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俱乐部吧 关注:20贴子:62
  • 1回复贴,共1

[转帖]关于出版一些资料(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怎样审读小说 
  编辑审读小说,各有各的习惯。我的做法比较简单,就是用三个标准去套。这三个标准是:正派、刺激、智慧。 

  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齐备的小说,我才会推荐给我的同事讨论。 

  下面稍微详细地说说这三个标准。

  很多话以前都说过了,这次只不过在这个题目之下再说一遍。

  正派 

  通俗小说和一切通俗文化一样,要反映主流的价值观。曾经有作者问我,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回答说,你起码要符合“八荣八耻”吧!小说一号主人公不符合“八荣八耻”的,写得再好,也不会在我们这里有出版的机会。因此,我提醒投稿者,首先检查主人公的思想。 

  一号主人公即使不能成为道德楷模,也不能有较大的道德污点,尤其不能有低级趣味。检验这一点也很容易,就看小说能不能改编电视剧。 

  这一点,请有意投稿的作家参考美国通俗小说和电影。 

  我们要求的小说,一定是:

  正义战胜邪恶,真诚胜过虚伪,坏人得到应有的下场。 

  故事总的模式是“八路打鬼子”,不能是“鬼子打八路”,“鬼子打鬼子”的一般也不做考虑。 

  唉,这个老是有人提出意见,我的意思很明确,陈世美总不能把包公铡了吧?如果小说里写一帮“陈世美”在那里乱搞一气,恐怕意义不大。 

  特别说明1:本人是个彻底的自由主义者,一贯主张创作自由,任何题材,任何人物都可以写成小说。但是,本人的职业志趣在于编辑畅销通俗小说,那些挑战道德边界、探索人性劣根的作品,在我看来属于严肃小说,不在我的工作范围内。 

  特别说明2:以前说过,一号主人公不能有“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等恶习,这是反着说,从正面讲,我也说过,起码要符合“八荣八耻”,居然遭到一些非议。我这里还要再强调一下。我自己感觉,“八荣八耻”实在是很低的标准,是一个好公民的起码标准。再稍微高一些,民主、科学、法治、自由、平等、博爱、人权,这些是西方传进来的,我认为是普世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的,忠、孝、仁、义、信、诚、勇、毅、廉、节……直至悲天悯人的情怀,都是我们应该肯定的价值。当然,愚忠愚孝除外。金庸先生也说过,他写小说,真正宗旨,当是肯定中国人传统的美德和崇高品格、崇高思想,使读者油然而生敬仰之心,觉得人生在世,固当如是。值得深思。 

  特别说明3:我曾举例说,《冷战谍魂》是我欣赏的作品,有人提出异议说,这小说符合八荣八耻吗?如果熟悉好莱坞的大片,就能看出一点,这些片子基本都宣扬美国中产阶级认同的那些价值观,基本都为美国利益服务。《冷战谍魂》是高度符合美英国家利益的作品。《真实谎言》、《碟中谍》等,无不如此。 

  刺激 

  一部小说,如果不够刺激的话,我怕很少人愿意坚持看到底。这个似乎没有很大的争议。但什么样的刺激适合印出来卖钱,好像还有一些疑问。

  我以前说过,要健康的刺激。这要参考第一条标准。 

  下面简单说下我对小说是否刺激的感觉。

  据说托尔斯泰根本就看不上莎士比亚。 

  《战争与和平》出版,法国作家福楼拜阅读之后,极为钦佩,禁不住开口赞叹:“这是莎士比亚!这是莎士比亚!” 。

  我想,托尔斯泰如果听到,肯定感觉很郁闷。 

  在文艺评论这个领域内,不同的意见实在是很正常。我一贯主张自由批评。 

  我只说自己的观点和感觉。 

  当然,欢迎所有真诚的批评。 
  所谓刺激,就是吸引读者一直读下去,也可以说是“阅读的黏着性”。

  主要有以下因素: 
  1.重大的貌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读者心目中的英雄或者美人的命运。 

  3.密集的危局。

  4.预期的印证与打破。当然,首先要让读者产生预期。 

  5.持续的笑料。 

  6.我感觉的最重要的一点:情感的沉迷。读者对人物产生感情,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消费这种感情。也就是以前说过的“爱恨望服痛”。 



1楼2008-02-20 01:50回复

      关于小说情节 

      好的通俗小说,首先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故事。如果缺乏这个因素,小说就是失败的作品。 

      在瞬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安排故事情节,让故事具有持续的吸引力;以及让故事深深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

      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现。

      投稿小说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好故事,足以吸引读者。故事要新鲜,有一定的深度,足以成为潜在读者关注的焦点。 

      那些没有核心故事的小说,在我这里是不受欢迎的。 
      像《冷战谍魂》这样的故事,是我最欣赏的故事,建议没有读过的投稿人读一读。 
      几个容易检验的指标:
      第一页就要使读者发生强烈的兴趣。 
      情节不落俗套,不读到最后一页,不能知道结局。让自认为有水平的人总猜错。 

      要有阅读黏着性,跌宕起伏,使人欲罢不能。最好让人在一天之内读完。 

      全书让读者大笑10次,大哭3次。 

      关于人物 

      主人公身份超常,经历传奇,凡夫俗子的庸常事件,就不必浪费读者的宝贵时间了。

      人物的命运——生死、爱恨、贫富、穷通——要引起读者高度的关心。 

      人物与读者有强烈的相关性,使得读者产生阅读中的“代入”效应。阅读中让读者感到撕心裂肺、荡气回肠。

      智慧 

      读者花了几十块钱,买一本书回去,还要花费至少2-3天(一般速度)的时间来看,说老实话,阅读成本是很高的。所谓“开卷有益”,如果没有足够的收益的话,如果小说里没有足够吸引读者的新的智慧,读者怎么会为此劳民(花时间阅读)伤财(掏钱买书)呢?谁会读书呢? 

      我相信,读者的收益,主要在于作者书中奉献的智慧。 

      这智慧分以下几种: 

      1.人生智慧。 

      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理性感悟,获得读者的认同。没有足够智慧的书,我是不看的。 

      举例,巴尔扎克在一部小说的开头写道:“有钱的独生女是人世最可怕的配偶。” 

      2.技术的智慧。

      读者阅读后可能学到一些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用的知识或技能。 

      看《三国演义》学打仗,看《胡雪岩》、《商道》等学做生意,看《输赢》学销售……我感觉这是一种“虽不能之,心向往之”的情况。就好比那“独孤九剑”一样,号称天下无敌。有读者会说,这不是蒙人吗?呵呵,只要让听见的人愿意交学费学习就足够了——我心里有矛盾。其实,作为一个图书编辑,我最不愿意出现的情况就是,因为我编辑的图书,读者阅读后产生不好的结果,这不是误人子弟吗?但,我想,高明的读者自己会从书中吸收适合自己的营养。 

      3.行业内幕。 

      《圈子圈套》表现外企高层的斗争。《狼图腾》表现特定的地域文化。 

      阿瑟•;黑利的小说最能体现这一点。 

      例如,他在《钱商》中写一个银行的现金柜: 

      复杂巧妙的现金抽屉内还装置一套附着报警系统。一把小车推到出纳柜前指定的地点,电路就把每一个现金抽屉同银行内部的通信网接通。抽屉内暗藏一个报警开关,开关上面压着一叠普普通通的钞票,被称为“金钓饵”。 
      出纳员都接到过指示,在平时交易中不得使用这叠钞票,但倘遭抢劫,则应先把“金钓饵”交出去。把这叠钱一拿走,一个无声撞针开关就被触发;立即,银行安全部和警察都会闻讯,在通常情况下能于几分钟内赶到现场。此外,开关还能连带触发暗藏在头顶的摄影机。“金钓饵”都是联号钞票,号码登录在案,供以后作证据用。 

      这样的内容,我看一遍就完全记住了,还可以给别人讲。凡是听到的人,没有不赞叹的。

      所谓新的智慧,“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T

      1.人物身份新 

      2.主要情节推动的过程新

      3.揭示出主人公人性的某个新的侧面

      4.小说中有一些新的“段子”,足以让人读过一遍就乐于传播 

      5.小说中有一些新的隽语,是别人没有这么说过的

      小说应该是丰富多采的,我只是喜欢其中的一些类型。我有过明确表态:我没有编尽天下好小说的野心。我不喜欢的作品,有很多是极为优秀的作品。这是一个趣味的问题。就好比托尔斯泰不喜欢莎士比亚一样。虽然我这么说有把自己跟托尔斯泰相提并论的嫌疑,先BS自己一下。 
    


    2楼2008-02-20 01: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