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elapsed吧 关注:5贴子:106
  • 17回复贴,共1

[_philosoph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腹有诗书气自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取自我看过的哲学言论,可以一同交流交流。


1楼2014-09-07 14:25回复
    总有一些人(包括我),看到别人的一些行为,觉得是错误的,所以就想去阻止,甚至怒骂呵斥。可回过头想想,那些为什么是错误的。而且,我们凭什么去指责别人?其实我们不满的那些事,根本没触犯法律,我们只是认为触犯了“道德”。可正如道德不是法律,所以没有明确的底线。而且道德观是在不断的进步发展的。用封建的所谓道德来约束现代的人们,这明显是防碍了历史的发展。当你觉得别人的行为“有伤风化”时,可能,是自己的道德观落伍了。而且,我们也没有权力去要求别人不去做合法的事。我们能做到的是劝诫探讨,而非命令要求。因为,我们自己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9-07 14:26
    收起回复
      《佛与禅(上)——佛谎》出家人不打诳语。释迦摩尼,却打了个全天下最大的诳语。他知道,世事无常。担心人们因此而放纵自我,消极处世——为好为坏,也不知死期将至,坏人长命好人短命。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于是,他告诉人们,有轮回。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后世果。世间有六道,对应着六种人:三善的施忍智,三恶的贪嗔痴。于是,人们信了,多少人因此心中敬畏着,而不敢做坏事,连微不足道的也不敢。这就是宗教的魅力。释迦摩尼爱编故事。说世间有天龙八部众多往听佛法。天龙八部中,有高贵的天,有丑陋的阿修罗,有畜,有神。试图告诉人们,在佛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于是教人们放下了种族歧视与偏见。佛教多经书,说恶人熟读大悲咒死后不下地狱。于是,恶人更爱读佛,想借此摆脱轮回,然后却不知不觉被佛给改变。这就是佛。佛在骗人,人信了,却让人有敬畏之心。可如果迷了,不成佛反为魔。守着清规戒律,却忘了人的本性。佛成为了人们逃避现实的手段。学了“出世法”,企图离开人间往佛取乐,谁知,没有极乐,只有地狱。因为,极乐在人间,佛祖只是人。多少人又在佛教中迷失了自我,有多少人又因为佛教而所困终身。当信仰变成迷信,这是最可怕的。把佛当成神,这是最可笑的。佛什么都没有,给不了你什么,只是在告诉你,你拥有什么。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9-07 14:56
      回复
        欢迎来辩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9-07 14:56
        收起回复
          《佛与禅(下)——禅说》禅,怎么说。答,不可说。禅由菩提达摩传入中国,最早的定义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也是佛教的最高思想——空。无,即无限。不能直接告诉人,于是,就极大的为后人提供想像空间。所以在任何事物上都可以说是禅。禅,就是一种理,一种规律,一种心态,等等。其实,禅就是空。在第六代的禅宗发生了分歧——六祖慧能与神秀的南禅北禅之分。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把空的思想发挥到极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打破了佛的权威。第一次告诉人们,禅非佛。佛就是无,所以没有佛。因为,每个人都是未来佛。一下,把最高贵的东西降临到每个普通人上。南禅主顿悟,北禅则主苦修。认为人要接受清规戒律,忍受苦难欲望才能成佛。则北禅与佛无异了。禅的真谛,就是苦修为基础,顿悟为升华。禅,即是常。最普通的东西,最无修饰的,最真实的,就是禅。禅就再生活中。不是什么遥远的东西。这就是禅与佛的区别吧。历史上,很多大禅,斯经,烧经,砸佛,骑佛。其实就是想让人们,不要被表面的佛所迷惑。佛其实只是一抔黄土。心中有佛,方为正道。不识字的慧能,没看过经书,却是最懂佛法的大禅。这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禅,是每个普通人都本身就具有的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9-07 17:28
          回复
            读书的作用:读这些多年书,告诉我一个道理。我是一个人,不是任何其他人的工具。不是学校的考试工具,不是父母光宗耀祖的工具。我有自己的自由意识,我有权力去做我认为有意义的事。读书,是件美妙的事,读书,只不过是本能的驱使。读书,绝不是为了某一次成功,或只是一场小小的考试。而是为了,我。人读书其实就是在追求真我的过程。而真我,存在于心中,也在与世界。因为,真我与世界是分不开的。于是人不能只与自身的悟,也要对世界的修。修身,就是学习。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读书,追求着物与我的关系。我知道我自己在干什么,也将知道,自己该往哪走。别人的担心都是徒劳,因为,别人都不是我,不认识真我到底是什么。所以,让我孤独,让我这个异数去走,自己的路。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9-07 23:40
            回复
              《君子之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好色,纵之有度;君子慕名,获之有方;君子贪食,品之有礼;君子嗜睡,梦之有时。财,色,名,食,睡者,红尘五欲也。祸之五源。然爱财,好色,慕名,贪食,嗜睡者非有罪,亦可为君子者也。
              蛮人惑之,答曰,红尘五欲,人之本性也。君子看破红尘,而非摈弃红尘者也。是故人不可无财,不可无色,不可无名,不可无食,不可无睡,人之所存,欲之所存也。
              然小人迷之,取财不以其道,纵欲不知其度,乐于五欲之中,蝼蚁之心,不知己哀,怜而笑之矣。君子身享于五欲,心存于大道也。享欲而不迷其中,适可而止,知其有度也。人不可无欲,而可寡欲也。随心所欲不逾矩,放荡不羁自成章!君子之道,中庸之道也!
              不偏不倚,爱财而广义,好色而知礼,慕名而效忠,贪食而行孝,嗜睡而自律。是使君子勇者无惧,智者无惑,诚者有信,仁者无敌也。
              小人而至低,圣人而至高,皆毋为也。适可居中以为君子,行中庸之道乎!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9-07 23:43
              回复

                1
                经验不是真理。继续思考才是最重要的。有想象力的思考会让你生出独到的认识而具有创新能力。然而,一个人不能靠自己想出所有。所以,有理解的学习与思考是不可缺少的。
                2
                少年不缺乏思考。从问这问那的为什么中,你就能看出端倪。成人在认可以前思考出的答案中失去了大量思考。然而,经验不是真理。所以,人应该重新思考。思考是一种习惯。人可以通过培训重新获得它。
                3
                为什么大部分的人都停止了思考?因为想来想去都是原来的答案,所以他们停止了思考。他们被原来的经验困住了。他们需要从困住其自身的牢笼中走出来。要打破牢笼,就要扩大视野,即从学习开始。学习的秘诀有三,一是有方法的阅读,一是独立而自由的思考,一是写有质量的读书笔记。
                后记
                今天是代表团圆的中秋节。人应该跟大量思考团圆了。愿看到的人重新拾起大量思考的习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9-08 10:33
                回复
                  因世界而生 因世界而死 思想就是最大的原罪 无思考不欲望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9-08 10:34
                  回复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附注: 平天下里面的平字并不是平定的意思,在《礼记·乐记》中说:“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说明,修身齐家平天下中的平是指天下平均,表示的是一个公平,公正,秩序的意思,而不是简单的平定,而是平均或者均平的意思.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9-08 19:30
                    回复
                      有太多共同回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4-09-09 01: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