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江东多英俊,自春秋以来,吴楚英雄风云会聚,楚晋之争,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吴楚之战,塑造了中国的兵圣孙子。东汉末年,天下英雄纷纷显现,到赤壁之后,天下三分。一般说起来魏占天时,蜀占人和,而吴则占地利。
那么东吴是如何占据这天下的地利的?
吴地的扩张和稳定分三个时期:
1. 孙策渡江
2. 赤壁之战后
3. 吕蒙得荆州
在这三个时期之间穿插着孙权不停北进合肥的战争。
简论:
在中国几个南朝在建国百年的历史中,基本延长江采取守势,而守长江非常不易,因为必定要防守几个必要的战略要点,和战略缓冲。说到固守长江,自吴以来,东晋,刘宋,齐,梁。陈,到南宋。可以说南宋是防守最好。
防守长江:
南宋西起大散关,延汉水,中固守襄樊,延淮河东南以淮南,淮北为缓冲,可以说是守的最完美的长江防线。如果东的汉中失守,中的襄樊失守,南的淮南失守,那就意味这长江防线会很脆弱,全国统一就在望了。为什么那?
缓冲地带:
然而汉中,陇右为蜀地之缓冲。而襄樊,为武昌,江陵的缓冲。关键是淮南,合肥,盱眙为安庆,铜陵,芜湖,南京的缓冲,所以有守江先守淮之说。
战略要点,水陆枢纽:
而在整体长江防线中剑阁,宜昌,九江,是陆路水陆的枢纽,而长江上燕子矶,采石矶,城陵矶为渡江之要地。
攻破长江的防守:
西线(可参考晋,元两朝)
但在这三个长江防守的方面,东线以封锁,或者占领四川为目的,因为在汉中,上庸(湖北竹山县),宜昌为据点彻底封锁住四川,所以夺取襄樊是封锁四川的关键。(晋灭蜀,元灭宋)
中线(可参考南北朝,隋,宋,太平天国)
然而一旦襄樊失守长江以东的政权就只能以武昌,九江,安庆为防守重点,就失去了西侧的缓冲。(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战)西线(东晋,刘宋,齐,梁,陈南宋,民国)自古守江必守淮,失去了淮河缓冲就象蜀地失去汉中,江陵失去襄樊一样。没有了御敌于国门之外,决战境外的根本。(淝水之战,采石之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南朝北伐:
因为地理的限制,所以南朝北伐,如果有东淮河缓冲,那北朝会将战争发生在淮南地区,而南朝北进,一般战争发生在南阳地区,淮北地区,和汉中,关中地区。如果南朝没有淮南,那北进的战争一般就发生在淮南地区,以争夺战略缓冲。
那么东吴是如何占据这天下的地利的?
吴地的扩张和稳定分三个时期:
1. 孙策渡江
2. 赤壁之战后
3. 吕蒙得荆州
在这三个时期之间穿插着孙权不停北进合肥的战争。
简论:
在中国几个南朝在建国百年的历史中,基本延长江采取守势,而守长江非常不易,因为必定要防守几个必要的战略要点,和战略缓冲。说到固守长江,自吴以来,东晋,刘宋,齐,梁。陈,到南宋。可以说南宋是防守最好。
防守长江:
南宋西起大散关,延汉水,中固守襄樊,延淮河东南以淮南,淮北为缓冲,可以说是守的最完美的长江防线。如果东的汉中失守,中的襄樊失守,南的淮南失守,那就意味这长江防线会很脆弱,全国统一就在望了。为什么那?
缓冲地带:
然而汉中,陇右为蜀地之缓冲。而襄樊,为武昌,江陵的缓冲。关键是淮南,合肥,盱眙为安庆,铜陵,芜湖,南京的缓冲,所以有守江先守淮之说。
战略要点,水陆枢纽:
而在整体长江防线中剑阁,宜昌,九江,是陆路水陆的枢纽,而长江上燕子矶,采石矶,城陵矶为渡江之要地。
攻破长江的防守:
西线(可参考晋,元两朝)
但在这三个长江防守的方面,东线以封锁,或者占领四川为目的,因为在汉中,上庸(湖北竹山县),宜昌为据点彻底封锁住四川,所以夺取襄樊是封锁四川的关键。(晋灭蜀,元灭宋)
中线(可参考南北朝,隋,宋,太平天国)
然而一旦襄樊失守长江以东的政权就只能以武昌,九江,安庆为防守重点,就失去了西侧的缓冲。(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战)西线(东晋,刘宋,齐,梁,陈南宋,民国)自古守江必守淮,失去了淮河缓冲就象蜀地失去汉中,江陵失去襄樊一样。没有了御敌于国门之外,决战境外的根本。(淝水之战,采石之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南朝北伐:
因为地理的限制,所以南朝北伐,如果有东淮河缓冲,那北朝会将战争发生在淮南地区,而南朝北进,一般战争发生在南阳地区,淮北地区,和汉中,关中地区。如果南朝没有淮南,那北进的战争一般就发生在淮南地区,以争夺战略缓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