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吧 关注:193,443贴子:1,428,644
  • 10回复贴,共1

《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治国与用人思想研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楼2014-08-24 19:25回复
    〔内容摘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国家强盛,出现了治世之极的 “贞观之治”。《贞观政要》为唐吴兢编撰,是记载唐太宗在位期间君臣讨论政事的政治文献。此书问世之后,唐及以后的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其推崇备至。书中记录的唐太宗治国和用人思想,这对我们当代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楼2014-08-24 19:25
    回复
      〔关键词〕《贞观政要》;唐太宗;治国与用人思想
      〔作者简介〕程向辉,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3楼2014-08-24 19:26
      回复
        一、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唐朝是推翻隋朝统治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唐太宗非常注意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努力革除流弊,积极实行开明统治,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通过《贞观政要》的记述可见,李世民的治国思想在封建统治者中是比较进步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唐初著名谏臣魏徵曾对李世民说: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① 指出人民是社会之 本,维护统治最重要的就是要安人。李世民自身也从隋末农民起义中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他曾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 不用,诚可畏也。 ”② 他深深的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进一步指出民众在国家治理中的根本地位,“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 兆庶非国家所有”③ 。在这种民贵君轻思想 的影响下,李世民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生活,重视农业生产,主张轻徭薄赋,不夺农时,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④。他采取了均 田、垦荒、兴修水利等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初农业的快速发展。
        2.君臣协同的共治思想。
        唐太宗结束 了家国一体和贵族门阀政治的国家体制,实行了皇帝—官僚协同的政治体制,这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意义。在他的核心统治集团中,有善于谋断的房玄龄、杜如晦,精于军事的李靖、李勣,敢于谏诤的魏徵,以及长于识人的王珪等人。这是一个年龄智能合理结合的领导群体,分工明确权责统一。李世民是核心,其他大臣各司其职,君臣携手“共同治理”。李世民曾对群臣说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 鲠议,致天下太平。 ”⑤ 他认为:“人臣必须忠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宁”,并希望“君臣上下,各 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⑥ 经过君臣上 下协同,贞观时期出现了国泰民安,远夷率服的景象。此时他又将功劳推给群臣,认为这是群臣与他“同心协力”的结果,这种非凡气度,在历代帝王中的确非常少见。


        5楼2014-08-24 19:27
        回复
          3.从谏如流的兼听思想。
          雄才大略依 旧从谏入流,位及人主仍然兼听纳下,这些优秀品质使李世民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很重视大臣对自己得失的谏诤,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 败,岂可得乎?” ⑦ 特别反对阿谀奉承之徒,“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 臣谀,危亡不远”⑧ 。李世民明白“明主思短 而益善,暗主护短而就愚”的道理,甚至通过克制自己的情绪来虚心纳谏,“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仵。若即嗔 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⑨。所以魏徵在当谏议大夫的三年里,才敢 “每犯颜切谏”⑩ ,进谏达两百多条,并屡受奖赏。当魏徵病故后,李世民非常悲痛,经常在群臣中提起他,并勉励群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谏诤精神,“‘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斛赐玄龄等数 人勖之”’ ⑪ 。可以说,正是由于有唐太宗这样的明君,贞观年间才可能涌现出那样一大批的名臣。


          6楼2014-08-24 19:27
          回复
            4.治国以制的法治思想。
            唐太宗非常 重视国家生活的规范化,很注意从政治和法制等各方面完善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据《贞观政要》记载可见,关于“君道”“政体”“择官”“刑法”等各方面,李世民与群臣均有详细论述。同时,他也反对政令繁复,主张政令简约,不要朝令夕改,以免滋扰百姓, “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必须审定,以为永世”’ ⑫)。在唐太宗的推动 下,唐朝各方面的制度较前代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完善,如在经济方面实行了均田制和租赁调制,奖励垦荒;政治方面完善了科举制,改变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打破了世族垄断政治与官员选拔制度的局面,为唐王朝选拔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他制定了我国封建社会最成熟、最完善的一部法典《唐律》。


            7楼2014-08-24 19:27
            回复
              3.用人如器,取长弃短。
              贞观二年,李世 民与右扑射封德彝的对话中,批评了他以没有奇才异能者所以无法举荐人才的观点,指出:“ 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且何代无贤,但患不知耳!” ⑮使得封德彝惭愧的退出。李世民认为天下不可能有十全十美之人,关键在于用其所长弃其所短, “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⒃。正是由于李世民辨证的用 人观,使得更多的人才被其发现和使用。
              4.用人不疑,各司其职。
              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十分懂得君臣和谐的重要性。他说:“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⒄为达 到这一良好的君臣关系,他认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信任臣子,以发挥他们的肱股作用。他总结前人之得失时说:“朕历选前王,但有君疑于臣,则下不能上达,欲求尽忠 极虑,何可得哉?” ! (⒅他又进一步说:“若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⒚为 此,李世民提出了君臣相遇的举世名言:“为 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 ⒇他认为不论君主还是臣子都要各在其位各谋其政,只有这样才能相互协调监督,共同治理。在唐太宗看来,君王主要的职责就是用好贤人,使其各司其职,而不能以身代政,因为这样会适得其反。
              《贞观政要》是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的一部古典文献,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贞观年间唐太宗这个杰出的政治家和魏徵、房玄龄等一代名臣的历史面貌。他们君臣携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被后代誉为封建社会治世之典范的贞观之治。由《贞观政要》所展现的唐太宗优秀的治国和用人思想,值得我们后人不断研究探索,以期“古为今用”。应该说,唐太宗优秀的治国和用人思想对我们早日实现行政管理现代化是有这颇多现实启示的。


              9楼2014-08-24 19:28
              回复
                注释: ①②⒆〔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③④〔唐〕吴 兢:《贞观政要・务农》。 ⑤⑥⑦⑧⑨⑾⒄〔唐〕吴兢:《贞观政要・求谏》。 ⑩〔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⑿〔唐〕吴兢:《贞观政要・赦令》。 ⒀⒁⒂〔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 ⒃〔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8。⒅〔唐〕吴兢:《贞观政要・杜谗邪》。⒇〔后晋〕沈昫:《旧唐书》卷63。


                10楼2014-08-24 19:29
                回复
                  捏哭呆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8-28 14:0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