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59,850贴子:2,977,013
  • 26回复贴,共1

“道”还是“不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
反者道之动。
将欲翕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
有人说,把事物往相反的方向转化才是道的运动方向,比如把强转化为弱,弱转化为强。然而老子又说,物壮则老,并不是物壮则弱。可见事物往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是直接消亡,而不是继续往弱发展。如果这样的话,还守什么弱呢?反正强到一定的极致之后又会弱回来。“将欲翕之,必古张之”不就完全是一个无聊的游戏?
由此可见,物极则反根本就是个伪命题,所以老子才说物壮为不道,不道故灭亡。那么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又何解呢?空间的扩张,是上之愈上,下之愈下,空间才越大,天之道这么损补一下,岂不是填平空间,宇宙湮灭?时间的延续,是前之愈前,后之愈后,损补一下,岂不复归于无物?那么天之道,到底是“道”还是“不道”?
但在天地之中,又是事实如此。低下的,会慢慢被填平,高大的,会慢慢被削弱。难道说,天地已经不再具备“弱”的生命力,开始由“强”在往灭亡发展?那如此说,“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岂不正好又合道了?然而人之道与道合,与天道相反,岂不又是不合天道了??
哈哈,各位道友,来讨论一下。


IP属地:云南1楼2014-09-12 05:33回复
    条件按照一定方式组合,产生固定的类似现象。
    1.不道——维持现象的条件处于衰退状态,可以预期维持现象的某必要条件会消失,则预判此现象最后不可维持。
    深入:此现象的名或会留下,但是此现象却会消失。
    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解释,则为——可道状态不可维持,进入非常道状态(不可理解状态),原现象的名字在新阶段已经不可用。
    当新阶段的现象被认识后,又变成了可道,其产生了相应的名字和解释。
    2.不道——对现有的某现象的不认同,为了使其现象不可持续,则(使其自己)破坏其维持存在的必要条件,使其消费大于收入,最后虚之,而后无之。
    故,物(虚)壮则老。


    IP属地:浙江2楼2014-09-12 06:36
    回复

      ——我以暴龙王巴卡尔的名义发誓:你们永远也走不出这里!你们将变成光消失,剩下的 只有你们那些可怜的勇气
         --来自助手版贴吧客户端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9-12 06:41
      回复
        所以“狂风骤雨而不可久”,莫非天地的行为也是悖道的?但又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又说“天长地久”,顺道而行的天地,又怎么会有悖道的行为?
        所以又有人说“顺凡逆仙”,莫非逆了天道,才是顺了大道?
        哈!


        IP属地:云南4楼2014-09-12 06:50
        回复
          很难很难的话题。先顶一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9-12 07:43
          回复
            大若逝,逝若远,远若反。我觉得守弱是成其大,像有句话永保青春。不道早己,不道似乎是加快了大若逝的过程。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9-12 07:47
            收起回复
              反者道之动。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累积的过程。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9-12 07:50
              回复
                如何守弱,不正是天之道吗?中国封建社会,不正是人之道,乱世更叠如野草烟云。不道早己,很有前见性。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9-12 07:56
                收起回复
                  这里石头多,没有玉,说就把话说完,别抛了。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青春福利版10楼2014-09-12 09:46
                  收起回复
                    所谓天之道,并非是指具体的器世界,而是指形而上的道,道是负阴抱阳中气为和的,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所以,不会出现阴阳偏盛的状态,因为,阴阳偏盛则不和,不和则不道。和可以简单理解为经典物理中的惯性,天之道可以简单理解为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改变惯性要做功,做功完毕,则继续保持惯性。
                    然而相对于形而下人之道的器世界而言,局部的,阶段性的阴阳偏盛是可观测到的必然存在,但人道又必将归于天道,这是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缘故。
                    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所牵扯到的损有余补不足的这个转化,并非一定是转化到“物的本体”。物壮则老,尘归尘土归土,从中又诞生出新生,这新生与老物有联系,却又不同,物是变迁的,发展的,又是相承的。老土的话说是,波浪前进,螺旋上升。
                    一点意见。


                    11楼2014-09-12 10:07
                    收起回复
                      回复七楼
                      好了,圣人如何利害,也不能改变人娄社会人道的本质,富人越富,穷人越穷。所以圣人守弱是减小贫富差距而不是消灭贫富差距。这应该能讲得通了。
                      其次是,己与人的关系,集体与个人吧,作为集体的领导,首先要把集体看作自己一样对待。故贵以身为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可以托天下。还有自伐者无功,自视者不彰。。。。这些都是从一个整体出发。
                      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乏居。这又是无身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9-12 16:53
                      回复
                        最后,老子的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为什么不把大小与远动看作一个连续的整体,是一条嘴小头大,身长尾细的环状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9-12 16:58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9-12 18:59
                          收起回复
                            一张一翕,物壮则老,是对于现象界具体性的事物而言,个体的器物是会衰败的。
                            也可以说周行而不殆的道就体现在具体器物的生灭循环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9-12 19:24
                            回复
                              道并没有”强柔交替转换“的说法,虽说有“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道德经》第42章),但这是有特指的,指的是本身处于刚才的条件,”反者,道之动“是在”有无“之间相互转化;“物壮则老”也是这个意思,就是说本来处于强,如果人为使之“壮”(这好比运动员吃兴奋剂)那就会加速灭亡(相对于正常状况)。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同样是有特指的,它是针对上文“天之道,其尤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不能孤立拿一句出来。这里指的是拉弓射箭要射中靶心所要采取的方法。


                              16楼2014-09-12 21:06
                              收起回复