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亡史吧 关注:23贴子:1,025

【历史上的今天】8月20日, 181年——诸葛亮出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分享一段评价诸葛亮的文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8-20 08:38回复
    作者 聂作平,本文观点很独特,yy成分比较多。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8-20 08:42
    回复
      是的,诸葛亮的确是历代文人梦想的典范,面对他,有几个文人不感到无地自容乃至痛不欲生呢?除却那些立志要做世外逸民的隐逸之士,所有抱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文人,无不希望能有一个像诸葛亮那样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诸葛亮已成为历代文人的一块心病,面对诸葛亮,大概很少有文人不感到一种莫名的艳羡、惋惜共同交织的复杂情怀。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8-20 08:42
      回复
        要的是机缘和地位
        227年,诸葛亮在第一次出兵讨伐曹魏前夕,向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折,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在这份奏折中,诸葛亮回忆了自己青年时期的生活方式与人生理想:“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番话到底是不是诸葛亮年轻时生活理念的真实写照,现在已经不大可考,但估计其中有一定的矫饰成分。作为一个儒者,修身齐家然后是治国平天下,而诸葛亮本身即是一个典型的儒者,他在南阳隐居,一则避乱,二则是等待机会,就像姜子牙在渭水垂钓一样。从他所选择的隐居之地南阳就可以看出他的深谋远虑:南阳离首都洛阳的距离既不是太远,也不是太近,这使诸葛亮能准确及时地获得朝廷的最新动向,却又不必卷入其中的纷争。南阳同时还是一个人文渊薮之地,当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时人未之许也,唯有南阳那批和他一道隐居的朋友们深以为然。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8-20 08:43
        回复
          但令人惊讶的是诸葛亮一直在隆中隐居,从来不曾跑到任何一家诸侯那里毛遂自荐;与他相反,他的好友,同样为东汉末人杰的庞统却是自个儿跑到刘备那里去的。诸葛亮沉静地坐在隆中的草堂上,坐在他的书桌前,好像算准了刘备会来一个三顾茅庐的礼贤下士。
          其实,如果我们想起庞统自己跑去找刘备,却因为外表不佳而备受刘备冷落时,就可以明白诸葛亮为何隐居不出,不主动地寻找主人——他要的是一种机缘和地位,只有当刘备三顾茅庐并聆听其教诲后,诸葛亮才能以一个比刘备年少近二十岁的青年人的身份迅速成为刘氏集团中的二号人物。很难想象,假如当年诸葛亮自己跑到新野县追随刘备,刘备会对他有多大的信任。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8-20 08:44
          回复
            被绑上了刘氏集团的战车
            诸葛亮在离开隆中追随刘备时,曾再三告诫他的兄弟要看好家园,他将来还要回来。而多年以后,当他位极人臣,身为蜀汉的第二号人物时,他在给后主的奏章中又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治别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时的诸葛亮再也无法回到青年时的隆中了,但他希望子孙能够自食其力,囿于农桑。这到底说明了诸葛亮性格的淡泊(他曾说过“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话),还是说明了他一开始就明白自己在打一场根本没有可能赢得胜利的战争,在从事一场知其不可为而为知之的事业?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8-20 08:44
            回复
              许倬云在《从历史看组织》一书中,以现代企业为喻,对诸葛亮和他一生的事业作了一个形象的定位分析,他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预料天下的局面仍大有可为,他没有想到原本可用的本钱少了一大半,没有想到要开拓软市场,也没有想要借贷。但是因为董事长做错事,刘备把荆州的这笔本钱压在赌桌上,一把输光了。关公麦城败亡,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告,集合全国的力量,连营七百里伐东吴,这个意气用事的豪赌,把本钱折掉了一半。换句话说,诸葛亮收拾了残局,不得不以一半的本钱,做一倍半的买卖——当然办不到。刘备董事长做出了这个错误的决定,却要由诸葛亮来收拾残局,诸葛亮送掉了一条命,却依然收拾不了。所以蜀汉之所以败,并不是败在阿斗手上,是败在刘备的一场豪赌,使得诸葛亮总经理无法挽回。诸葛亮也晓得难以成事,之所以仍然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是为了在情感上报答刘备,能多做一分是一分。诸葛亮明知后果,所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五十四岁就死了。其实即使他多活二十年,结果也未必改变。”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8-20 08:45
              回复
                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将他和自己视为鱼水关系,这自然令身为儒者的诸葛亮会生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而诸葛亮偏偏在人格上又是一个执著隐忍而且一板一眼皆有度的人,这当然更使这种决心从下定之日起就坚如磐石。不知晚年的诸葛亮在锦官城外,浣花溪旁,是否为他一生的选择感到后悔过?因为当刘备一意孤行,不但失掉荆州而且失掉了蜀汉最基本的国力之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提出的远大前程早已没有实现的可能,诸葛亮是否会为此感到当初跟随刘备是一种人生的错误选择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8-20 08:46
                回复
                  因而,如果我们像许倬云那样以现代企业来形象化三国的话,那么诸葛亮显然进了一家业绩相当差劲,且后续乏力的公司;相反,像曹操和孙权这样的强势公司,因为其董事长没有对诸葛亮来一番虚伪的礼贤下士,诸葛亮竟轻易地将它们放过了。他决心为刘氏集团打工,并不是因为这家公司是一只绩优股,有着如何光明远大的未来,而是因为它的董事长对他有知遇之恩,对他求贤若渴。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8-20 08:46
                  回复
                    因此,诸葛亮感动了。他改变了苟全性命于乱世的人生规划,遂许驱驰,从此被绑上了刘氏集团的战车。
                    因此,中国知识分子也感动了,从此认定士为知己者死,哪怕这个知己乃是谬托,乃是作秀,乃是披着羊皮的狼。
                    因此,中国知识分子总是在缅怀诸葛亮这位士之楷模时感叹生不逢时,没有运气遇到刘备那么礼贤下士的主子。
                    因此,没有找到好主子的奴才们总是自怨自艾,在诗词歌赋里发着怀才不遇的酸味牢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8-20 08:46
                    回复
                      刘禅的平庸无能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是人所共知的,连先主刘备临终向诸葛托孤,也不得不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刘备的意思似乎是说,如他的儿子刘禅不能胜任的话,诸葛亮可自己做蜀国之君。不少人读书至此,大多称赞刘备的宽宏与气度。实则大谬也!这一招正是刘备把诸葛亮推向死心塌地为他的傻儿子做儿子(臣子)卖命的一条毒计。
                      这好像也算一种理论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8-20 08:48
                      回复
                        以刘备一生之虚伪狡诈, 安能不知诸葛亮知识分子气质中的那种恪守臣道、投桃报李的愚忠思想?岂能不知自己的儿子是扶不起的刘阿斗?刘备这一招欲擒故纵的手法便使得诸葛亮绝不敢动废主自立的“贼心”。是时,“孔明听毕,汗流满面,手足无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见《三国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8-20 08:48
                        回复
                          除了腐朽,你别无选择
                          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方面显示出天才的管理能力。七擒孟获,这位蛮人领袖输得口服心服,从此蜀国后方安定达数十年之久;他所施行的严厉的法治,也使从来都是天下未乱蜀先乱的四川终于成了天下未安蜀先安。但令人惊讶的是,诸葛亮在他注入了几乎后半生大半心血的北伐战争中,虽然两出祁山,五进中原(《三国演义》中云其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乃作家罗贯中信口开河,误也),但这些连绵起伏的战争,不但没有出现在隆中对时他替刘备所想象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的大好局面,恰恰相反,北伐反而造成了蜀汉国力的严重透支。以蜀汉之弱势而不断进攻强势之曹魏,并将其作为一种战略方针,无论如何都是极其严重的错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8-20 08:49
                          回复
                            但是,这一严重错误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真的是因为诸葛亮如陈寿所言“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也就是说是由于诸葛亮对军事的不成熟而导致的轻率举动吗?诸葛亮一生谨慎,岂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那么,原因就只有一个,即诸葛亮的勉力北伐只是为了向世人证明他忠于自己当初的诺言,忠于当年和刘备在隆中对所立下的生死盟约。一言以蔽之,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是为了道义上和理想上的坚守。诚如是,当我们联想到连年北伐战争所造成的蜀汉后期朝无直言,民有菜色,而不知祸之将至的可怕现状时,不能不对诸葛亮的执著和忠贞感到既可敬可叹,更可怕可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8-20 08:50
                            回复
                              诸葛亮终于死在了北伐的军营,其实他本该死在锦官城的相府,死在丞相府的书房中。一个最高级别的文官死于战场上,无论如何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因此后人才会评价说:“兵者凶事,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静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8-20 08: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