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把握,大处着眼。
高考古诗鉴赏,应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首先读懂并概括出该诗创造了怎样的意境(或景、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主题)。要做到这一步,就必须从宏观上把握古诗的内容。
我们知道,古代诗歌虽然浩如烟海,但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①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者表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别后的思念。
②怀古诗。一般有两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 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
③边塞诗。大都以描写战争为主题,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精神,或者表现战士们在戍边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者表现对战争的厌恶。
④写景咏物诗。它是通过描写山水田园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远大抱负。或者通过借景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或通过借景借物表达自己的品质。
⑤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鉴赏古诗一定要先从内容上掌握、区别好这几种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诗在题目的本身、语言的使用、描写的叙述上都各有自己的特点。比如送别诗的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怀古诗则多用“感、怀、忆”等字眼,这些字眼直接点明了诗歌的性质、题材。送别诗写景物是为了渲染离情别绪,怀古诗写景物是为了形成对比,表达昔盛今衰之情……。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特点,如果把握住这些不同类型诗的特点,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诗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的主题,就为鉴赏领悟全诗打开了一扇大门。
二、微观入手,从“点”突破。
国家考试中心命题人张伟明曾撰文解释: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论。高考以主观题形式出现的古诗鉴赏,更接近文学鉴赏规律,无疑是抓住了古诗鉴赏的真谛,但是高考命题毕竟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古诗鉴赏的考查“不可能是完全开放的”,它必须是“带着镣铐跳舞”,即在放开手脚的同时对试题加以必要的限制,答题切入点不宜太大,只能聚焦于诗中最为出彩之点,就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某一方面加以设问。譬如2003年的考查是从“诗眼”的辨析把握诗歌的意象,2004年各省题的古诗鉴赏的考查形式仍跳不出这一窠臼。因此,微观入手,从“点”突破,即通过对“点”的挖掘、突破,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是鉴赏古诗的诀窍。
那么,如何微观入手,从“点”突破呢?
1、从意象入手。意象是融入作者情感的形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抓住“枯藤”、“老树”、“昏鸦”、“夕阳”、“断肠人”等意象,就可悟出全诗主旨是揭示游子寂寞而凄苦的情怀。
2、从诗眼入手。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抓住“咽”、“冷”这两个传神的字加以分析,就可以领悟所显示的是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3、从修辞入手。古人写的诗歌,一般很少把自己的意思平铺直叙地说出来,总是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委婉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要鉴赏诗词,就必须抓住并深究这些修辞方法所表现的含义,就可悟出作者的真情实感。
4、从表达技巧入手。表达技巧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应抓住诗歌的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表现手法(用典、虚实结合、白描与工笔等)进行鉴赏。
三、示例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有关问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高考古诗鉴赏,应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首先读懂并概括出该诗创造了怎样的意境(或景、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主题)。要做到这一步,就必须从宏观上把握古诗的内容。
我们知道,古代诗歌虽然浩如烟海,但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①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者表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别后的思念。
②怀古诗。一般有两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 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
③边塞诗。大都以描写战争为主题,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精神,或者表现战士们在戍边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者表现对战争的厌恶。
④写景咏物诗。它是通过描写山水田园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远大抱负。或者通过借景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或通过借景借物表达自己的品质。
⑤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鉴赏古诗一定要先从内容上掌握、区别好这几种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诗在题目的本身、语言的使用、描写的叙述上都各有自己的特点。比如送别诗的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怀古诗则多用“感、怀、忆”等字眼,这些字眼直接点明了诗歌的性质、题材。送别诗写景物是为了渲染离情别绪,怀古诗写景物是为了形成对比,表达昔盛今衰之情……。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特点,如果把握住这些不同类型诗的特点,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诗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的主题,就为鉴赏领悟全诗打开了一扇大门。
二、微观入手,从“点”突破。
国家考试中心命题人张伟明曾撰文解释: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论。高考以主观题形式出现的古诗鉴赏,更接近文学鉴赏规律,无疑是抓住了古诗鉴赏的真谛,但是高考命题毕竟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古诗鉴赏的考查“不可能是完全开放的”,它必须是“带着镣铐跳舞”,即在放开手脚的同时对试题加以必要的限制,答题切入点不宜太大,只能聚焦于诗中最为出彩之点,就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某一方面加以设问。譬如2003年的考查是从“诗眼”的辨析把握诗歌的意象,2004年各省题的古诗鉴赏的考查形式仍跳不出这一窠臼。因此,微观入手,从“点”突破,即通过对“点”的挖掘、突破,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是鉴赏古诗的诀窍。
那么,如何微观入手,从“点”突破呢?
1、从意象入手。意象是融入作者情感的形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抓住“枯藤”、“老树”、“昏鸦”、“夕阳”、“断肠人”等意象,就可悟出全诗主旨是揭示游子寂寞而凄苦的情怀。
2、从诗眼入手。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抓住“咽”、“冷”这两个传神的字加以分析,就可以领悟所显示的是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3、从修辞入手。古人写的诗歌,一般很少把自己的意思平铺直叙地说出来,总是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委婉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要鉴赏诗词,就必须抓住并深究这些修辞方法所表现的含义,就可悟出作者的真情实感。
4、从表达技巧入手。表达技巧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应抓住诗歌的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表现手法(用典、虚实结合、白描与工笔等)进行鉴赏。
三、示例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有关问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