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伊豆”二字,颇具情味。初读便让人无端想起柳七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以及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而后的“舞女”一词,也全因着前两个字荡尽了现代意识的脂粉味,变得清爽干净。这便是我初次看到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一题时的印象。
尽管在小说中,“伊豆”只是作为一个日本地名出现的,但不可否认,对读者而言,不经意的字词也会带给人意外的收获。至于“舞女”,更确切地说则是艺伎,并且小说将焦点聚在一个十四岁的未成年的艺伎。而我所想阐述的“青杏之美”正是对她而言的。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十四岁的女子正是豆蔻年华,所谓“娉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她们的形象往往是天真可爱但又暗怀春意,期与佳人。李商隐的一首《无题》,凝练地概括了处在那个年纪的少女境况,“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无论如何,在传统的审美态度中,我们总是习惯将她们与爱情捆绑在一起,比如李清照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实在是将少女爱恋时含羞好奇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因此在表现少女情怀的一类作品中评价甚高。但是,把一切的青梅、青杏、秋千都纳入到比兴的手法之下,借助“以我观物”使得她们都带上少女伤春怀人的情愫,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在不经意之中,它掩盖了青杏本身的美,也掩盖了少女本身的美。而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取材或是表现手法的问题,而是关涉了男权主义下的审美习惯,即认为女性的价值是围绕着男性展开的,除此之外,别无意义。
直至今日,虽然男女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平等,但这主要是外在形式上的进步,更内在的思想则改变不大。当代社会的审美其实质乃是性审美,即建立在性别基础上的审美,而这种审美的权利往往被强势的性别所占有,弱势者处于被支配地位。这种情况也是古来有之的。因此,不断赋予的爱情,虽则增强了人类两性之间关系的和谐,但也一定程度上削弱和忽视了个体所产生的美。如果人类承认自己的进化,那就有必要把自己从“以色事君王”的魔咒中解脱出来。美并不是如自然禽兽般的,只作为吸引配偶的资本。
我之所以要从中国的古典文学中闲扯出性别审美之类的问题,乃是因为我觉得《伊豆的舞女》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审美视野,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女孩,表现了纯粹的青杏之美。把少女的美从性别、爱情、世俗观念等诸多的纠葛中解脱出来,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美是具有荡涤心灵的作用的,其清爽与圣洁不禁让人产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之感。
在小说中,主要出现了5个女子,她们的年龄各不相同,最年轻的是薰子,十四岁,值豆蔻年华,正如青杏。另外还有四位女子,青杏之美的一部分便来自于她们的比较和反衬,现简单列举如下:
天城岭茶馆的老妇人,年老而动作迟缓,对艺伎带有世俗的轻蔑,这与主人公“我”的态度形成对比。
艺伎巡演团主管,四十多岁,较为世故,有些猜忌多疑,也是千代子的母亲。
千代子,十九岁,艺伎身份,和与巡演团随行的荣吉是夫妻关系,因两次怀孕(孩子都流产或夭折)身体较为虚弱。
百合子,十七岁,是巡演团雇佣来的艺伎,性格腼腆。
和她们相比较,薰子便聚集了如下优点:年少、天真、活泼、热情。这些都是青杏之美的内涵部分,而青杏之美的形象表现则是通过主人公“我”的眼睛来传达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形象的美最终是击入了“我”的内心,并且在小说中,较之于内涵,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小说以“我”的有限视角展开叙述,因此对于这种青杏之美的揭示,我也从主人公对“性”的三处变化谈起,虽然性的话题在小说中是轻描淡写的,但它的变化却引起了“我”对薰子不同的态度。并且通过这些变化,也最终还原了一个独立存在的薰子,抛开了不必要的爱情纠葛和性欲对审美所产生的干扰。
“我”对薰子产生第一次“性”态度的变化是被天城岭茶馆老妇人的一句话所激发的,“这种人谁知道会住在哪儿呢……哪儿有客人,就住在哪儿呗”。这句话使我对薰子产生了邪念——既然如此,今天晚上就让我那位舞女到我房间里来吧(小说中并真的没有发生)。而这种变化也反面印证了前两次的偶然的邂逅,以及第三次“我”特意赶上她们歇脚的茶馆都是与性欲无关的,舞女薰子吸引“我”的是性之外的东西。尽管这可能仍然是基于性别的形体美。
第二次变化是由巡演团主管的一句话引发的,“……这孩子有恋情哩……”“我”因这句话使得原先的邪念戛然中断。而这句话中的“恋情”则是对薰子感情的无赖强加,因为主管想让薰子成为自己的小儿子的女人,所以在薰子为我羞涩地沏茶的时候,猛然插入这么一句话,并在其后反复地说自己的小儿子有一套与“我”一模一样的碎白花纹布(比较好的一类布料)。在这次变化之后,我对薰子的也就态度变得纯碎,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让人从“上面的“恋情”一词感受接下来的“爱恋”气氛。在下文中,我开始不断地为舞女的演出而揪心,担心她会被玷污。
第三次变化乃是对“爱恋”的反驳,即将审美从性与爱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她赤条条的一丝不挂,伸展双臂,喊叫着什么。她,就是那舞女。洁白的裸体,修长的双腿,站在那里宛如一株小梧桐。我看到这幅景象,仿佛有一股清泉荡涤着我的心。”这是发生在公共浴场的情景。在这段话中,交代了一直至关重要的事实——薰子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而在此之前,主人公“我”一直以为她是个成年的女子。面对这个事实的时候,“我”没有丝毫的沮丧,取而代之的是“快活兴奋”、“脑子清晰得好像被冲刷过一样”,由此可见“我”对她并没有一般读者所臆测的“爱恋”,同时“我”也不需要为舞女的玷污而担心(虽然舞女的社会地位低下,但玷污一个未成年女子是绝对不被当时的伦理道德所允许)。
经过这三次变化,不仅是“我”对薰子的态度变得自然,读者也能确定“我”的审美立场。即对薰子美的感受是不含有爱与性以及所谓的对底下人的同情,这一切都是指向本体,指向实质的,欣赏的只是那“花褪残红青杏小”的客观事实,而不加以“我之色彩”。这里我不妨截取几句对薰子的肖像描写:
“脸上还残留着昨夜的艳抹浓妆,嘴唇和眼角透出了些许微红。”
“她那不自然的秀美的黑发几乎触到我的胸脯,她的脸倏地绯红了。”
“她那双亮晶晶的又大又黑的眼珠娇媚地闪动着,这是她全身最美的地方。”
一种美,倘若只是引发感官的愉悦,那便和五音、五色和田猎一样,并不能产生太大的意义。在川端康成的美学世界里,美并不是囿居于艺术的,它尝试着渗透真与善,以化解社会的矛盾。薰子的美改变了“我”,“我”对她所产生的魂牵梦萦并不是狭隘的爱情,而是对灵魂施礼者的感激与眷念。这里,不得不回顾一下“我”的身份。“我”是一个孤儿,因为被孤儿的气质扭曲,难以忍受令人窒息的抑郁,于是便来到伊豆旅行,有了和薰子一行人的相遇。而这次相遇也彻底改变了“我”,我为薰子称颂自己为“好人”而感到高兴,并且在离别的码头和船上,我帮助丧子的老人、自然地接受别人的馈赠,我从孤儿的气质中走出。
小说的末尾是这么一句话“我任凭泪泉涌流,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这句话表露的乃是精神与情感的最终蜕变,是颇有余味的高潮。与“清水”、“舒畅”相类似的词在“我”与薰子的接触中也曾多次出现,薰子的美对“我”的精神是起着净化的作用,这种净化是一般的道德教育不能比拟的。
青杏之美,是一种孑然独立的美,有其高贵,有其圣洁。我们可以通过它看到横斜枝叶间的迥异于现实的天空。而这,绝不是落入人怀的杏子可以达到的,当我们看着自己的怀抱时,人间的天空便不复存在。
个人读书吧书评集中贴:【孙家铺子】在读书的岁月里http://tieba.baidu.com/p/3160789934?pid=53621346301&cid=0#53621346301

“伊豆”二字,颇具情味。初读便让人无端想起柳七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以及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而后的“舞女”一词,也全因着前两个字荡尽了现代意识的脂粉味,变得清爽干净。这便是我初次看到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一题时的印象。
尽管在小说中,“伊豆”只是作为一个日本地名出现的,但不可否认,对读者而言,不经意的字词也会带给人意外的收获。至于“舞女”,更确切地说则是艺伎,并且小说将焦点聚在一个十四岁的未成年的艺伎。而我所想阐述的“青杏之美”正是对她而言的。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十四岁的女子正是豆蔻年华,所谓“娉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她们的形象往往是天真可爱但又暗怀春意,期与佳人。李商隐的一首《无题》,凝练地概括了处在那个年纪的少女境况,“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无论如何,在传统的审美态度中,我们总是习惯将她们与爱情捆绑在一起,比如李清照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实在是将少女爱恋时含羞好奇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因此在表现少女情怀的一类作品中评价甚高。但是,把一切的青梅、青杏、秋千都纳入到比兴的手法之下,借助“以我观物”使得她们都带上少女伤春怀人的情愫,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在不经意之中,它掩盖了青杏本身的美,也掩盖了少女本身的美。而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取材或是表现手法的问题,而是关涉了男权主义下的审美习惯,即认为女性的价值是围绕着男性展开的,除此之外,别无意义。
直至今日,虽然男女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平等,但这主要是外在形式上的进步,更内在的思想则改变不大。当代社会的审美其实质乃是性审美,即建立在性别基础上的审美,而这种审美的权利往往被强势的性别所占有,弱势者处于被支配地位。这种情况也是古来有之的。因此,不断赋予的爱情,虽则增强了人类两性之间关系的和谐,但也一定程度上削弱和忽视了个体所产生的美。如果人类承认自己的进化,那就有必要把自己从“以色事君王”的魔咒中解脱出来。美并不是如自然禽兽般的,只作为吸引配偶的资本。
我之所以要从中国的古典文学中闲扯出性别审美之类的问题,乃是因为我觉得《伊豆的舞女》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审美视野,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女孩,表现了纯粹的青杏之美。把少女的美从性别、爱情、世俗观念等诸多的纠葛中解脱出来,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美是具有荡涤心灵的作用的,其清爽与圣洁不禁让人产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之感。
在小说中,主要出现了5个女子,她们的年龄各不相同,最年轻的是薰子,十四岁,值豆蔻年华,正如青杏。另外还有四位女子,青杏之美的一部分便来自于她们的比较和反衬,现简单列举如下:
天城岭茶馆的老妇人,年老而动作迟缓,对艺伎带有世俗的轻蔑,这与主人公“我”的态度形成对比。
艺伎巡演团主管,四十多岁,较为世故,有些猜忌多疑,也是千代子的母亲。
千代子,十九岁,艺伎身份,和与巡演团随行的荣吉是夫妻关系,因两次怀孕(孩子都流产或夭折)身体较为虚弱。
百合子,十七岁,是巡演团雇佣来的艺伎,性格腼腆。
和她们相比较,薰子便聚集了如下优点:年少、天真、活泼、热情。这些都是青杏之美的内涵部分,而青杏之美的形象表现则是通过主人公“我”的眼睛来传达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形象的美最终是击入了“我”的内心,并且在小说中,较之于内涵,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小说以“我”的有限视角展开叙述,因此对于这种青杏之美的揭示,我也从主人公对“性”的三处变化谈起,虽然性的话题在小说中是轻描淡写的,但它的变化却引起了“我”对薰子不同的态度。并且通过这些变化,也最终还原了一个独立存在的薰子,抛开了不必要的爱情纠葛和性欲对审美所产生的干扰。
“我”对薰子产生第一次“性”态度的变化是被天城岭茶馆老妇人的一句话所激发的,“这种人谁知道会住在哪儿呢……哪儿有客人,就住在哪儿呗”。这句话使我对薰子产生了邪念——既然如此,今天晚上就让我那位舞女到我房间里来吧(小说中并真的没有发生)。而这种变化也反面印证了前两次的偶然的邂逅,以及第三次“我”特意赶上她们歇脚的茶馆都是与性欲无关的,舞女薰子吸引“我”的是性之外的东西。尽管这可能仍然是基于性别的形体美。
第二次变化是由巡演团主管的一句话引发的,“……这孩子有恋情哩……”“我”因这句话使得原先的邪念戛然中断。而这句话中的“恋情”则是对薰子感情的无赖强加,因为主管想让薰子成为自己的小儿子的女人,所以在薰子为我羞涩地沏茶的时候,猛然插入这么一句话,并在其后反复地说自己的小儿子有一套与“我”一模一样的碎白花纹布(比较好的一类布料)。在这次变化之后,我对薰子的也就态度变得纯碎,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让人从“上面的“恋情”一词感受接下来的“爱恋”气氛。在下文中,我开始不断地为舞女的演出而揪心,担心她会被玷污。
第三次变化乃是对“爱恋”的反驳,即将审美从性与爱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她赤条条的一丝不挂,伸展双臂,喊叫着什么。她,就是那舞女。洁白的裸体,修长的双腿,站在那里宛如一株小梧桐。我看到这幅景象,仿佛有一股清泉荡涤着我的心。”这是发生在公共浴场的情景。在这段话中,交代了一直至关重要的事实——薰子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而在此之前,主人公“我”一直以为她是个成年的女子。面对这个事实的时候,“我”没有丝毫的沮丧,取而代之的是“快活兴奋”、“脑子清晰得好像被冲刷过一样”,由此可见“我”对她并没有一般读者所臆测的“爱恋”,同时“我”也不需要为舞女的玷污而担心(虽然舞女的社会地位低下,但玷污一个未成年女子是绝对不被当时的伦理道德所允许)。
经过这三次变化,不仅是“我”对薰子的态度变得自然,读者也能确定“我”的审美立场。即对薰子美的感受是不含有爱与性以及所谓的对底下人的同情,这一切都是指向本体,指向实质的,欣赏的只是那“花褪残红青杏小”的客观事实,而不加以“我之色彩”。这里我不妨截取几句对薰子的肖像描写:
“脸上还残留着昨夜的艳抹浓妆,嘴唇和眼角透出了些许微红。”
“她那不自然的秀美的黑发几乎触到我的胸脯,她的脸倏地绯红了。”
“她那双亮晶晶的又大又黑的眼珠娇媚地闪动着,这是她全身最美的地方。”
一种美,倘若只是引发感官的愉悦,那便和五音、五色和田猎一样,并不能产生太大的意义。在川端康成的美学世界里,美并不是囿居于艺术的,它尝试着渗透真与善,以化解社会的矛盾。薰子的美改变了“我”,“我”对她所产生的魂牵梦萦并不是狭隘的爱情,而是对灵魂施礼者的感激与眷念。这里,不得不回顾一下“我”的身份。“我”是一个孤儿,因为被孤儿的气质扭曲,难以忍受令人窒息的抑郁,于是便来到伊豆旅行,有了和薰子一行人的相遇。而这次相遇也彻底改变了“我”,我为薰子称颂自己为“好人”而感到高兴,并且在离别的码头和船上,我帮助丧子的老人、自然地接受别人的馈赠,我从孤儿的气质中走出。
小说的末尾是这么一句话“我任凭泪泉涌流,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这句话表露的乃是精神与情感的最终蜕变,是颇有余味的高潮。与“清水”、“舒畅”相类似的词在“我”与薰子的接触中也曾多次出现,薰子的美对“我”的精神是起着净化的作用,这种净化是一般的道德教育不能比拟的。
青杏之美,是一种孑然独立的美,有其高贵,有其圣洁。我们可以通过它看到横斜枝叶间的迥异于现实的天空。而这,绝不是落入人怀的杏子可以达到的,当我们看着自己的怀抱时,人间的天空便不复存在。
个人读书吧书评集中贴:【孙家铺子】在读书的岁月里http://tieba.baidu.com/p/3160789934?pid=53621346301&cid=0#53621346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