有官人上问故事如何沈与求曰臣闻皇佑元年沈文通考中第一仁宗曰朕不欲以贵胄先天下寒畯遂以冯京为第一文通第二上曰可用此故事遂擢洋为第一。(绍兴三年三月丙辰朔……甲子…明殿学士知建康府赵鼎为江西安抚大使兼知洪州鼎过信州举人汪洋方志学之嵗裁书谒鼎鼎喜遂与偕行洋玊山人也。)
                  [ 发表时间:2007/7/12 3:14:18 ]


                  IP属地:江苏14楼2014-08-05 02:37
                  回复
                    卫东宗亲理解是否有误? 第 7 楼: 黄洪村
                    一、关于汪伯彦罢相后迅速起用
                    《宋宰辅编年录》卷十五:
                    绍兴元年八月,参知政事张守荐旧相清远节度副使汪伯彦之才可用,诏复提举洞霄宫,寻复观文殿学士,除江东安抚大使兼知池州。守因荐汪伯彦不当,为侍御史沈与求所论罢政。既而右司谏韩璜亦论伯彦不可用,诏罢之,依旧提举洞霄宫。
                    是岁八月,参知政事张守荐汪伯彦之才可用,侍御史沈与求论守所荐不当,守遂罢政。初,伯彦以宰相败事,责永州安置。秦桧尝在其席下读书,及为相,荐其才,复正义大夫;俄复观文殿学士、江东安抚大使兼寿春府、卢和等州安抚使知池州。清议不容,沈与求言其误国,不可复用。遂改除提举洞霄宫。二年秦桧再荐伯彦知庐州。四年,臣僚言其罪,落职罢之。七年,桧再荐,复资政殿大学士。九年,桧专国,遂复观文殿学士知宜州。又拜检校少傅、保信军节度使致仕,加开府仪同三司。十一年四月,伯彦卒于衡州,赠少师,谥忠定。上念河北之旧,赐其家银绢一千匹两,添差其亲戚二人差遣。
                    注:清远应是宁远之误。
                    张守被罢的代价是并没有使汪伯彦提升,节度副使和提举洞霄宫都是闲差。
                    可以说汪伯彦是秦桧的师傅,汪伯彦罢相后迅速起用,完全是秦桧一手操办的。
                    二、黄潜善罢相,对其亲属影响极大。
                    1、黄潜善罢相制,只能说明为高宗的替罪羔羊。
                    2、卫东宗亲似乎没有理解张浚以自己的荫补名额荐黄秠的一段文字的意思。黄潜善罢相后,黄秠只剩右承直郎一个官位,仕宦不竞,收入极低,难以糊口。宋朝职官分官、职、差,承直郎只是一个官位,入殿阁是职(如某某殿大学士、某某阁直学士、待制等)、虔州录事参军是差。黄秠在黄潜善罢相后无职无差,故有张浚所说的仕宦不竞。如果说对黄秠影响不大,张浚何必多此一举。
                    3、新广西提盐胡升就因为是黄潜善的女婿才被罢。
                    4、黄中因黄潜善的缘故五年没有被提升,才在绍兴五年考进士。一中榜眼,立即提升为左奉议郎,授保宁军节度推官。
                    不知卫东宗亲是否断章取义,得出黄潜善罢相对其亲属影响不大的结论?
                    [ 发表时间:2007/7/12 7:46:42 ]


                    IP属地:江苏15楼2014-08-05 02:38
                    回复
                      关于“六从兄弟”和“五从祖”的唐人文献:[十三经注疏]礼记注疏六十三卷(经-礼-礼记-唐) 第 10 楼: 黄卫东

                      [ 发表时间:2007/7/26 21:58:48 ]


                      IP属地:江苏19楼2014-08-05 18:09
                      回复
                        关于“六从兄弟”和“五从祖”的唐人文献:[十三经注疏]礼记注疏六十三卷(经-礼-礼记-唐)2 第 11 楼: 黄卫东

                        [ 发表时间:2007/7/26 21:59:30 ]
                        关于“六从兄弟”和“五从祖”的唐人文献:[十三经注疏]礼记注疏六十三卷(经-礼-礼记-唐)3 第 12 楼: 黄卫东

                        [ 发表时间:2007/7/26 22:00:04 ]


                        IP属地:江苏20楼2014-08-05 18:11
                        回复
                          度娘吞源帖15楼内容,15楼截图

                          不是断句错误 第 16 楼: 黄洪村
                          在没有找到良臣的世系的情况下,断句没有问题。卫东宗亲找到了良臣的世系,证明《续通志》良臣的资料不能作为“七从”的例子。少了良臣的例子,也不影响对“五从”、“六从”、“七从”含义的解释。
                          多谢卫东宗亲。
                          [ 发表时间:2007/7/30 3:35:28 ]


                          IP属地:江苏29楼2014-08-07 13:11
                          回复
                            资料来源:黄氏研究网http://www.huang99.com/bk6/show.asp?id=412

                            源帖部分内容的截图


                            IP属地:江苏30楼2014-08-07 13:13
                            收起回复
                              附相关一文:七世孙与七世祖,谁错?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1楼2014-08-07 13: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