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煤炭行情的进一步急转直下,在“开源”尚无希望的时候,“节流”就成了兖矿领导创效的唯一救命稻草,于是,新一轮的工资制度改革“粉墨登场”,一线职工降幅高达1500左右,辅助单位600左右,地面单位300左右,人均降幅800元,目前兖矿在册职工约10万人,合计一月下来共节约开支8000万元,一年则就是9.6亿元,这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但细算一下,9.6亿对于目前兖矿这个困难的局面的解决,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我想明眼人都知道,杯水车薪而已!造成兖矿现在困难的局面,有客观的因素,大的方面,产业的升级转型,新能源的异军突起,国家的宏观调控,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小的方面,神华集团的垄断,山西煤炭铁路的建设,煤炭客户需求量的减少,煤炭价格的下跌,但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细枝末节,而根本的原因在于自身,回顾当年,我们也曾经辉煌过,作为中国煤企的龙头老大,八大煤田之一,是何等的风光!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曾经让枣庄矿务局的职工去市场捡菜叶吃,而相隔不过百里的兖矿,靠着综放技术的推广,用产量来抵消低迷的煤价,却能够风景独好!那个时候,所有的煤企都在过着紧日子,唯独兖矿屹立不倒,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底子厚!!直到2000年时,我们依然还是中国煤企的标杆,为什么仅仅10几年以后的今天,却成了现在这个局面?曾经我们眼中的小弟弟——神华集团,一跃成为了中央直属企业,稳坐煤炭行业的第一把交椅,而在新一期的煤炭企业排名中,前10名,已没有兖矿的踪影,10年,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就是长征路漫漫,而这10年又恰是煤炭的黄金期,当神华抢夺内蒙大战打响时,当鲁能虎视眈眈菏泽时,当山能整合资源时,我们又在做什么?放弃省内的大好资源不开发,转而投向山西、陕西、新疆、贵州,最后开发是假,洗钱是真,一个个对外开发的企业,成了烂尾工程,后来响应国家的号召,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钱是投进去了,最后连个响都没听见,实施“走出去”战略,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最后陪的一塌糊涂,上百亿的债务到现在还得从长计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连哇哈哈的老总宗庆后海外投资都吃过大亏,更何况兖矿这些没见过大世面的决策层脑门一热,就敢拍板?兖矿的今天,领导的决策失误是要负主要责任的,当所有的煤企都在谋求转型升级时,我们却要为以前的烂摊子去“还债”,本来就落后了10几年了,现在又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在现在这个严峻的形势下,几百亿的债务,要靠这一年9.6亿来还,再加上煤业的前途渺茫,9.6亿随时都可以变动,面对纷繁复杂的未来,我想问,兖矿是否还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